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疑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疑似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歧道而哭之
 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冠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冠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败,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11),而平王所以东徙也(12)。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13)
 梁北有黎丘部(14),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15)。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16),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17)。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18):“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19)!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20),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21),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逝迎之(22)。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23)。舜为御(24),尧为左(25),禹为右(26),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审也。

 
 【注释】 ①吴干:古名剑,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故称。 ②辩言:能说会道。通:通达事理。 ③见歧道而哭之:因为歧路使人捉摸不定,所以为之哭泣。《淮南子·说林训》说哭歧路的是杨朱。 ④宅:居。丰:周文王时周的国都,在今陕西户县东。镐(hao号):周武王建都于镐,又名镐京、宗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 ⑤葆祷:土台。王路:大路。 ⑥即:如果。 ⑦当:通“尝”,曾经。⑧幽王:周幽王,名宫涅,西周最后一个天子。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 ⑨褒姒(bao si 包四):周幽王宠妃。褒:国名。姒:姓。 ⑩丽(li梨)山:即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南。 (11)所用:所以。 (12)平王:周平王,名宜臼,幽王子,公元前770—前720在位。幽王死,平王为避戎人,迁都洛邑(洛阳),是为东周。 (13)秦襄:秦襄公,公元前777—前766年在位。晋文:晋文侯,公元前780—前746年在位。劳王劳:下一“劳”字当为衍文。劳王:犹勤王,为天子辛劳尽力。指秦襄公、晋文侯护卫平王东迁。 (14)梁:周时诸侯国。部:《后汉书·张衡传》李贤注引作。乡”。 (15)喜:当作“善”。子侄:当作“子姓”。子姓:子孙。昆弟:兄弟。 (16)之:往。 (17)苦:困犀,折磨。 (18)诮(qiao 俏):责备。 (19)孽:妖害,用如动词。 (20)责:讨债。 (21)端:故意。(22)逝:往。 (23)其人:指适当的人。 (24)御:驾车的人。 (25)左;古时乘车,尊者居左。 (26)右:车右。职责是保卫尊者,并担负推车等力役之事。
 
 【今译】 让人深感迷惑的,一定是相似的事物。最使玉匠伤脑筋的,是看上去象玉一样的石头;最使鉴定剑的人伤脑筋的,是看上去象吴干一样的剑;最使贤明的君主伤脑筋的,是那些见闻广博、能言善辩、看上去象通达事理的人。亡国的君主看上去好象很聪明,亡国的臣子看上去似乎很忠诚。相似的事物,使愚昧的人深受迷惑,而圣人也要用心思索,所以墨子看见歧路而为之哭泣。
 周建都于丰、镐,靠近戎人。周天子和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筑高大的土台,上面设置大鼓,鼓声远近都能听到。如果戎寇入侵,就击鼓传告,诸侯的军队就都来援救天子。有一次,戎寇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军队都赶来援救,褒姒看到了这个场面非常高兴。幽王想要博得褒姒的欢笑,于是屡屡击鼓,诸侯的军队一次又一次赶来,却不见敌寇。到后来,戎寇真的来了,幽王又击起鼓,但诸侯的军队都不来了,幽王于是被杀死在骊山之下,为天下人耻笑。这是因为没有敌寇乱击鼓而误了真的敌寇啊。贤明的人有小的过失尚且会招致大的灾祸,又何况不肖的人呢?褒姒的祸害,就在于让幽王喜好无足轻重的欢乐而招致灭亡之祸。所以幽王身首分离,三公九卿出逃。这也是褒姒之所以身死,平王之所以东迁的原因,是秦襄公、晋文侯之所以起兵勤王、并被赐以土地的原因。
 梁国北部有个地方叫黎丘部,那里有个奇特的鬼,善于变化成人们子孙兄弟的样子。乡中有个老者到市上去,喝醉了酒往家走,黎丘奇鬼变成他儿子的模样,搀扶他回家,在路上苦苦折磨他。老者回到家里,酒醒后责问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难道说不慈爱吗?我喝醉了,你却在道上苦苦折磨我,这是为什么?”他的儿子哭着以头碰地说:“您遇到鬼怪了!没有这回事呀!昨天我去东乡讨债,不信的话,您可以问别人。”父亲相信了儿子的话,说:“噢,这一定是那个奇鬼作怪了!我本来就听人说起过它。”老者决定第二天特意再到市上饮酒,希望遇见奇鬼,把它杀死。第二天天刚亮,老者就到市集上去,又喝醉了,他的儿子怕父亲回不了家,就去接他。老者望见他的儿子来到跟前,拔剑就刺。老者的思想被看上去象他儿子的奇鬼所迷惑,因而杀死了自己的真儿子。如果被看上去象是贤士的人所迷惑,而错过了真正的贤士,这就和黎丘老者的思想一样糊涂。
 对于令人疑惑的相似的现象,不能不审察清楚。审察这类现象,一定要找适当的人。即使舜做驾车的人,尧坐在车的左边,禹坐车右,进入草泽也要向牧童问路,到了水边也要向渔夫请教。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对当地的情况了解得最清楚。孪生子长得很相像,但他们的母亲总是能够辨认,这是因为母亲对儿子了解得最清楚。
 
