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胗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疮疡❶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篇。古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疮疡是指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皮肤病等的总称。多由毒邪内侵,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成。详见各条。 ❷书名,见邹氏纯懿庐集条。 疮疡病名。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篇。古代泛称体表上有形可见的各种外科疾病和皮肤疾病。 疮疡 疮疡中医病名。是指人体肌表上有形证可见的外科及皮肤疾患的总称。包括所有的肿疡及溃疡,如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等。多由气血壅滞所致。是外科常见的多发病。详见有关条目。 ☚ 阴挺 疖 ☛ 疮疡病症名。❶广义:体表有形可见的外科及皮肤科疾患的总称。 ❷狭义:因感染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疖、疔、痈、丹毒、发、疽、瘰疬、流痰等。其致病因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外邪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内伤多因虚致病,以致局部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脓。治疗应内治、外治相结合。内治有消、托、补三大法,初期宜消法,成脓期宜托法,溃后宜补法。外治初期宜箍毒消肿,成脓当切开排脓,溃后应提毒祛腐,生肌收口。 疮疡chuāng yáng《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轻剂(31)。病证名。古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篇,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疮疡是指体表上的肿疡、溃疡、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及皮肤病等的总称,多由毒邪内浸,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凝滞而成。 疮疡chuānɡyánɡ病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等篇。古代用以泛指多种外科疾患, 后世将外科分为疮疡与杂证两大类。疮疡是体表上有形证可见的外科及皮肤疾患的总称, 包括所有的肿疡及溃疡, 如痈、疽、疔疮、疖肿、流注、流痰、瘰疬等。临床颇为常见。多由毒邪内侵, 邪热灼血, 以致气血壅滞而成。详见各条。 疮疡 疮疡疮疡是泛指体表有形可见的感染性疾病,如痈、疽、疔、疖、流注、流痰、瘰疬等。疮疡首见于《灵枢·五常政论》,谓“少阴司天,热气下临,……大暑流行,甚则疮疡燔灼,金烁石流”。《外科启玄》更明确指出:“夫疮疡者,乃疮之总名也。疮者伤者,肌肉腐坏痛痒,苦楚伤烂而成,故名曰疮也,疮之一字,所包者广矣,虽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疳毒痘疹等分,其名亦止大概而言也”。由此可见,疮疡是指一般感染性的外科病和皮肤病,是较为明确的。古医籍把疮疡统括一切外科疾病,这是由于历史条件所限,把体表有形可见的疾病称为外科病,而疮疡有形可见,故把疮疡代替外科,实属不够确切的,如瘿、瘤、癌等,也是有形可见的外科疾病,然其性质别于疮疡,应予区别。 疮疡包括痈、疽、疔、疖、流注、流痰和瘰疬等,属于化脓性感染的外科疾病。 ❶痈者,壅也,邪热壅聚,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所致,局部红肿热痛,易脓、易溃、易敛,是一种急性化脓性感染,属阳证。 ❷疽者,沮也,气血虚寒,阴邪阻逆而致,初起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多痛少,难消、难溃、难敛,是一种发于深部附着筋骨或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 ❸疔者,其形如粟,坚硬而根深,如钉丁之状;面部疔疮,发病急骤而易变,处理失当,可致走黄的危证;手足疔疮失治,可致损筋伤骨。 ❹疖者,小疮也,色红、灼热、疼痛,突起根浅,肿势局限,脓出而愈。 ❺流注者,流者,行也;注者,住也。邪毒随经流窜,所向无定,随处可生,但以四肢腰背较为多见,并有此处未愈,他处又起的现象,是一种转移性、多发性脓肿。 ❻流痰者,是发生于骨关节的疾病,形成脓肿时可以流窜他处,破溃后脓液稀薄如痰,发病缓慢,化脓较迟,溃后不易收敛,每多损筋伤骨,致关节功能丧失。 ❼瘰疬者,小为瘰,大为疬,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包括颈淋巴结结核和慢性颈淋巴结炎。疮疡的命名繁多,历代医家也不统一,一般可依据其形象、特性、范围大小以及其所在的部位、穴位的不同而命名: ❶以病变形象来命名,如蛇头疔、红丝疔、鹤膝痰。 ❷以病变的特性来命名,如烂疔、流注。 ❸以病变的范围大小命名,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更大者为发。 ❹以病变的部位命名,如臀痈、背疽。 ❺以病变所在的穴位命名,如人中疔、委中毒。疮疡的发生,总的来说,有外感邪毒(六淫邪毒、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内伤(情志所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外感邪毒特别强盛,超过了人体正常的抗病能力,才能造成疮疡的发生和发展,其中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医宗金鉴》谓:“痈疽原是火毒生”。由内伤而引起的疮疡,大都因虚致病,如肾虚络空,易为风寒痰浊侵袭,而成流痰;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而成瘰疬。尚有,由于饮食不节,内伤脾胃导致火毒内生或湿热内蕴而引起的疮疡,即使有时正气尚未虚衰,但较单纯外邪引起者为严重,如消渴(糖尿病)合并疖、有头疽等。故一般认为疮疡由外感致病者轻,因脏腑蕴毒从内发者重。 疮疡发生后,即有病邪同人体防御能力之间的斗争,也就是邪正相争,其结果决定疮疡的转归。疮疡初期,正气充盛,正能胜邪,拒邪于外,壅热得泄,故易于局限、消散、吸收;如果正不胜邪,热毒壅滞不散,郁久化热,热胜肉腐而成脓。此时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脓毒外泄,疮口渐愈。不论疮疡初、中、后期,当人体气血两虚,正气大伤,正不胜邪,邪毒扩散,或内攻脏腑,则形成走黄、内陷的重证。所以在疮疡的治疗过程中,既要看到邪毒致病一面,以祛邪为主,同时也要照顾正气一面,以扶正祛邪。根据疮疡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中期(成脓)、后期(溃后),在治疗上有消、托、补三个大法。初起宜消法,脓成宜托法和溃后宜补法,此为基本的原则,但临床运用时必须内治与外治配合,细辨正邪之虚实和阴阳的偏胜,灵活地选方用药。阳证以祛邪为主,宜用清热解毒之剂;阴证以扶正为主,宜用温通、温补之剂。 ☚ 外科外治法 肿疡 ☛ 疮疡chuāng yángs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