疲惫;疲乏;疲劳píbèi pífá píláo【同】 都是形容词;都有劳累、乏力、困倦之意;都是中性词;都兼用于书面和口语;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都能作谓语、补语和定语。 【异】 “疲惫”侧重指劳累过度、筋疲力尽,语义比“疲乏”、“疲劳”都重;可构成“疲惫不堪”的习惯用语。[例]她背着行李行军,到家已是~不堪了。“疲乏”侧重指长时间连续工作,或身体虚弱感到困倦,体力不支;语义较轻。[例]上完夜班,已觉得有些~了。“疲劳”侧重指长期劳累,过度消耗体力或脑力,感到困倦无力,需要休息来恢复体力;语义比“疲乏”重,比“疲惫”轻;既用于人,也用于物,例如:“肌肉疲劳”、“弹性疲劳”、“磁性疲劳”,适用范围较宽。[例]连续加班,使他感到十分~。 【反义】 疲惫—兴奋 精神/ 疲乏—精神/ 疲劳—精神 充沛 疲劳píláo疲乏劳累 △ ~驾驶|视觉~。 【同】疲惫 疲劳píláo❶ 〈形〉由于体力上或精神上的消耗而需要休息:不顾疲劳│身体疲劳。 【同义】疲惫│疲乏│疲倦。 ❷ 〈形〉因运动或反复的刺激而引起的生理机能减退:视觉疲劳│听觉疲劳。 ❸ 〈形〉材料由于外力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产生的破坏:弹性疲劳│金属疲劳实验。 疲劳píláo劳累。引申为细胞、组织、器官因为运动或刺激过强而反应能力降低。 【组词】疲劳过度︱非常疲劳︱极度疲劳 【例句】宋庆龄不顾旅途疲劳来到中国福利会幼儿园看望孩子们。 ❍ 战胜敌人的决心使战士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例句】疲乏 ❍ 困乏 ❍ 劳累 ❍ 疲惫 ❍ 疲倦 【反义】轻松︱饱满︱旺盛 疲劳píláo【释义】 ❶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需要休息。 ❷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 ❸因外力太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不能继续起正常的反应。
【色彩】 ❶❷❸中性。
【近义】 ❶疲倦︱疲乏︱疲惫︱疲顿︱困乏︱困顿︱困倦︱劳累。
【反义】 ❶振奋︱振作︱饱满︱充沛。
【扩词】 ❶疲劳过度︱十分疲劳。 ❷听觉疲劳︱肌肉疲劳。 ❸弹性疲劳︱磁性疲劳。
【造句】 ❶我们要有劳有逸,不能~过度。 ❍ 她放下镰刀,直起~的身子。 ❷肌肉~使他的双手不停地颤抖。︱轰轰的机器声容易造成听觉~。 ❸弹性~引起了开关失灵。 疲劳píláo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多而感到劳累。形容身体、身心、背影、神色、眼色、感觉、状态和行军等。例如: ❶ 连续工作了十二个小时,他非常疲劳。 ❷ 再干两个小时,我也不疲劳。 ❸ 她只管用女性的温柔,使陈咏明那疲劳的身心得到抚慰。(张洁《沉重的翅膀》) ❹ 望着走廊上他妈那疲劳的背影,启昌又呆呆地陷入了沉思。(萧乾《昙》) ❺ 凉风吹得他疲劳的神色有些苏复…… (郑振铎《桂公塘》) ❻ 她喘着气,撑了那扎着红绿布条的墩布,用疲劳的眼色四下瞭望起来。(萧乾《昙》) ❼ 战士们……每天在疲劳的行军以后,自己上山砍柴。(华山《战线纵横》) ❽ 我宁愿疲劳地死在荒野,却不想安乐地躺在温暖的家中。(巴金《撇弃》) ❾ 因为干得太疲劳,回到家里,倒头便睡。 ❿ 他永远也不知道疲劳。 ⓫ 这样走一走,可以暂时忘掉那极度的疲劳。(老舍《鼓书艺人》) ⓬ 老乡邮员靠着它,战胜寂寞,驱散疲劳。(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 ⓭ 痛痛快快洗个澡吧,这样可以洗去这半月以来的疲劳。 ⓮ 死寂的沙漠,增加人们旅途的疲劳。(玛拉沁夫《沙漠,我将不再赞美你》) ⓯ 所有的疲劳,完全消失了。(朱家胜《飘动的篝火》) “疲劳”作动词“恢复” 的宾语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例如: ⓰ ……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鲁迅《随便翻翻》) ⓱ 各纵均须……休整部队,恢复疲劳,然后攻歼几部分较小之敌。(毛泽东《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 ⓲ 农民们坐在风凉的地方,恢复白天的疲劳,庆贺护麦的胜利。(孙犁《风云初记》) ⓳ 我一个人来到海边,……在沙滩上徘徊远眺,恢复一下脑子的疲劳。(秦兆阳《海边销魂记》) “疲劳”可以跟有关形容词连用。例如: ⓴ 口渴、饥饿、疲劳和寒冷纠缠着战士们。(杜鹏程《保卫延安》) “疲劳”也可形容某些动物。例如: (21) 一群过路的、疲劳的大雁在沙滩上睡觉。(刘真《我和小荣》) 疲劳pilao❶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大而感到劳累:经过三天的急行军,战士们都很~|总工程师~过度,眼圈都黑了|要是大家都感到~,我们就休息一天吧。 ❷因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组织或器官的机能或反应能力减弱:在噪音太大的环境中工作有可能造成听觉~。 疲劳pí láo形容词。 ❶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大而需要休息,用于贬义。 【例】 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陆定一《老山界》) ❷ 运动过度或刺激过强,细胞或器官的机能、反应能力减弱,用于贬义。 【例】 盘腿便是一关,盘一会儿腿便使倪藻疲劳酸乏不堪。(王蒙《活动变人形》) ❸因外力过强或作用时间太长而不能起正常反应,用于贬义。 【例】 你的助手拟定一份时间表,重新设计悬挂零件以克服其疲劳破坏。(《读者文摘》1989年第8期34页) 疲劳(同)疲惫 疲倦 疲乏 劳累 疲劳 疲劳劳(劳倦;劳乏;劳疲;劳罢;劳惫;惫劳) 罢(罢劳) 疲劳无力:乏力 衰弱疲劳:衰惫 疲弱 烦躁疲劳:烦困 非常疲劳:疲极 疲剧 十分疲劳,没有力气:筋疲力倦 忙于奔走应付,非常疲劳:罢于奔命 疲于奔命 疲于供命 极度疲劳:行眠立盹 立盹行眠 疲劳到极点:疲殚 体力用尽,十分疲劳:人困马乏 马困人乏 人极马倦 疲劳的样子:痯痯 委惰 款矻 疲劳不堪的样子:马疲人倦 (因体力或脑力消耗过度而需要休息:疲劳)
另见:劳动 辛苦 体力 脑力 消耗 感觉 ☚ 疲劳 劳累 ☛
☚ 胀 疲劳 ☛ 疲劳 疲劳Pilao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3)将疲劳定义为:“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实质是指由于体力或脑力活动引起人体机能能力暂时下降的生理现象。目前解释疲劳产生原因的理论有: ❶“衰竭”学说,认为疲劳是由于体内能源物质耗空而引起的。 ❷“堵塞”学说,认为疲劳是因体内某些代谢产物堆积而产生的,其中主要是乳酸的堆积。 ❸“内环境失调”学说,认为血液PH下降、血浆渗透压改变、细胞外液中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改变等,均可导致疲劳。 ❹“保护性抑制”学说,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劳动引起的疲劳,都是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的结果。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地安排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均有重要意义。但判断时不宜采用单一指标,而应根据自我感觉、教育学观察、生理指标地测定及机能检查等几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 稳定状态 恢复过程 ☛ 疲劳材料或构件的破坏形式之一。在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交变应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期后,在构件的内部缺陷或应力集中处产生局部的细微裂纹,裂纹逐渐发展以致在应力远小于屈服极限或强度极限下突然发生脆性断裂的现象。
疲劳在劳动过程中人体各系统、器官或全身生理功能和作业能力出现明显下降的状态,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可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生产设备和工具缺陷、生产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及劳动者本身素质不佳等引起。过度疲劳会发展为病理状态。 疲劳❶人过度劳累造成身体不适。 ❷工程材料在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产生的一种力学效应,严重时可导致材料断裂。 疲劳 疲劳在劳动卫生学中,疲劳一般是指因过度劳累 (体力或脑力劳动) 而引起的一种劳动能力下降现象,具体表现为: 反应迟钝、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降低、工作差错率增多,并伴有主观感觉疲乏、无力等。换言之,疲劳是机体处于警觉和睡眠两个极端情况之间的一个中间机能状态,是许多生理变化的最后结果。严重疲劳可出现生理功能失调或紊乱。但是,要给疲劳下一个准确而完整的定义,目前仍有困难,因为对疲劳产生的机理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 关于疲劳产生的机理,学说很多。 ❶认为是由于体力活动时能量代谢产物——乳酸和二氧化碳的蓄积使肌肉发生疲劳。 ❷认为疲劳对工作能力的减弱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过程发展的结果,而抑制和疲劳都能降低某些器官系统的活动水平。 ❸认为疲劳的发生取决于机体物质消耗、恢复、抑制三个过程消长的结果,如消耗过程增长至一定程度,而得不到相应的恢复,代谢平衡失调,即产生疲劳。 ❹把疲劳分成肌肉疲劳和精神疲劳两方面来进行探讨,认为肌肉疲劳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一个是营养物质的消耗和废物的蓄积,另一个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传入神经冲动抑制了主管运动的大脑中枢,而精神疲劳则被看作是机体生理功能状态的改变,这涉及到复杂的神经生理学范畴,比如网状激活系统的机能状况,反馈控制、传入感觉系统、边缘系统的活动水平,抑制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的参与以及激素的影响,等等。无论哪一种学说都有其一定的根据,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疲劳的发生既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也有整体或局部组织器官的物质代谢的改变。疲劳是一种暂时性的保护性生理反应,它警告机体(或器官)需要休息。休息是消除疲劳恢复工作能力的一种积极过程,如疲劳得不到及时消除,发展下去可造成疲劳蓄积,对健康和劳动能力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损害。 产生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劳动强度过大,持续工作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工作体位不正,操作频率过快,精神过度紧张,技术不熟练,工作单调,睡眠不足,消极的工作情绪,年少或年老,病后体力衰弱,以及环境中的不良气象条件、噪声、振动、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采光照明不当等都是疲劳产生的原因。 疲劳时工作能力明显下降,生产质量降低,操作不准确,易发生错误和生产事故。主观感觉有劳累、无力、倦怠、头晕、头重、肩腿酸懒、精神不振、沉默寡言、对事务不热心、心烦、记忆差、缺乏自信、眼睛发涩发干、视力模糊、耳鸣等。疲劳长期得不到消除,可造成疲劳蓄积,严重时可成为许多疾病 (如肺结核、心脏病、贫血、眼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诱发因素。 还有一种现象,有人称之为过劳。过劳有别于一般疲劳,多发生在企业主管和生产监督人员和领导者以及负有责任重大、工作繁忙的人中。长期工作紧张和过于繁忙是产生过劳的主要因素; 休息不足、饮酒、用药过多也是促使发生过劳的原因之一。 过劳的主要表现是不能安静下来,且常是慢性的积累而又难于消除的。这是一种下意识的疲劳感,它既不易被迅速消除,也不易用抽烟或喝咖啡等刺激品使之得到缓解。过劳往往是疾病的前奏,此时可以查出构成病因的某些功能和器质上的早期改变。有资料证明在过劳的患者中,一部分人(约为1/6)易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余的人主要表现为操劳过度综合征,即精神上经常处于活动和紧张状态,并感到在工作上有压力,长期持续下去能导致食欲不振、便秘、神经过敏、有时伴有内脏器官和心脏功能的异常、消化功能减弱、胃炎、失眠等。 过劳不象一般疲劳,只要经过一定的休息和睡眠就可以得到充分消除,而是不易消除的。消除过劳需要改变环境,需要消除导致工作紧张和过于繁忙的因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适当地参加文体活动,保证充分休息,使心情舒畅和生活安定等都是有效措施。 疲劳的检查方法和测定指标很多,但多数是非特异性的或是不十分灵敏的。如测量肌力、握力或负荷实验;测量工作频度及准确性、心算等的变化; 测定心率、血糖、血液中乳酸、凝血时间、血清折光率、血清蛋白及其分类等,以及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血、尿中电解质浓度、Na/K比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指标。但比较多用的是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和视觉运动反应时。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闪烁效应,FFF)主要是使受试者辨别断续光的闪烁发生融合的最小频率。人体出现疲劳时可分辨的断续光频率降低,其降低程度与疲劳程度有一致关系。判定方法多采用自身比较,既可比较1周之间的变化,也可比较日间的改变。有资料认为体力劳动者一日的正常变动,工后较工前降低不大于10%; 脑力劳动和精神紧张性劳动者工后较工前降低不大于5%,1周间的变动降低不超过3%为正常。 视觉运动反应时是由实验者发出光信号,受试者感到光后立即按动一个开关,将光熄灭,这时由仪器上百分之一秒的计时器记录反应的潜伏时间,即视觉运动反应时。这一指标个体差异较大,故也多用于劳动前后自身比较。一般地说,视觉运动反应潜伏时间的延长,是机体出现疲劳的反映。国内有关资料表明,视觉运动反应时平均值男性约为215毫秒,女性为235毫秒,一日内的变动范围平均为11%。 预防疲劳的主要措施是减轻劳动强度 (体力的和脑力的),规定符合卫生要求的劳动休息制度; 使工作体位、活动频度和劳动负荷量等等符合人类工效学的要求; 脑力活动时间过长的工种,可穿插一定的轻度体力活动,体力劳动时间过长的工种,可穿插一定的脑力活动,这样的休息方式又称为积极休息; 改善劳动环境,如使劳动环境气象条件尽量作到符合卫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各种有害因素; 工后沐浴如普通温水浴、蒸汽浴、冷水浴(水温20~50℃),尤其在湿冷环境中作业后施行温水浴对消除疲劳有明显效果。