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1956年,安徽省职工家庭人均生活费支出比1949年增长96.5%,其中食品支出增长47.3%,用品支出增长2.2倍。但随后的20多年,由于种种干扰,国民经济发展迟缓,职工收入未有增加,加之基本生活必需品十分匮乏,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1978年以后,安徽农业连年丰收,轻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商品日益丰富,收入日渐增加,城镇居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到1991年,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费支出1296.93元,分别比1965年和1981年增长1108.73元和905.01元。城镇居民生活改善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食品消费结构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由于食品需求处于短缺状态,食物构成一直以植物性食品为主,而肉类、鲜蛋、鱼虾等动物性食品实行配给制度,不仅在数量上得不到满足,而且在品种上也无选择的余地。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副产品日益丰富,尤其是改革价格体系,开放集市贸易,抓好“菜篮子”工程,使居民有可能在“吃饱”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吃好”。199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支出购买食品费为767.92元,其中用于购买粮食费用97.71元,用于购买副食费用453.01元、购买烟酒茶为115.33元,其他食品101.87元;非粮食类的食品支出占食品支出的87.2%,比1981年的76.5%上升10.7%。
衣着消费求新求美 1978年以前,安徽城镇居民穿衣极为单调,支出费用也极为低下。1956年,人均衣着支出16.60元,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10.3%,按实物计算人均购买棉布10米,只能做2套单衣。而呢绒、绸缎等高档衣料的消费更少,平均每45人中只有1人穿上呢绒衣服,每87人只有1人穿上一件绸缎服装。到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商品支出157.82元,比1956年增长8.5倍;其中呢绒与绸缎分别人均消费0.2米和0.3米,呢绒成衣与绸缎成衣人均分别消费0.13件和0.07件。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羊皮夹克、羽绒衣被也进入了普通居民家庭。
高档家用电器趋于普及 50年代初,城镇居民家庭用品消费空间狭窄,日用电器消费品寥寥无几,直到1956年,手表仍被视为贵重耐用消费品。6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手表逐步开始普及。80年代以后,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日用机电消费品和文娱用机电消费品,以较快的速度在城镇居民家庭得到普及。1991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已拥有彩色电视机57.49台、黑白电视机57.08台,立体声收录机34.54台、照相机14.96台、电冰箱54.73台、电炊具43.88件、录相机3.03台。而且,这些家用电器消费的增势依然很猛。
住房条件明显好转 50年代初期,安徽城镇居民住房紧张,1956年人均居住面积仅3.98平方米,而且设施简陋,大多为老式平房或土墙草顶的简易搭盖。其后的20余年,居民家庭人口激增,住宅建设投资很少,城镇居民住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78年以后,居民住宅建设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住宅基本建设投资加大,住房困难日益缓解。到199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已达10.17平方米,为1956年的2.55倍。而且,新建住宅多为单元楼房,设施配套,通水通电,有独用厨房、厕所,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目前,住房制度改革正在全省展开,城镇居民的建房买房积极性将得到调动,社会建房能力也将进一步提高,住房条件改善将越来越明显。
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安徽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充实,并向更高层次发展。1956年,在被调查的成人中,小学程度的占44.5%,中学及中学以上的仅占12.7%;而到1988年,小学程度的下降至11.3%,中学及中学以上的已达87.2%。这说明了城镇居民的文化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另外,居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支出也大幅度增加。1991年与1981年比较,文娱用品支出人均由18.24元增加到57.14元,书报杂志支出人均由3.84元增加到10.87元。广播电视的普及、社会文化设施的发展,均使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