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电影与戏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戏剧

双月刊。1941年1月1日创刊于香港,冯亦代主编,发行人张同时。同年5月1日第3期后停刊。为电影、戏剧的综合性刊物,戏剧部分的撰稿人有夏衍、司徒慧敏、章泯等。主要为各地剧运情况的通报和少量戏剧评论,连载了夏衍的四幕剧作《愁城记》。第3期的“各地剧运报道特辑”介绍了重庆、延安、桂林、马来亚等地的剧运情况,反映了除沦陷区外,全国和海外抗日戏剧运动的概貌。茅盾《杂谈延安的戏剧》一文,详细介绍了延安各地剧团的演出活动,列举了陕北戏剧工作者在艰苦环境中取得的成绩,特别指出了民主空气对剧运的推动作用。同期刊载的吴力人、海蓝撰写的关于重庆、桂林剧坛情况的报道,反映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反民主逆流压制下,戏剧运动呈现出的消沉趋势。还刊载了金山就马华地区剧运的报道《1940年马来亚华侨剧运概述》,介绍了马华剧运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了马华剧运中存在忽视艺术性、空谈理论口号等问题。

☚ 戏剧春秋   剧教 ☛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戏剧

上海《民报》副刊。周刊。1932年5月21日创刊,同年10月29日第21期后未见刊出。内容以戏剧电影理论的研究为重点,戏剧部分主要撰稿人有陈鲤庭、鲁思、许德佑等。鲁思撰写的《电影与戏剧的导演者》和陈鲤庭的译作《戏剧家巴雷的贡献、生涯、作品》等长篇连载占了主要篇幅。许德佑从欧洲发回多篇各国剧坛的动态和资料,如《有声电影的崛起与戏剧运动的没落》(法国),《歌德底舞台生涯》 (德国), 《苏联的剧讯》和一些戏剧的演出评论。谷心侬在7月16日第9期发表的《建设起我们的歌剧来》,在国内较早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歌剧的设想。第13期刊载署名“秋”的《杭州“五月花”的不幸事件》,向上海读者披露了“五月花剧社”在杭州演出的盛况,以及后来被禁演、负责人遭逮捕的经过,并呼吁各地戏剧工作者去慰问和援助。

☚ 戏剧运动   戏剧新闻 ☛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戏剧

上海《中美日报》副刊。周刊。1938年11月6日创刊。1940年1月28日第60期后停刊。上海“孤岛”时期主要戏剧副刊之一。主要撰稿人有鲁思、费明、白鸥等。内容以戏剧运动宣传为主,每逢上海各业余剧团演出均刊出专辑,组织各界人士撰稿进行介绍和推荐。如复旦剧社公演时,赵景深撰写了《十年的复旦剧社》;大钟剧社公演时,由许幸之、吴天等撰写了《谈“粗糠”与“白米”的演剧运动》等戏剧评论。一些外国名剧被翻译上演时,该刊都组织剧评,帮助观众理解主题及现实意义,同时也向读者介绍了高尔斯华绥、莫里哀、契诃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等一系列欧美、苏俄文学艺术大师的生平和著作。国内各地的戏剧运动情况报道占有一定篇幅,以“艺术家音讯”为题报道了大后方重庆、成都,乃至陕西的剧运概况。还刊载了瞿史公撰写的多篇戏剧工作者的生平介绍。

☚ 戏剧   剧艺周刊 ☛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戏剧

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周刊。1943年1月22日创刊,终刊日期不详。姚苏凤主编。内容以剧运讨论和演出评论为主。主要撰稿人有姚苏凤、刘念渠、舒湮、颜再生等。第1期刊载夏衍《为“文明戏”呼冤》的短文,指出了早期文明戏的进步性,强调这些戏剧改革的先行者是始终关心人民、国家、社会的,他们的艺术置身于民族、国家、社会之中。第69期刊载的赵超构《延安的剧运》一文,介绍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话剧运动以及平剧等地方戏曲的改革情况。此外,赵铭彝、于伶、刘念渠、陈白尘等先后发表过多篇戏剧短评。凤子以《舞台漫步》为题,写下了自己舞台艺术生涯的全过程,这部长篇连载叙述了凤子从学戏、演戏到写戏的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叶露茜等也发表了各种演剧心得等短文。1944年5月28日的“悼念江村专辑”,刊载了郭沫若《悼江村》,阳翰笙《怅问》和刘念渠、凤子、史东山等人的悼念文章。关于剧坛动态的专栏先后有“一周集谈” (舒湮、包时、克尼、苏凤等撰稿), “每周闲话” (唐纳主笔)、“周间旁白”(xyz主笔),和“每周座谈” (苏凤、唐纳、克尼等撰稿)。1945年9月6日起,刊名改为《戏剧与电影》,曾辟有“剧人图象”专栏,介绍了曹禺、夏衍、贺孟斧、于伶等戏剧家。

☚ 戏剧新闻   剧坛 ☛
000022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3: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