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态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

又称生态龛。是指在生态因子变化幅度中,能被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美国约翰森(C. R. Johnson)1910年首先提出这一名词,用以描述同一地区不同物种可以占据环境中的不同位置。
分类:❶按照环境因子的个数,可将生态位分为:一维生态位(one-dimensional niche),如时间生态位、温度生态位;二维生态位(two-dimensional niche),如温湿度生态位;三维生态位 (three-dimensionalniche),如温湿度一食物生态位; 多维生态位或超体积生态位(multi-dimensional或hypervolume niche),如温湿度一食物部位一时间生态位等(图1)。
❷按照生态因子幅度被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情况,可将生态位分为: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和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前者为生物可能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生态因子变化幅度的部分; 后者为生物在受到竞争等影响后实际占据的生态位。
❸按照生物的组织层次,生态位可分为: 群落生态位、物种生态位、种群生态位及个体生态位等。
❹按照生物各种行为发生时期所要求的生态位,又可分为: 繁殖生态位(reproductive niche),取食生态位 (feeding niche),扩散生态位(dispersal niche)等。
❺从生物种群考虑,它所占据的物理空间、它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作用(营养位置)、以及它在各种环境幅度中所占据的位置,可分别称为: 空间生态位(spatial niche)、营养生态位(trophic niche)、多维生态位。
❻鉴于生态因子的变化,有的是连续变化的,如温度和湿度,有的是离散变化的,如降水,则生态位又可分为: 连续生态位(continuous niche)和离散生态位(dispersed niche)。


图 1 生态位图解


(仿P. W. Price)


生态位幅度 美国莱文(D.A.Levin,1968) 根据物种对环境幅度的反应,提出生态位幅度 (nichebreadth),用以表明一个物种在具有不同数量单位的资源序列上的分布,其计算公式为:


图 2 生态位幅度和生态位重叠(斜线条部分示重叠)


(仿E. P. Odum)


式中 B为生态位幅度;Pi为该物种在一个资源序列的i单位中所占比例; S为每个资源序列的总单位数。B变化的范围为:1/S≤B≤1(图2)。
生态位重叠 两物种或多物种占据相似生态位的现象叫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计算生态位重叠度的公式为:



式中 aij为i物种对j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度; Pih和Pjh为i、j物种在资源序列的第 h单位上的比例;Bi为i物种的生态位幅度。

生态位niche

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生态位宽的物种对环境适应范围大,分布广,生存能力强; 生态位窄的种对环境适应范围小,分布区也小。生态位的大小是物种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生态特征,它决定着种的分布和演化规律,在生产实践中可作为引种驯化的基础。
“niche”一词本意是指供神像的“龛”,格林内尔(J. Grinnell) 1917年从生境和习性出发理解为最小的分布单位,即外界环境提供生物有机体最基本、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和空间。美国的埃尔顿 (C.Elton,)1927年理解为生物有机体在群落中的机能作用和地位,形象地将生态位与小生境加以区别。生态位指作用和地位,相当于生物有机体的“职业”; 而小生境指地点空间,相当于生物有机体的“地址”。哈钦森(G.E. Hutchinson) 1957年发展了生态位概念,定义为“有机体与它的环境(生物、非生物的)的所有相互关系的总和”,把生态位看作是环境的特性,而不是物种的特征。认为生态位是由“N个资源轴构成的N维空间的超体积”,物种只能在这个N维超体积范围内生长繁殖。如物种对温度的忍受幅度,即一维生态位。如果这个物种以种子为食,并且只能取食栖息地中一定大小的种子,那么种子大小与温度就构成了二维生态位,成了一个面。假如这个物种还在植物茎内产卵,则该种产卵所需的寄生植物茎的宽度又成了一维,与种子大小、温度结合构成了三维生态位,形成一个体积。如果对这个立体生态位增加更多的资源或其他因素时,就构成了一个N维空间超体积的生态位。60年代后,梅(R. M.May)等为代表把生态位研究重点放在物种对资源利用上。生态位的大小(即生态位幅度)反映了物种利用资源的区间和利用能力的大小。
同一种的生态位也可因为有无竞争者的存在而有很大差别,所谓基础生态位指在没有竞争作用下的生态位,这在自然界是几乎不存在的。在有竞争情况下的生态位称实际生态位。只有在环境条件极端有利,资源极为丰富时,种的实际生态位也许会等于基础生态位。在环境中资源供应充裕时,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往往有变窄的趋势。相反地,环境中资源不足,物种就不得不把资源利用的范围放宽,这种现象称为生态位泛化。每一个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在同一区系内没有两个种具有完全相同的生态位,即生态位相似的种不能长期共同生活在同一生境中,这就是高斯(G.F.Gause,1934)的竞争排斥原理。
在地球上不同地区,占据相同或相似生态位的生物,称为生态等值种。如世界各地的草地生态系统都有相似的草地气候,虽然各地的草地和食草动物的种类不同,但都是生态等值的,北美草原的野牛、叉角羚,欧亚大陆的野马、野驴,非洲的斑马以及澳大利亚的大袋鼠都属之。

