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麻醉
一定强度的电流通入人体后所产生的局部或全身麻醉称为电麻醉。此方法是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电休克治疗的启示下产生的,最初仿照了电休克的操作和场景,后为避免骨胳肌震颤太强烈辅加了肌松药。电麻醉于短小手术的操作取得了成功,其后不断发展,先是置电极于颅壳外额、颞或枕等部位以后改为置电极于脊神经干或其背(后)根邻近。电针麻醉是在祖国医学针灸原理和针刺麻醉指导下进行的。
在两侧颞部或额枕部位置一对电极,通以电压110~220V,功率50~100W(或更大)的交流电,即出现强烈的惊厥和震颤,伴有神志消失,甚至呼吸骤停。电流功率再大,可导致心搏骤停,停电后立即作有效的心肺复苏,生命可望恢复。心搏持久不复终致死亡者占极少数。改用电容器放电,电能少则50~100J(焦耳),大则100~400J不等,由于只能电击一次,虽较安全,但电休克的效果差,不足取。
清醒病人应用电全麻,由于在震颤和昏迷出现前,尚有记忆,不免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创伤,现已废弃不用。目前均主张电全麻先作静吸复合全麻或静脉全麻,肌松药插气管导管,给氧。然后于颅壳外间断通电,以功率25~50W维持全麻,手术操作过程中可再按需要追加辅助用药。脑生物电电压是以μV、电能按mJ计算的,而电全麻时通入的电流要比此大千百倍,相距正常生理状况太远。而且创伤和危害太大,故临床上尚属试用阶段,未予推广。
电局麻是仿效电针麻醉的方法,但毫针不是插入穴位,而是成对地置于脊神经干鞘膜邻近或脊神经自脊髓导出处。用频率150~3000Hz,电压6~8V的直流或交流电作刺激,以能扰乱正常生物电的活动,使该节段出现传导暂停,产生类以神经阻滞和硬脊膜外阻滞样局麻作用。电局麻操作难度大,尤其是引起后种局麻作用,虽在临床上成功率高,但危害和创伤难以避免,已有发生神经麻痹的病例。鉴于电麻醉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临床上使用不广,近年来已很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