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业建设
生态工业的发展不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和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一个地区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结构构成,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对区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工业建设,符合环境管理思想及发展方向,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利用在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中,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互动的产业链,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既实现区域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双赢。推动生态工业体系建设,符合我国今后环境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发展方向。
生态工业的建设首先是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90年代,已经开始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探讨和实践,但目前仍处于探索过程中,没有很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也刚起步,因势利导,慎重地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区的建设。建立生态工业体系要依托技术支持单位,预先进行资源、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做出生态工业建设的规划,并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实施。生态工业建设在规范、有序、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选择有一定资源和产业优势,并具有一定生态工业基础的地区,进行不同类型的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的试点。通过试点,一方面进行生态工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积累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工业生态示范区的建立,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生态工业的普及面,推动生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环保部门、工业部门等,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加大生态工业方面的宣传力度,举办有关方面的知识讲座、培训和知识竞赛等,让政府决策部门和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首先树立生态工业的新概念、新思维,力求把生态工业理念融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之中。
生态工业运行管理机制和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要完善生态工业法律法规。应对现行的环境法规予以修改,要充分体现市场手段、经济刺激和自愿性措施的作用,大力鼓励企业做到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对采用零排放、闭路循环、资源再生以及非物质化生产的企业,在绿色奖赏、环境税费、税收减免、污染物排放配额分配等方面予以强力支持,以吸引大量的企业积极投身于生态工业建设,起到真正的绿色导向作用。对一些关键型的资源、污染严重、持续时间长或大量排放的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新材料替代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闭路循环技术、生态工业信息网络技术、物流能流管理技术等给以必要的资金支持。大幅度提高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地方政府在生态工业建设中发挥主导的协调和指导作用,保证生态工业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