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震
电震即触电,亦称电击,是指超过一定量的电流通过人体,所产生的机体损伤或功能障碍,雷击也包括在内。电震的主要表现为全身的电休克和局部的电灼伤,如电流通过心脏,可引起室颤。
电流通过人体,可引起人体表面、深层组织和内脏一系列电灼伤损害,其严重程度与电流强度和性质、接触时间长短及电流在体内的径路等有关。电流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电压高低、电量大小和与电源接触的人体皮肤电阻高低。电压在1000V以上称高电压。高压线带有高伏特和高安培交流电,易使人体遭受严重的组织损害,引起心肌纤维透明性变,甚至心肌纤维断裂、凝固、变性。电压相同的交流电比直流电危险,因为交流电可引起肌肉痉挛,若手握电源不易松脱,使电流经过人体的时间延长,造成严重后果。低频交流电(15~150Hz)的危险性大,对心脏有很强的作用。交流电频率增加时,则危险性较小,因肌肉和神经对高频电的反应较弱。25mA以上的交流电如通过心脏,易导致心脏骤停。较强大的电流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损伤。
临床表现:如触电时间短、通过人体电流小,则伤员仅有头昏、心悸、面色苍白、四肢软弱、全身乏力与心律不齐,如房颤、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如触电时间长,通过电流又大,且电流通过人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则可造成严重损伤。
❶局部损伤:主要表现为电灼伤,皮肤呈炭化状烧焦,面积多不大,但组织破坏较深,可引起肌肉的凝固性坏死、骨胳破坏与内脏损伤。早期从外表很难确定损伤范围与程度,伤后一周左右开始出现进行性广泛组织坏死,波及范围视被损伤血管供养的区域而定,往往有成群的肌肉坏死或骨胳破坏,感染多较严重,并可因血管坏死、破裂而发生出血。如为雷击则皮肤灼伤呈树枝样花纹,此可与电震区别。
❷神经系统损伤: 高压电灼伤时,往往有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如昏迷、定向力障碍、偏瘫、语言困难等。如电流造成枕叶或颞叶永久性损害,可致失明或耳聋,电流损伤脊髓可致截瘫。
❸心脏和呼吸系统损伤:触电严重者,可引起电休克,心室颤动或呼吸与心搏骤停,可有抽搐、紫绀、瞳孔扩大。如抢救不及时可立即死亡。一般高压电易引起呼吸中枢麻痹,使伤员呼吸先停,而后才造成心搏停止;而低压电(110~220V)易引起心室颤动,表现为血压迅速下降,知觉丧失。听不到心音但仍有呼吸,数分钟后呼吸亦随之停止。触200~1000V交流电时,两种情况可同时产生。
急救处理:伤员机体受损的程度与通过电流的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由于在解脱电源以前不可能进行任何抢救,故首先应立即切断电源,如总电源开关离现场较远,则应迅速用绝缘物如竹竿、扁担、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等拨开电线、电器或拉开触电者(高压电不适用)。在解脱电源后,应立即进行抢救。
对神志清醒伴有乏力、心慌、全身软弱的轻症者应卧床数日并密切观察病情,予以对症处理。对呼吸先停者,用人工呼吸(口对口或口对鼻呼吸),一次吹气量可达1000ml以上,每分钟吹气12~16次,或用压胸式人工呼吸;有条件可用气管插管与人工辅助呼吸,包括气囊或麻醉机正压辅助呼吸,以及各型人工呼吸器的应用。
心搏骤停的处理:参见“心脏骤停的急救”条。
电灼伤的外科治疗:有深部组织坏死者,易并发厌氧菌感染。为有效控制感染,需注射大剂量青霉素7 ~10天,并及早进行坏死组织的彻底清除与给予破伤风抗毒素与气性坏疽抗毒素。若已发生气性坏疽,应及时处理。严重者可应用高压氧舱治疗。
绝大多数电击伤是由于操作不慎所引起。因此要普及安全用电知识,定期检修电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以减少电击伤的发生。在战时应注意避免接触漏电之电线,通电的电网等。雷雨天应注意预防雷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