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孵化器electric incubator利用电能创建适宜于家禽种卵的孵化环境,使之发育成雏的装置。按其结构分为平面孵化器、柜式孵化器与巨型房间式孵化器。后二者又称为立体孵化器。孵化器热源为电热丝或电热加温线。 电孵化器的箱体由保温、防潮能力强的木材制成双层夹壁,层间填充绝热保温材料,箱体内分孵化与出雏两个部分。种卵盘用于盛放种卵,分孵化盘与出雏盘。翻蛋架用于安放种卵孵化盘,在孵化过程中定期翻动,使种卵前后仰俯90°。风扇用于搅拌孵化器内空气,使器内温度均匀。 影响孵化器的孵化率与成活率的因素,除种卵的因素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有:❶温度。孵化初期温度偏高,有利于胚胎发育,孵化后期,胚胎发育成熟,卵内温度增高且要向外散热,孵化温度应适当降低,以免影响幼雏出壳。在全过程中各孵化阶段,应保证均匀的温度,最佳控制温度为37.8℃±0.1℃。 ❷湿度。孵化初期适宜湿度为60%~65%,湿度过大影响卵内水分蒸发,妨碍胚胎发育;中期要求排液,湿度相应降低为55%~60%;后期湿度为70%左右,以防胚胎膜干枯,粘连卵壳。 ❸新鲜空气。是胚胎的气体代谢必要条件,也是胚胎正常成长发育的先决条件。孵化中如通风不良,过剩的CO2会使胚胎发育遭受毒害,如空气中CO2含量大于1%,将使胚胎生长迟缓,死亡率增高。应注意通风换气与温度、湿度相互关联,才能保证良好孵化条件。 ❹种卵安放位置。如种卵在某个方向陈放时间过久,蛋白中的水分易于游离并沉于种卵下部,而精丝需要空气,如长期沉于水中,将影响其发育,甚至窒息死亡。所以在孵化过程中要定期翻转。 电孵化器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传入中国,1945年至1947年间分别在东北及江浙开始使用孵化2000个以上种卵的大型孵化器。1949年中国自行设计的大型电孵化器,其孵化容量有16 000卵、8000卵及2000卵三种。80年代初将微型计算机用于孵化器控制系统,1992年研制的巷道式孵化器,实现了温、湿度自动控制智能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