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疫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疫疔病名。又名鱼脐丁、鱼脐疮、脉骨疔。《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 “疮头黑深,破之黄水出,四畔浮浆起,狭长似鱼脐,故谓之鱼脐丁疮。”《证治准绳·疡医》卷二: “若因开割瘴疫牛马猪羊之毒,或食其肉,致发疔毒,或在手足,或在头面,或在胸腹,或在胁肋,或在背脊……或起紫泡,或起堆核肿痛创人,发热烦闷,头疼身疼骨节烦疼。”与今之皮肤炭疽证同,故今人称为疫疔。系因感染疫死畜毒所致。好发于头面、颈项及手臂等暴露部位。初起证见皮肤出小疹,形如蚊迹蚤斑,迅即发为水泡,继则出血坏死,干燥结黑痂呈凹陷,形如脐状,周围肿胀蔓延,身发寒热。可用丝瓜叶、连须葱茎叶捣烂,以酒和服。余治同疔疮。同时应隔离患者,深埋死畜。加强屠宰管理,做好预防工作。 疫疔疗疮的一种。出自《诸病源候论》。又名鱼脐疗。即皮肤型炭疽病。多见于畜牧业或皮毛制革业的工人。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与外界接触的部位。因其为牧畜的特殊感染,故称“疫疔”。又因疮形凹陷如脐,故称 “鱼脐疔”。原因多为皮肤破损,感染疫毒(炭疽杆菌),使气血滞凝,毒邪蕴结而成。初起,患处起一小红斑,稍痒不痛,继而变为水泡,后很快干燥,形成红色或黑色腐肉。腐肉周围有灰色水泡形成,中间黑而凹陷。全身可有发热。若腐肉与正常组织分离,发烧渐退,逐渐痊愈,为顺证。若肿胀继续发展,并伴有高热,神志不清、痰鸣气喘、脉细身冷者,是为 “走黄”所致。发现此病应立即隔离,向上级卫生机关报告,以免扩散感染。 疫疔病名。又称“鱼脐疔”。疗疮之一种。因接触疫畜,染毒而生。多见于畜牧业、屠宰或皮毛制革工作者。有传染性,多在接触后1—3天发病。好发于头面、颈、臂、手等暴露部位。局部病变似牛痘,初起为小红疹,很快变成水疱,三四天后疱干,形成暗红色或黑色坏死痂,周围肿胀,有成群灰绿色水疱,痒而不痛,伴发热。若局部肿势蔓延不止,可并发“走黄”。治疗参见“疮疡”。 疫疔yìdīng疔疮的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又名鱼脐疔。因感染疫毒而发。多见于畜牧业及皮毛制革工作者, 好发于头面、颈项及手臂等部。初起局部皮肤发痒,出现小红丘疹, 迅速增大、化脓、破溃, 腐肉色黑或暗红, 周围有灰绿色水泡, 中间呈黑色凹陷, 并且发热。若身热渐退, 肿势局限, 中间腐肉与正常皮肤分离, 则为顺证;若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脉细身冷, 则成走黄。相当于皮肤炭疽。治疗同疔疮。若已走黄, 则按疔疮走黄治疗。应及时隔离患者,深埋死畜, 加强屠宰管理, 做好预防工作。 疫疔 疫疔接触疫畜染毒而生的一种特殊急性传染病,与一般疔疮不同,称为疫疔。古称鱼脐疔。见于《证治准绳》,谓:“疔疮者,……或感疫死牛、马、猪、羊之毒”。多见于与疫毒有密切接触者,好发于头面、颈项、手、臂等暴露部位。是由于感染疫毒,以致气血凝滞,毒邪蕴结,阻于皮肤而成。初起在皮肤上有一小红斑丘疹,形如蚊迹蚤斑,瘙痒而不疼痛,随后丘疹顶部变成水疱,内有淡黄色液体,周围肿胀焮热,并有轻微发热;三、四日后水疱干燥,形成黯红或黑色坏死,坏死的周围有成群的灰绿色小水疱,疮形如脐凹,局部肿势散漫,并有臖核肿大,伴发热、全身不适、头痛骨楚、苔黄脉数等症。治宜清热解毒,选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并须另服蟾酥丸。若中央腐肉与正常皮肉开始分离,或流出少量脓水,四周肿势日趋限局,身热渐退者,是为顺证;若局部肿势继续发展,伴有壮热神昏,痰鸣喘急,脉细身冷者,为“走黄”逆证。 ☚ 烂疔 疔疮走黄 ☛ 疫疔yì dīngpestilent rooted furuncl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