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用银致贫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用银致贫论

中国明代人谭纶 (公元1520~1577年) 提出的用银导致国乏民贫的观点。谭纶把铜钱地位下降、铜价上涨、铸钱无利而私铸盛行、钱价波动等货币问题的出现归咎于用银。谭纶分析用银致贫的原因,认为 “夫天地间惟布帛菽粟为能年年生之,乃以其银之少而贵也,致使天下之农夫织女终岁勤劳,弗获少休,每当催科竣急之时,以数石之粟,数匹之帛不能易一金。彼一农之耕,一岁能得几石?一女之织,一岁能得帛几匹? 而其贱若此,求其无贫不可得也。民既贫矣,则逋负必多,逋负多矣,则府库必竭,乃必至之理也”(《谭襄敏公奏议》卷七)。他主张政府以行政手段提高铜钱的社会地位而贬低白银,“欲求国用之足国必先务制为钱法,以多其数,以济乎银之不及而后可” (同上书,卷一)。谭纶反对 “铸钱之费与银相当” 于政府无利的观点,认为 “岁铸钱一万金,则国家增一万金之钱流布海内,铸钱愈多,则增银也愈多,是藏富之求也”。他要求政府用法令确认铜钱为上下通行之币,并规定铜钱的不同用途: “令民得以钱输官,如税粮、起运、折色,则银六钱四;存留折色及官军俸粮,罪赎抵价,俱从中半收钱,如此则百姓皆以行钱为便,虽欲强其用银而不可得矣” (同上书)。

用银致贫论

用银致贫论

中国明代人谭纶(公元1520~1577年)提出的用银导致国乏民贫的观点。谭纶把铜钱地位下降、铜价上涨、铸钱无利而私铸盛行、钱价波动等货币问题的出现归咎于用银。谭纶分析用银致贫的原因,认为“夫天地间惟布帛菽粟为能年年生之,乃以其银之少而贵也,致使天下之农夫织女终岁勤劳,弗获少休,每当催科竣急之时,以数石之粟,数匹之帛不能易一金。彼一农之耕,一岁能得几石?一女之织,一岁能得帛几匹?而其贱若此,求其无贫不可得也。民既贫矣,则逋负必多,逋负多矣,则府库必竭,乃必至之理也”(《谭襄敏公奏议》卷七)。他主张政府以行政手段提高铜钱的社会地位而贬低白银,“欲求国用之足国必先务富其民,欲富其民必重布帛菽粟而贱银。欲贱其银必制为钱法,以多其数,以济乎银之不及而后可”(同上书,卷一)。谭纶反对“铸钱之费与银相当”于政府无利的观点,认为“岁铸钱一万金,则国家增一万金之钱流布海内,铸钱愈多,则增银也愈多,是藏富之求也”。他要求政府用法令确认铜钱为上下通行之币,并规定铜钱的不同用途:“令民得以钱输官,如税粮、起运、折色,则银六钱四;存留折色及官军俸粮,罪赎抵价,俱从中半收钱,如此则百姓皆以行钱为便,虽欲强其用银而不可得矣”(同上书)。

☚ 定市价恒以谷米为本论   轻银重钱论 ☛
用银致贫论

用银致贫论

明穆宗隆庆年间谭纶认为用银导致国乏民贫的观点。明英宗正统元年 (1436年),用银之禁解除,白银取得合法货币资格。神宗万历九年(1581年),首辅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和徭役杂税合并折银征收,白银在货币流通中成为主币。于是,铜钱的地位下降,加上铜价上涨,铸钱无利。官铸好钱数量不足,致使私铸猖獗,钱价波动。谭纶把这些货币问题归咎于用银。他分析用银致贫的原因说:“夫天地间惟布帛菽粟为能年年生之,乃以其银之少而贵也,致使天下之农夫织女终岁勤劳,弗获少休,每当催科竣急之时,以数石之粟,数匹之帛不能易一金。彼一农之耕,一岁能得几石?一女之织,一岁能得帛几匹?而其贱若此,求其无贫不可得也。民既贫矣,则逋负必多,逋负多矣,则府库必竭,乃必至之理也。”(《谭襄敏公奏议》卷七) 其实,从长期看,明代的银价不是上涨而是下跌,银少而贵并不是普通现象。人民贫困的原因,在于残酷的封建剥削,而非用银所致。谭纶主张政府以行政手段提高铜钱的社会地位而贬低白银。他说:“欲求国用之足国必先务富其民,欲富其民必重布帛菽粟而贱银。欲贱其银必制为钱法,以多其数,以济乎银之不及而后可” (同上,卷一)。他认为一旦增加铸钱数量,就会家给人足,国用充裕,“每一岁铸钱一万金,则国家获一万金之钱”,“铸钱愈多,则增钱愈多。” (同上) 他没有看到在银为主币条件下,钱币只是用于零星支付,如果钱币已经饱和,还要盲目铸造,只能是一种浪费。以银为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凭借封建法令予以废弃是不切实际的。

☚ 重钱轻银论   钱多则滞论 ☛
000102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