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物监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用生物作指标对环境质量变化所进行的监督和检测。根据指示生物、生物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代谢、生物测试、生理生化特征和残毒含量等方法监测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如根据植物中毒症状判断某地、某工厂大气污染情况;番茄叶背出现古铜色坏死,叶片卷曲,表明大气受到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的污染;再如唐菖蒲叶尖、叶缘坏死是大气受氟污染的症状。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粪性大肠菌群是水体质量常规监测的卫生学指标等。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shengwu jiance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状况便是生物监测。它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许多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比人敏感得多。例如,在SO2浓度达到1~5ppm时,人才能闻到气味,10~20ppm时才会引起咳嗽、流泪,而某些敏感植物处在0.3ppm浓度下几小时就会有受害症状。有些有毒气体毒性很大,但无色无臭(如有机氟),人们不易发现,某些植物却能及时作出反应。因此,利用某些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称指示植物)来监测有毒气体浓度,指示环境污染程度,是一种既可靠又经济的方法。例如利用紫花苜蓿、菠菜、胡萝卜、地衣监测SO2,唐菖蒲、郁金香、杏、葡萄、大蒜监测氟化氢,早熟禾、矮牵牛、烟草、美洲五针松监测光化学烟雾,棉花监测乙烯,向日葵监测氨,烟草、牡丹、番茄监测臭氧,复叶槭、落叶松、油松监测氯和氯化氢,女贞监测汞,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对有毒气体反应特别敏感的是植物叶片,叶片伤斑面积、叶片内有毒物质含量都与大气中毒物浓度成正相关,因此可以确定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计算出毒物浓度。另外通过测定树木的生长量和年轮,还可以估测大气污染的现状和历史。在水体污染中,也常利用指示生物来监测,如根据颤蚓、蛭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摇蚊幼虫,以及某些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和消失,数量的变化来监测水体污染状况。利用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也可以进行监测。还有一种水污染的生物测试,即利用水生生物受到污染物的毒害所产生的生理机能的变化,测试水污染状况。这种方法可以测定水体的单因素污染,对测定复合污染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环境系统十分复杂,生物监测只有与物理、化学监测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 生物降解   生物资源保护 ☛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shengwu jiance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来阐明环境污染状况的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手段很多,用于大气污染监测方面的有:
❶研究植物叶片出现的伤害症状;
❷测定植物体内污染物含量;
❸观察植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❹据树木生长量和年轮,估测污染现状和历史;
❺用敏感植物作监测器,进行定点观测等。用于水体污染监测方面的有:
❶测定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浮游生物在水体中的出现、消失和数量指标;
❷观察水生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和水生生物受毒害后产生的生理机能变化等。生物监测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监测手段。

☚ 环境化学分析方法   指示生物 ☛

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呈现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多配合理化监测进行。如利用指示植物叶片出现的伤害症状监测大气污染等。

生物监测

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由于生物长时间生活在环境中,经受着各种物质的影响或侵害,因此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出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综合影响,而且也能反映出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例如,利用大气中不同污染物引起植物叶片伤害的症状、程度、受害面积大小的不同,以及根据叶片中污染物质的含量、叶片解剖构造的变化、生理机能的改变等等,可以对污染物质的种类、污染的轻重,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利用在污染程度不同的水体中会出现不同的生物种群,以及水生生物的生理指标和一些水生动物形态、习性的改变、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含量等,对水体污染进行监测。目前,国内外利用生物对环境,尤其是对大气和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价,已有广泛应用。

生物监测

生物监测biological monitoring

对人体体液材料、细胞、分泌物、排泄物及呼出气中毒物或代谢物的含量,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定时测量和评定,并对机体在生理范围内所产生的某些生物效应,与适当的参照值*比较,以评价个体或人群对环境中某种化学物质的接触程度,并预测其对健康的危险性。

☚ 防癌检查   职业性神经功能病 ☛
0000781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