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指标
生长发育的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根据一次或多次测量所得参数,可了解外界环境对儿童少年生理发育方面的影响,也可借此判断体力和工作能力。反映骨胳肌肉系统的基本指标有握力和背肌力; 呼吸差和肺活量则为呼吸系统的基本指标; 脉搏和血压为心血管系统的基本指标; 最大耗氧量为心血管和呼吸机能的综合指标。
生理功能指标的各个参数,除脉搏外,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根据所得各年龄数据画出的曲线来看,功能指标与形态指标有所不同,男、女曲线无交叉现象,一直都是男大于女。而且年龄越大,差异也越大,最终形成男女成年时期功能上的显著差别,脉搏随着心脏发育日趋完善,其频率随年龄上升而变小。
儿童少年的生理功能发育与形态发育有所不同,后者的发育速度虽也有波浪式的表现,但比较稳定; 而生理功能的发育变化更加迅速,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更大,变化范围也更广阔,在不同的体育锻炼和劳动情况下,尤其如此。各指标的意义和测定方法如下:
握力 先校正握力计的零点,如用蹬式握力计,应按被测者手的大小调节握距,使拇指和其他四指第二节指骨正握在蹬上,计数盘上的指针面向外。受测者站立时双足展开半步,手臂自然伸向两侧,用全力握紧至不能再用力为止,读数,如此反复测三次,再换测另一手。各取其最大值记录,以公斤为单位。
背肌力 常用的有钟表式和自动式拉力计两种。开始时,受测者站在拉力计踏板上,两足稍展开,双手紧握木柄。把链条下端钩住踏板后,即调节链条的长短,使握柄的高度与膝盖成水平。测时两臂及两腿伸直不动,以最大的力量向上牵拉使腰部伸直到最大限度,如此反复测三次,取其最大数记录,单位为公斤。
呼吸差 先令受测者作深吸气,在终了时测吸入时的胸围,然后再令作深呼气,终了时测呼出时的胸围,二者之差数即呼吸差,能反映呼吸肌的发育程度。
肺活量 这是被测者在深吸气后能够呼出的最大空气量,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呼吸肌的力量及肺的容量及其发育状况。常用湿式肺活量计。测量时,受测者取站立位,做一、二次扩胸动作或深呼吸后尽力深吸气,吸满后再向肺活量计的吹嘴尽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再呼气为止。此时应立即关闭进气管的开关,待浮筒平稳后读数。每人测三次,按最大数记录。单位为毫升。然后根据肺活量计的水温,按修正系数换算成37℃时气体体积。
脉搏 随着年龄的增长,脉搏频率减少,从事体育锻炼的儿童,其脉搏较一般儿童低。由于脉搏的个体差异较大,易受体力活动及情绪变化的影响,须在安静时进行测量。连测三个10秒的脉搏数,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一次时,可认为是安静状态的脉搏。然后以一分钟的脉搏数记录之。
起蹲前后脉搏 通过定量运动,以脉搏为指标观察心脏机能的变化及其速度。先测得安静状态时的脉搏。然后令被测者在30秒钟内做20次全蹲起。运动后即测脉搏10秒钟,以后每隔50秒钟测10秒钟脉搏直至频率恢复到安静状态时脉搏为止。一般经过体育锻炼后,频率2、3分钟便可恢复,少数要到5分钟才能全部复原。
血压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动脉压力逐渐递增。血压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活动、情绪紧张、体位变动等均能使血压暂时升高。在测量前必须使受测者静坐休息10分钟,测其安静时的血压。一般测右臂血压。测量血压时所用的袖带宽度,视年龄不同而异,气袋宽度不宜超过上臂长的2/3或小于1/2。学龄前用8cm,学龄儿童可用9~12cm。
最大氧耗量 是个体在体力劳动期间能耗氧的最大数量,是把氧输送到身体组织最大可能量的指标。可反映运动时心肺功能状况和训练水平。使用秒表、节拍器和30~40cm高的小凳用于跨步试验。先测量安静时的脉搏,然后先给小运动量,令被测者按节拍器的节拍在小凳上上下跨步,每次4个动作 (即左脚上凳后,右脚上凳,左脚下凳后右脚也下凳),每分钟跨15次(即上下60个动作),测运动后10秒内即时脉搏次数,应合每分钟80~120次。待恢复后做中运动量,每分钟在小凳上按节拍器节拍跨步27次 (即上下108个动作),测运动后10秒内即时脉搏次数,应合每分钟130~160次左右,待恢复后做大运动量,令小学生60m、中学生100m快速跑,测运动后10秒内即时脉搏数,合每分钟脉搏大体在160~200次左右,同时记录短跑成绩以衡量是否已尽最大努力。接着测运动后1~11/2分钟,2~21/2分钟,3~31/2分钟三次,每次30秒内的脉搏次数。比较运动前后的变化,是否恢复。根据不同定量负荷后的脉搏,即小、中、大运动量后三次即时脉搏数,查列线图上的最大氧耗量(图)。定量负荷后脉搏频率(即时10秒脉搏数×6),折换成最大氧耗量。

定量负荷后心率转换为最大氧耗量的列线图(适用于儿童)(据Margaria等,1965)
如某学生经小运动量后即时脉搏为92次/分; 中运动量后即时脉搏147次/分; 大运动量后即时脉搏为180次/分。则在列线图上左侧“f′”这条列线上(为小运动量每分钟的心率),找到92这一点,然后再在右侧“f″”这条列线上找到147这一点,这样两点即可联一直线。与中间斜线相交之点为每公斤体重最大氧耗量。若该生大运动量后脉搏为180次/分,其相交点在180的斜线上的交点为34,即该生的最大氧耗量为34。若大运动量后脉搏分别为160次/分或200次/分时,相交点应分别在160次/分或200次/分的斜线上。若脉搏是170次/分,则应先在160次/分、180次/分两线中找出代表170次/分的等分线(其数值应为两线上相应数值联线之中点),再按上述方法计算最大氧耗量。
另一种比较精确的方法便是在定量运动前后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呼出肺气的含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