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畢畢(毕)Bì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 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广西之田林,广东之吴川,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 汉、彝、土家、回、满、鲜、赫哲、达斡尔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畢bì❶古代田獵用的長柄網。《漢書》揚雄《羽獵賦》:“其馀荷垂天之畢,張竟壄之罘。”《文選》作“罼” 畢“毕”的繁体字。 上一条: 毕 下一条: 哔 ![]() ![]() ![]() 畢毕畢❶盡也。《儀禮·士冠禮》: “兄弟畢袗玄,立於洗東,西面北上。” 鄭玄注:“畢,盡也。” 《禮記·玉藻》: “笏,畢用也,因飾焉。” 鄭玄注: “畢,盡也。”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畢宿 > 畢 畢 bì 即畢宿。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異稱 > 畢 畢 bì 亦作“鏎”、“篳”、“𠌫”。本謂竹簡。借指書籍。《爾雅·釋器》:“簡謂之畢。”郭璞注:“今簡札也。”邢昺疏:“簡,竹簡也。古未有紙,載文於簡,謂之簡札,一名畢。”郝懿行義疏:“《釋文》:‘畢,李本作篳’。按,畢用竹,故李巡從竹。”《禮記·學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鄭玄注:“簡謂之畢。”《廣韵·入質》:“鏎,簡鏎。《爾雅》曰:‘簡謂之畢’。注謂簡札也。俗從金。”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狩獵部 > 網竿 > 畢 畢 bì 亦作“罼”,亦稱“率”。捕鳥兔之長柄小網。《詩·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毛傳:“鴛鴦,匹鳥。太平之時交於萬物,有道取之以時,於其飛乃畢掩而羅之。”孔穎達疏:“以畢羅異器,故各言之。《大東》傳曰:‘畢,所以掩兔也。’彼雖以兔爲文,其實亦可取鳥,故此鴛鴦言‘畢之’也。羅則張以待鳥,畢則執以掩物,故曰‘畢掩’。”《禮記·月令》:“田獵罝罘,羅罔畢翳。”鄭玄注:“獸罟曰罝罘,鳥罟曰羅罔,小而柄長謂之畢。”《國語·齊語》:“昔吾先君襄公築臺以爲高位,田狩罼弋,不聽國政。”韋昭注:“罼,掩雉兔之網也。”《説文·率部》:“率,捕鳥畢也。象絲网,上下其竿柄也。”段玉裁注:“畢者,田网也。所以捕鳥。亦名率。……上其竿之露者,下其柄也。畢网長柄。”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祭祀部 > 祭器 > 畢 畢 bì 古代祭祀器具,用以撈取牲體的木質叉子。與枇配合使用,以枇撈取,以畢助之,防滑落。喪祭所用枇與畢,以桑木爲之,吉祭則用棘心爲之。《禮記·雜記上》:“枇以桑,長三尺,或曰五尺;畢用桑,長三尺,刊其柄與末。”孔穎達疏:“從鑊以枇升入於鼎,從鼎以枇載之于俎……畢助主人舉内,用桑者,亦喪祭故也。” 畢biAE85 畢bìB061 〖畢〗 粵 bat1〔筆〕普 bì ❶ 完畢,完成。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禮而歸之。」❷ 副詞,全,盡。王羲之《蘭亭集序》:「羣賢〜至,少長咸集。」(咸:全,都。) 畢畢,甲骨文作 畢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