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疋Pǐ

《姓氏词典》收载,其据 《姓谱》注云: “即匹姓。”

疋pǐ

量詞。通“匹”。《古文苑》枚乘《忘憂館柳賦》序:“賜枚乘、路喬如絹人五疋。”《西京雜記》作“匹”。

“匹”的异体字,用于布或绸缎等。如:五疋布。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p·i(ˋ),为i韵目,属i—er韵部。譬吉切,入,质韵。通“匹”。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sh·u(-),为u韵目,属u—ü韵部。所葅切,平,鱼韵。
❶脚。《说文》:“疋,足也。”
❷小吏。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ia(ˇ),为ia韵目,属a—ia—ua韵部。五下切,上,马韵。为“雅”的古字,合乎规范的。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ia(ˇ),为ia韵目,属a—ia—ua韵部。五下切,上,马韵。
❶“雅”的古字。𤴓与疋本为一字,后来才分为二字。

上一条: 下一条:
ㄧㄚˇ1534拖延。吴语。江苏常州〖〗。你覅~,早晏是你做。《广韵》:「待也。五下切。」
ㄆㄧˇ0519用于山坡和某些块状、片状、条状物,相当于普通话的「座」、「片」、「块」、「根」或「支」。西南官话。四川成都〖pߵi21〗。到哪~山唱哪个歌‖一~鸡毛;三~树叶子‖肋巴都绊断了几~。四川仁寿〖pߵi31〗。一~叶子‖一~砖。四川荣县。1929年《荣县志》:「桷(椽子)曰~,蔑曰~。」◇ 唐枢《蜀籁》:「贵起来是个宝,贱起来是~草。」又:「过了这条河,又上那~坡。」龙郁川《补漏》:「两千~好瓦运走了,瓦窑边剩下刘老师和几个造瓦的学生。」贵州大方〖pߵi21〗。一~簪。用于动物(不限于马骡)。西南官话。四川成都〖pߵi21〗。一~肥猪,吱吱欢叫。克非《春潮急》:「一~耗子在什么暗角里鸣叫。」用于由下向上积累的东西,和「层」义近。官话。1981年第10期《戏剧与电影》:「七五年那场大雨,只淹到七~砖就喊不得了罗。要淹到这里,起码也要淹到十一~砖高。」计算指纹时所用的单位。西南官话。湖北武汉〖pߵi213〗。一~脶斗九~筲箕箕。比;比较。晋语。山西忻州〖〗。我~过他唡。闽语。广东揭阳〖pߵek2〗。无~过唔知地枝长地枝短没比过,不知道哪一枝长,哪一枝短。拂。粤语。广西陆川〖pߵat5〗。舀汤。粤语。广东顺德〖〗。拎。闽语。福建福清。女性生殖器。吴语。浙江永康、黄岩、金华、衢州。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度量部 > 長度、面積單位(附) > 匹 > 疋
疋  pǐ

同“匹”。

F1E2
(一)pi“匹(一匹布)”的异体。
(二)shu<文>❶足;脚(见《说文解字》)。
❷与“疏(注疏)”同。
❸与“胥(胥吏)”同。
(三)ya<文>与“雅(风雅)”同。

计绸布的量词:~鸟/~练/~头/一~布。
“疋”又音shū,yǎ,与“匹”无关。


疋pǐ

P033
“匹”的异体。

亦作匹。古代长度单位。四丈为一疋。或说八丈为一疋。《孔丛子》:“倍丈谓之端。倍端谓之两。倍两谓之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币锦二两。” 杜预注:“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两,所谓匹也。”《汉书·食货志》引《太公九府圜法》: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 《云梦秦简·金布律》亦以四丈为匹。

☚ 端   武 ☛

疋shū

 [书] (足) foot
另见 see also pǐ; yǎ。


疋yǎ

[书] Ⅰ  (纯正的、合乎规范的) standard; proper; correct Ⅱ  (素常; 向来) usually; often
另见 see also pǐ; shū。

疋·疏shū·shū

疋,“足”字的变形。本义为赤脚。作偏旁时写作“”,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shū
疏(疏通)
蔬(蔬菜)
梳(梳理)
chu
上声:楚(清楚)
礎(简化为“础”,基础)
濋(古水名,在今中国山
东省定陶县一带)
去声:憷(害怕的意思,发憷)

