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管理措施
对旅游对象、旅游移动空间、旅游团体的大小、旅游活动等进行管理,来保证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目的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即使是生态旅游,也会对生态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是在程度上、强度上比其他旅游形式有所减轻,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生态旅游业能否持续、健康、协调地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采取有效、科学的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的措施主要有:
❶生态旅游容量管理。某一生态旅游目的地,在特定的时期内,在保证该地资源与生产的连续性、生态的完整性、文化的多样性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或旅游活动的强度。鉴于生态旅游应遵循的原则,在生态旅游管理过程中,就必须以生态旅游环境容量为依据,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手段,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容量控制方法是: 控制游客是现在很多生态旅游区,甚至是普通旅游区普遍采取的做法。主要内容为: 根据不同旅游区以及同一个旅游区内不同功能分区的实际情况,充分估计接待能力,科学管理游客量。旅游区一旦出现超过承载量极限的旅游人数,即使没有出现 “人满为患” 的情况,也应采取措施,如事先预定、提高价格、限量售票或设法疏导游客分散前往其他旅游点等措施。
❷生态旅游者管理。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的主体,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生态旅游对于旅游者主要有如下的要求:在参观一个地方之前,了解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点; 尊重访问目的地文化,不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强加于人,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不追逐、不投喂、不恐吓野生动物,参观野生动物时,不穿鲜艳的服装,不大声喧哗; 自觉做到不踏踩珍稀植物,不采集受保护和濒危的动植样品; 不购买、不携带被保护生物及其制品; 不丢弃垃圾、不污染水土,去自然景观地区要准备装垃圾用具,将垃圾运回; 积极参加保护自然生态的各种有益活动; 通过旅游实践,了解自然对人自身的要求,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取得更清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