保证充分睡眠也至关重要。 许多研究工作证明,适当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对消除疲劳和增强肌力均有裨益,高温作业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并给予一定的钙、铁、磷等无机盐,既能补充劳动中的损失,也能提高工作效能。对井下矿工适当补充磷酸盐,能提高生产效率; 茶、咖啡和适当的酒精饮料均有提高人体兴奋性,解除疲劳和维持工作能力的效用。 ☚ 锻炼与练习 脑力劳动 ☛ 疲劳 疲劳fatigue一般认为在劳动过程中出现作业能力的明显下降(如操作活动的速度和准确性下降),主观上伴有倦怠的感觉时称为疲劳。它是一种生理性保护反应。但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得不到及时恢复,则可能发展为过劳。疲劳发生的机制比较复杂,虽有多种学说,但其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中枢神经系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 尿盐测定 铅线 ☛ 疲劳fatigue 疲劳pí láofatigue; lassitude 疲劳fatigue指高强度或长时间连续工作而产生的工作效能减低的状态。属于一种自然的防卫反应。工作速度减慢、工作质量下降和错误率增加是疲劳的三个客观指标。疲劳有两大类: (1)生理疲劳,即当工作活动主要由身体肌肉承担时所产生的疲劳。往往由于体力劳动或体力活动所引起,主要表现为动作失调、肌肉酸痛、肌肉痉挛、体乏无力等。(2)心理疲劳,即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因工作中紧张程度较大或工作单调所产生的疲劳。往往由于脑力劳动所引起,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思维迟顿、记忆下降、情绪烦躁等。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疲劳在生理上表现为不能干或干不了,而在心理上表现为不想干或不愿干。生理疲劳反应明显,容易观测,心理疲劳则不太明显,也不易观测。疲劳的出现有许多原因,如身体素质、生理和心理活动强度、环境条件、工作责任、疾病、营养、工作单调及情绪状态等等。消除生理疲劳一般需要休息,轻微疲劳也可靠意志努力来克服。而消除心理疲劳可从改变态度、激发动机、鼓舞热情、增加热情、增加兴趣等人手,并要注意优化环境、调整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工间(课间)休息、适当竞赛、活跃业余(课余)生活以及增强营养。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该预防出现疲劳,更应重视心理疲劳。 疲劳 疲劳fatigue人们由于连续不断地学习或工作所造成的学习或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身心状态。它是体力或智力过度支付或消耗后的行为反应,是一种非病理性的工作障碍,也是一种先天的防卫性反应。在长时间高度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之后,人的能力就会显著降低,出现所谓“学习疲劳”或“工作疲劳”。工作速度的减慢和工作质量的下降是疲劳的两个客观指标。疲劳可以分为心理疲劳和生理疲劳。如倦于工作、无精打采、思维迟钝、注意分散、情绪消极(如烦躁、厌倦、不安)等都属于心理疲劳。心理疲劳主要是通过主观报告来进行判定, 目前亦可通过电脑来加以测量。如感觉迟钝、觉醒水平降低、动作失调、肌肉痉挛、麻木等都属于生理疲劳。极度生理疲劳可使脑部受损,甚至精神崩溃。生理疲劳可以通过代谢指标如排汗量、耗氧量及肌肉紧张度等生理指标来加以测量。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解除生理上的疲劳,一般需要休息,轻微的也可以通过意志努力来克服;而解除心理上的疲劳除必要的休息和意志努力外,还可以从改变态度、激发动机、鼓舞热情、增加兴趣等入手。疲劳可分为轻度疲劳和极度疲劳、暂时疲劳和慢性疲劳。轻度疲劳和暂时疲劳经过适当的休息就会得到解除。而由于人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或因极度疲劳所导致的慢性疲劳,则不易得到康复,并容易引起病变,损坏人的身心健康。 ☚ 配对比较法 疲劳后奋进 ☛ 疲劳 疲劳fatigue人在工作中由于经受的活动力度较大或时间较长而产生的工作能力减退的状态。表现为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者操作机能衰退、操作能力下降,或由于厌倦而不愿意继续工作等。 ☚ 负荷应激 疲劳曲线 ☛ 00005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