生态位niche

又称生态龛。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占有的时空位置和功能作用。任何一个生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都有一定的空间分布范围和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幅度,并在食物链营养级中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具有相同生态位的种群,其种间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居住在同一生境的生物种群,它们的生态位总是相互分离的,不同种群对群落的空间、时间、资源的利用以及相互作用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群落可被占据的生态位越多,可以容纳的物种就越多,也就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这些占据者分工越细,这个群落越复杂,系统就越稳定。生态位理论在农业生产中对合理间套作、鱼类分层混养、混合放牧等都有指导意义。

生态位

又称“生态龛”。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包括所占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功能地位(营养生态位,即在能、物流中所处的位置),在温湿度、pH和其他各环境因子变化梯度中所占的位置(多维生态位)。各种生物均有其生态位。一个生态位中不能长期共存两个物种。这不仅反映物种在哪里生活,并可反映它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受其他生物的约束。

生态位

生态位

生态位指动物在群落中的地位。既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的空间位置,也指他与其它生物以及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生态位的概念最早是由格林尼尔在1917年提出的,当时指的是对栖息地进行再划分的空间单位。1927年埃尔顿又独立地对生态位下了定义,指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居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从他们各自的定义可以看出,格林尼尔所提出的生态位指的是空间生态位,埃尔顿提出的则是营养生态位。现在一般认为生态位是二者的综合。
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被称为基础生态位。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实际上很少有一个物种可以占据全部基础生态位。当有竞争者出现时,该物种就只能占据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这部分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就是实际生态位。竞争者越多,实际占有的生态位可能越来越小。
在一个群落中,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据相同的生态位。这条规律被称为高斯原则和竞争排斥原则。它意味着,如果两个种群所占的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其中一个必然要被排斥掉。实验发现,当将两种草履虫放在一个培养器中的时候,由于这两个种的需求类似,过不多久,其中一种草履虫就会把另一种排斥掉,最后只会有一个种存在。

☚ 生态平衡   资源生态 ☛
生态位

生态位

又称生态龛。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生态位表示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生境最小阈值。内容包含区域范围和生物本身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作用。1924年由格林内尔首创,并强调其空间概念和区域上的意义。1927年,埃尔顿将其内涵进一步发展,增加了确定该种生物在其群落中机能作用和地位的内容,并主要强调该生物体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在自然环境里,每一个特定位置都有不同种类的生物,其活动以及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取决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和行为,故具有自己的独特生态位。如每一种生物占有各自的空间,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功能和营养位置,以及在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变化梯度中所居的地位。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境来确定的。如海星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居于主要捕食者的龛位。按竞争排斥原理,任何两个种一般不能处于同一生态龛。在特定生态环境中赢得竞争的胜利者,是能够最有效地利用食物资源和生存空间的种,其种群以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而有较快的增长。有着相似食物或空间要求的数群近缘种,因处不同生态位,彼此并不竞争。有研究发现,北美洲东北部有五种鸣禽在针叶林里一起生活,都属于林莺属,均以昆虫为食,对营巢地点也有相似要求,但每一种鸣禽在取食和营巢行为上显示了复杂的差别和各自占据的生态位,至少在食物丰富时防止了竞争。两个拥有相似功能生态位,但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的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生态等值生物。

☚ 生态系统   生态幅 ☛
0000021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