 【集评】 宋·刘辰翁:“两设喻(按:指“石之似玉”、“剑之似吴干”)总提下博物辨智者之似通,见人主当审真似之分,文字确切而当。”
 明·王荆石:“此一段说奇鬼能为似以乱真,见疑似者不可不察,真所谓题外生意,奇论骇人。”
 明·申时行:“设此喻(按:指“奇鬼”之喻)以见世主昏惑颠倒,不审查而害其良臣。”(以上三条见明·焦竑《二十九子品汇释评》)
 民国·张之纯《诸子菁华录》:“天下之可患者莫如似是而非,若莠之于苗,芎努之于藁本,蛇床之于蘼芜,黄精之于鉤吻,讹误者所在多有,孔子恶乡愿正为此也。”“此段借幽亡事以证疑似之误。”“更借黎丘丈人事以证疑似之误。”
 
 【总案】 这是《慎行论》第三篇,强调对相似之物要认真辨察。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不注意辨察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周幽王“以无寇失真寇”,黎丘丈人惑于奇鬼而“杀其真子”,都从反面证明了辨察疑似之迹的重要。关于辨察疑似之迹的方法,作者提出“察之必于其人”,即向了解情况的人请教。文章明确指出,即使是尧、舜、禹这样的古代圣贤,进入水泽也要问牧童、渔师。作者这种重视劳动人民的直接经验的思想,在当时是很可贵的。文章观点鲜明,引事设喻,语言形象生动。

疑似yísì

〈动〉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怀疑(跟某事物)相似。

疑似yísì

〈区〉似乎确实又似乎不确实的。如:疑似病例。

不理解

不理解

不解 晓不得
使人迷惑,不可理解:惑闷 疑似 迷惑不解
 糊里糊涂,迷惑不解:如坠云雾 如坠烟雾 如坠烟海 如堕烟海 如堕烟雾 如堕云雾
 令天下迷惑不解:疑误天下
 说话或做事不着边际,使人迷惑不解:云山雾罩
不好理解:费解
很多的疑团没有解开:疑团莫释
非常迷惑,无法理解:大惑不解 大惑莫解
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不可思议
反复思考仍然无法理解:百思不解 百思莫解 百思不得 百索不解 久思不解 百思莫辨 百思不得其解
非常奥妙,不易理解:玄之又玄
迷惑不解的样子:呒然
恍惚不解的样子:罔然

