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技术框架
在建筑营造的过程中考虑到能源、资源、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等关系,以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能源,达到生态建筑要求的技术框架。生态建筑的技术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❶生态建材技术。生态建材一般是指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要求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的建材。生态建材必须是对人体健康无害、无毒而又卫生、安全的,并尽量应用消磁、消声、调光、保温、隔热、抗静电、防水、防火、防湿、隔音等效能高的材料,同时选择的建材也要对自然环境健康无 (或少) 损、无 (或少) 害,对环境污染负荷贡献小,有利于保护生态(自然) 环境。
❷空间规划技术。要充分考虑各空间的生态服务功能、相互关系及其协同性,使之和谐共生。如扩大绿化面积和比例,利用植物的产氧及某些药理作用,促进居民健康; 利用植物和水体,降噪吸尘,提高自净、调节微气候、保持水土等生态功能; 促进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居民提供休憩、交流、健身强体的活动场所; 合理规划区内交通,保证区外公共交通,完善配套设施等。
❸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技术。建筑结构,改善室内通风,增强保温隔热效果。中国各地传统民居中有些就是生态住宅的雏形或具有生态住宅某些结构设计的特点。设计时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地理因素,调整住区布局及建筑结构,自然调节与维持室内适宜温度的经验。此外,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气候,夏季和冬季主导风向,规划住宅组团的朝向、高低建筑的布局、及建筑物间距等,使组团内空气得以流通,做到冬季防风和夏季引导自然通风,形成良好的小气候。
❹建筑高度布局与设计技术。宜南低北高,即向阳背风,避免影响通风和自然采光。绿化植物、水体和建筑物的布局与结构要有利于保障室内良好的自然通风并防尘,维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住宅设计尽可能做到底层局部架空,增大自然风的通透能力。所有卧室、书房、起居室及厨房均具有可开窗,保证室内的自然通风和采光。
❺建筑物屋顶和外墙绿化技术。建筑物屋顶采用屋面节能技术,对提高抵抗夏季室外热作用的能力尤其重要,即提高了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也减少了空调耗能。住宅外窗玻璃可选用中空玻璃。阳面窗外层玻璃可采用蓝色热反射玻璃,以减弱阳光对室内的照射强度,内层采用高透明无色玻璃。阴面窗内外两层玻璃均采用高透明无色玻璃,增强隔热保温效果。分户内墙采用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居室隔墙采用厚加气混凝土砌块或厚的轻质隔墙板,以增加建筑的实用面积。
❻公共服务技术。公共服务区提供方便、适宜、健康的人际交往和休闲娱乐等多种类型的空间,提供医疗卫生、健体强身、教育培训等多种场所与服务,形成安全祥和的人居环境。区内交通公共交通和园区内交通要安全与方便,节约交通能源,不产生或少产生交通污染; 住区内交通系统要人车自然隔离,避免互相干扰。住区内绿化建设和维护,保护大气,调节气候,缓冲灾害发生后影响; 提高环境自净能力、防治有害生物、维护生境; 增强自然物质循环,促进土壤活化,维护生物多样性; 降低能量耗散,减缓热岛效应和水分散失等。通过调整维护区内水体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使其能够接纳排水并提供部分给水。
❼物业管理技术。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物业管理,包括向居住者提供部分所需项目的专项管理和服务,如垃圾、废水的分类收集,储存、清运、管理和就地处理或利用。住区实行安全保卫并进行绿化管理和维护等。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采用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来提高物业管理质量。通过节能、节水、变废为宝以及增加绿化中的一些商品生产等,实现物业管理在经济上的增收节支,减轻业主和住户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