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法
亦称“最合适区域法”。价值 工程中通过计算价值系数,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方法。由日本田中教授在1973年提出。其思路是: 价值系数相同的对象,由于各自的成本系数与功能评价系数的绝对值不同而对产品价值的实际影响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选择对象时,不应把价值系数相同的对象同等看待,而应优先选择对产品实际影响大的对象。应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确定最合适区域,其作法是: 以成本系数为横坐标,以功能评价系数为纵坐标,绘制价值系数坐标图,则与X轴、Y轴成45°夹角的直线即为价值系数V=1的标准线。最合适区域由两条围绕标准线V=1的曲线包络而成 (右图中斜线所示区域)。凡落在区域内的对象,都被认为其价值系数对于V=1的偏差是允许的,因此不列为价值工程对象,而在区域外的点,特别是距离区域远的,则应优先选为价值工程对象。构成最合适区域的这两条曲线的方程为: 当xi>yi时,; 当xi时,式中b为常数,可根据选择对象需要来确定。若b值大,则两条曲线距离标准线的差异就大,价值工程对象就选择得少一些; 反之,若b值较小,则曲线到标准线的差异就小,价值工程对象将选得多一些。
最合适区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