另见:不清楚 不明白 模糊 ︱理解

☚ 不理解   误解 ☛

辨不清

辨不清

摸不着头脑
分不清正确与错误:不辨是非
 颠倒黑白,不辨是非:呼昼作夜
辨不清对或错:迷惑 疑似 无皂白 是非不分
是非不易辨别:皂白难分
分不清是非好坏:龙蛇不辨 不辨龙蛇
不明是非好坏:贤否不明
不辨是非,不分好坏:黑白不分 白黑不分 皂白不分 清浑不辨 不问青黄 不问皂白 不分青白 不分皂白 不辨清浑 苍素不判
辨不清好坏:好坏不分 玉石不分 瓦玉集揉
 好坏善恶不分:薰莸不辨 薰莸无辨 薰莸同器 薰莸杂处
 是非、好坏不分:泾渭不分 不分泾渭泾渭不辨 泾渭同流
好人和坏人不分:兰艾不分
好人和坏人难以分清:兰艾难分
对是非好坏或好人坏人不分:良莠不分
贤愚分辨不清:贤愚不分 牛骥同牢 牛骥共牢 牛骥同皂 牛骥同槽 牛骥同堂 驽骥同槽 泾渭混流 泾渭杂流
辨不清真假:真伪莫辨 真假不辨 不辨真伪
界限模糊,很难分辨清楚:泾渭难分
不能明辨事理:懵懂
 糊涂,不能辨析事理:如坐云雾 如坠烟海
受蒙敝而辨不清:两叶掩目
复杂难以辨认:扑朔迷离
模糊难以辨清:迷离
 模糊不可辨识:漶漫 漫漶
眼花辨别不清:目迷 荡目
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目迷五色

另见:迷惑1 迷惘

☚ 明辨   迷失 ☛

不是

不是

非 勿(~论) 罔(置若~闻) 不(~合;~对;~韪) 匪(~浅) 弗(~成) 未 否(~~)
不是这样:不然(大谬~)
不像是:非是
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疑似
肯定不是:须不是

☚ 是这样   确实 ☛

各种事

各种事

诸事 万事 众事 百事 百度
尊称对方嘱咐或建议的事:雅命
朋友间重情守信之事:鸡黍深盟
绘画的事:绘事
游春看花等事:花事
内部的事:内事
外边的事:外事
以后的或身后的事:后事
发生在遥远过去的事:高踪
将来的事:来者(~可追) 来事
共同商定的事:约(如~;失~)
已经议定的事:成议
已经决定的事:成局
已经完成的事:遂事 成事 已成之事
交际往来的事:交道(打~)
交际应酬的事:人道
需要出劳力的事:役(劳~;徭~)
劳役之事:役事
禁止做的事:戒(开~;杀~)
严格禁止做的事:大禁(触犯~)
法令明令禁止的事:例禁
彼此无关的两件事:两回事 两码事
人力能做到的事:人事(聊尽~)
可以作为借口的事:由头(找个~) 油头
讹诈的由头:讹头
必无的事:兔角
没有亲眼目睹的事:隔壁帐
辗转流传的事:风传
从古到今极少听到或见到的事情:亘古奇闻
复杂的事情:一团乱麻
吃饭求生存之事,使人牵挂、担忧的事:口腹为累
疑惑的事:疑似
吃亏的事:折本买卖
欺骗蒙混的事:弊(作~;舞~)
作乱之事:不静
叛乱之事:乱事

☚ 各种事   非特指的事 ☛

有些象

有些象

象(好象) 像(好像;如像;髣像) 若(若如;有若;恍若;忽若) 如(如同;正如;恰如;适如;比如;有如;匹如;还如) 犹(犹如;犹若) 赛(赛似;赛如) 恍(恍若;恍如;恍疑) 宛(宛如;宛若;宛似;宛然) 仿(仿似;仿像;仿佛;相仿) 而 僾 庶几 类乎 似乎 好比 好似 亚似 欲似 有似 匹似 比似 忽似 依稀 隐约 有同 不啻 将近 差不多
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情况相似:似的 一般 一样
形式、外观相似:形似 状类 肖貌 貌似 象似
大致相像:似(似类;类似) 象 疑(疑似) 依类 相状
形象类似:类像
相类似:体贰
相近或相像但不相同:恍惚 近似 疑似 庶几 相类

☚ 相像   相反 ☛

疑似

〈形〉因怀疑而犹豫不决。
《醒》七七: [童奶奶]~未定,故问调羹道:“外甥,你认的他么,你合他说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7: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