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改变
肾脏对保持机体电解质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当肾脏有病变时。会引起电解质紊乱。
(1) 钠、钾和氯: 正常时Na+、K+、Cl-在维持细胞内外液的容量与渗透压起着主要作用。所以肾脏有病时测定这些电解质有重要意义。正常血清和肾小球滤液内钠为132~144mEq/L (300~340mg/dl),钾4.1~5.6mEq/L(16~22mg/dl),氯化物100~107mEq/L (570~630mg/dl)。正常时肾小球滤液中的钠离子99%以上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24h尿钠的排出量为3~5g。肾脏保留钾的能力不如钠,24h排钾1.2~3.2g,相当于肾小球滤过钾量的10~15%。24h尿氯约为5~9g,占滤过总量的1%左右。在肾脏病时可由以下各种原因使血清钠低于130mEq/L:
❶水在体内潴留或过量输液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
❷呕吐、长期忌盐等引起失钠性低钠;
❸代谢障碍性,如能量不足,钠泵效应减退使细胞内钠不能转移到细胞外引起;
❹代谢性酸中毒时,细胞外钠转移到细胞内,导致血清钠降低;
❺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功能减退,钠由尿排出增多(如慢性肾盂肾炎、肾髓质囊性病,多囊肾等)。在肾脏病人氯常随钠丢失,所以低钠血症常与低氯血症同时存在。但在肾小管酸中毒时,细胞外液中HCO3减少代之以血Cl-增加,呈高氯性酸中毒。当肾功能减退,排钠功能受影响时,血钠也可以增高。肾脏病人血清钾浓度降至3.5mEq/L以下时,即称低钾血症。低血钾的产生可由于:
❶饮食中钾摄入不足;
❷应用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大量利尿剂,或因血容量不足或恶性高血压而继发醛固酮增多;
❸各种小管间质性肾病导致排钾增多,如慢性肾盂肾炎、药物中毒(过期变质四环素、二性霉素B等)、重金属中毒(铅、镉)、Fanconi综合征等亦可引起低钾血症。在进行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清钾浓度可升高至5.6mEq/L以上,称高钾血症。高血钾的产生可由于患者尿少而钾摄入未受控制,或者机体有高分解代谢疾病; 应用抗醛固酮药物如安替舒通或氨苯喋呤; 酸中毒时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
临床测定血钠、氯、钾的水平,必要时测定其24h尿内排出量,可及时发现电解质紊乱。
(2) 钙和磷: 血钙和血磷是指测定血清中的钙和无机磷。肾在维持机体的钙、磷平衡有重要作用。调节钙磷代谢的因素有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三种。当肾功能受损害时,钙磷的吸收、排泄以及钙磷在骨组织中的代谢都受影响,造成钙磷代谢的紊乱。正常人血钙浓度为4.5~5.5mEq/L (9~11mg/dl),血磷为1.7~2.9mEq/L(3~5mg/dl)。正常人血浆中[Ca]×[P]=35~40(钙mg/dl和磷mg/dl的乘积)。当二者乘积>40时,则钙和磷沉积在骨组织中; 若乘积<35时,则会妨碍骨组织的钙化,甚至使骨盐溶解,引起佝偻病或骨软化病。正常时24h尿中排出钙100~250mg,占肾小球滤过钙的0.5~1%。当每天尿中排出钙多于300mg时称为高钙尿症。由于钙可影响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并影响其对抗利尿激素(ADH)的正常反应,因而高钙血症时引起多尿。同时钙盐在尿中沉淀可形成泌尿系结石。肾小管酸中毒时,常有较多的钙离子和磷酸根离子自尿中丢失,导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形成广泛骨病变。纠正酸中毒可改善骨病症状。正常24h尿中排出磷700~1500mg,为肾小球滤过磷的15%。肾小管受甲状旁腺素的影响对磷的排出起控制作用。当磷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尿中排磷减少可引起高磷血症,排磷过多又可导致体内缺磷,均会影响磷钙代谢而出现症状。严重肾功能衰竭时,甲状旁腺增生,甲状旁腺素“自主”分泌,使磷从骨中动员进入血中,继发血磷增高又反过来刺激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形成恶性循环。故慢性肾功能衰竭时钙磷代谢的紊乱可以产生骨病变,如骨软化症或佝偻病,纤维性骨炎,骨硬化症。此外,在高磷血症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时,血清钙值可正常,但[Ca]×[P]值>75时,会发生局部钙盐沉着,产生异位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