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针灸治法
疝气,又名“疝”,指腹腔内容物向外突出,或睾丸、阴囊等肿痛乃至溃脓,或少腹剧痛兼二便不通而言。其发病多与肝经有关,故有“诸疝皆属于肝”之说。其中,寒疝系受寒湿之邪;热疝系寒湿化热或湿热下注;狐疝在小儿多由啼哭,成人多由负重过度,以致腹压骤增所引起。针灸治疗各种疝气,可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 但嵌顿性狐疝,应尽快争取手术治疗。
通治法 以止痛消肿为主。选任脉、足厥阴和足太阴等经穴为主,如关元、气海、太冲、大敦、曲泉和阴陵泉等,每次3~5穴。用毫针酌情补泻,留针20~3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12次为一疗程。取耳穴治疗,效果也比较满意。
辨证论治 疝气分类极为复杂。适宜针灸的有以下几种。
寒疝 少腹睾丸牵掣绞痛,甚则上攻胸胁,痛甚欲绝,茎缩囊冷,常为偏坠,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弦紧或沉伏。治宜温化寒湿,疏通经脉。选任脉和足厥阴等经穴,如气海、期门和大敦等,刺灸并用。
热疝 睾丸胀痛,阴囊肿热拒按,或伴有恶寒发热,头痛肢痠,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若热退湿留,每因睾丸鞘膜积液而形成偏坠。治宜清热化湿,消肿散结。选足三阴经穴,如三阴交、大敦、照海和阴陵泉等,用毫针行泻法,不灸。形成鞘膜积液后,可加外陵和归来等穴,重用灸法。其中,如因精索囊肿而引起鞘膜积液的可将毫针刺入囊肿,向多方向提抻10~20次,刺时如针下遇到阻力,则将针提至浅层,换一角度再刺,以免损伤输精管及精索血管,不留针,1~2天针一次,至积液消失为止。
狐疝 少腹牵连阴囊坠胀疼痛,立则下坠,卧则入腹,常为一侧,重者非以手推托不能使坠物回腹; 反复发作,久延失治,则可兼见食少,短气和乏力等。治宜疏肝理气,补气升陷。选任脉、督脉、足厥阴和足阳明等经穴,如关元、气海、归来、百会和大敦等。以毫针行补法,并同时配合灸法,或单用灸法。若发作频繁,针灸效果欠佳者,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