胥(姓氏)
相关链接
1.有学者认为“疏”是难产时婴儿的脚先出来,故要人工疏导(《汉字字源》28页)。作声符时省去左边。“梳”仿“疏”得音。
2.疋,当量词读为pǐ,与“匹”通。

疋(shū)

,足也。上象腓肠,下从止。《弟子职》曰:‘问疋何止?’古文以为《诗》大疋字,亦以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记也。凡疋之属皆从疋。”(所菹切)
段玉裁注:“《弟子职》,《管子》书篇名。(问疋何止)谓问尊长之卧,足当在何方也。”
甲骨文或作,金文或作,上面象腓肠(小腿肚),下象足趾。古文“足”和“疋”其实应为一字。徐灏《注笺》:“疋乃足之别体。”金文中足与疋仍然未分,铭辞中多读为胥,义为辅佐。如师兑簋:“余既令女(汝)疋师和父司左右走马。”战国文字则分化为两个字。李守奎说:“包山楚简中‘疋’读作‘胥’,是职官小吏。仰天湖竹简‘疋缕’读‘疏屦’,义为‘粗’。秦汉以后,读作shū的‘疋’字很少单独使用了。”[1]章太炎先生曾说:“文字本为鸟兽之迹,故疋引申为记疏。《诗》大疋字,实与疏记同义,谓记事也。其记事之人,亦谓之胥。”[2]张舜徽云:“古文既以疋为《诗·大疋》字,后世书雅俗字者,亦多以疋为之,且时与足字相乱。《世说新语·文学篇》云:‘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又《规箴篇》云:‘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高足二字,不辞。当为高疋之误,以形近而乱,谓高雅弟子也。”[3]李守奎说“疋”读“雅”是与“夏”的古文省体混讹之后假借导致的,“疋”的形体来源是“夏”的古文省体。[4]
疋部有两个属字。

疋()


甲骨文合集190正,殷
丁丑卜, 𡧊, 貞疋隻羌。

甲骨文合集191,殷
□辰卜,疋隻羌。

父癸疋册鼎,殷周金文集成1900,殷
父癸疋册。

疋末鼎,考古學報1991年03期,殷
疋末。

免簋,殷周金文集成4240,西周中期
令女(汝)疋(胥)周師(司)(林)。

𤼈鐘, 殷周金文集成248, 西周中期
不(丕)顯高且(祖)亞且(祖)文考,克朙(明)氒心疋尹, 氒威義(儀)。

吕服余盤,殷周金文集成10169,西周中期
疋備中(司)六𠂤(師)服。

虎簋蓋,近出殷周金文集録491,西周中期
疋師戲, (司)走馬𩣓(馭)人眔五邑走馬𩣓(馭)人。

元年師兑簋,殷周金文集成4275,西周晚期
王乎(呼)内史尹册令師兑,疋師龢父(司)𠂇(左)右走馬。

古璽彙編1871,戰國
(史)疋。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950,戰國
烏疋。

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1951,戰國
烏疋。

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28,戰國
古(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疋(疏)。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9,戰國
子疋(胥)前多功,後翏(戮)死,非丌(其)智衰也。

漢印文字徵
弩疋印。
《説文》:“疋,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 曰: ‘問疋何止。’ 古文以爲 《詩·大疋》字。亦以爲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
“疋”、“足”古本無别, 象形字, 甲骨文有等形體。後來分化爲兩個不同的字(篆文已分衍爲二),《説文》别爲二部。卜辭用本義,如“疾疋”; 又作人名,如 “疋隻羌”。銘文中多讀爲“胥”,義爲輔佐; 而郭店楚簡 《窮達以時》“子疋”亦即 “子胥”。又郭店楚簡 《老子甲》“不可得而疋”,假爲親疏之“疏”。古幣 “烏疋”讀“烏蘇”。
參見“足”字條。

☚ 疋部   品部 ☛

(shū)

所菹切。足也。上象腓腸,下从止。
【按】腓(féi)腸,小腿肚。

*疋siav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足也。 上象腓腸,下从止。弟子職曰: 問疋何止。古文以為詩大雅字,亦以為足字。或曰胥字。一曰疋記也。凡疋之屬皆从疋。(二篇下)
腿連腳趾之形。

☚ 俎   梳 ☛
0000024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