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剩余shēng chǎn zhě shèng yúизл телей生产者剩余见“经济租金”。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 Surplus指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实际接受的价格与他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的差额,即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实际接受的价格-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下图给出了生产者剩余的几何解释。图中横坐标表示数量,纵坐标表示价格。假定市场为完全竞争,因此供给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重合。市场的均衡价格为 。均衡数量为 。 生产者剩余为P 所包围的面积。
 由图中可以看出,生产者出售第q1单位时他愿意接受的价格是p1,出售q2个单位的产品时,他愿意接受的价格是p2。但是由于市场不是对生产者出售的每一单位产品支付不同的价格,而是对生产者出售的所有产品按照统一的价格支付。除了在出售最后一单位产品时生产者所愿意接受的价格等于他实际接受的价格(为市场均衡价格 )外, 对于其余出售的各单位产品,生产者所愿意接受的价格都小于他实际接受的价格 。 因此, 他会得到生产者剩余。在进行短期分析的情况下,生产者剩余又被称为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的“准租金”。在进行长期分析的情况下,对于生产者剩余的解释争论较大。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消费者剩余”的对称。商品的市场价格与每单位产量上的边际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用来衡量实际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通常成本与生产者剩余成反比。将所有生产厂商的生产者剩余汇总起来,就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在经济福利分析中,是指生产者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款额与其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就单位商品(或服务)来说,是指该单位商品(或服务)的销售价格与生产该单位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之间的差额。它用以衡量生产者销售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总的净收益。以服装生产为例。第一件服装的边际成本为10元,第二件服装的边际成本为20元,第三件服装的边际成本为40元,第四件服装的边际成本为70元。图中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企业愿意销售的服装数量。当服装价格为20元时,企业只愿意生产并销售1件服装(A点),获得生产者剩余10元(售价20-成本10)。当服装需求上升时,其售价升至40元。这时,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2件服装(B点)。这样,第一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30元(售价40-成本10),第二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20元(售价40-成本20)。当服装需求继续上升,其售价升至70元时,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3件服装(C点)。第一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60元(售价70-成本10),第二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50元(售价70-成本20),第三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30元(售价70-成本40)。服装需求再继续上升,其售价升至90元时,企业愿意生产并销售4件服装(D点)。这时,第一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80元(售价90-成本10),第二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70元(售价90-成本20),第三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50元(售价90-成本40),第四件服装获得生产者剩余20元(售价90-成本70)。ABCD曲线形成服装生产者的供给曲线。在服装售价为90元时,共获得生产者剩余220元(80+70+50+20)。这是生产并销售4件服装获得的总的净收益,即图中价格线以下、ABCD供给曲线以上的阴影区域。生产者剩余是分析生产者行为和生产者经济福利的一种工具。 .jpg)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也称经济地租,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得到的超过他愿意接受的收入部分。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地租是准地租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准地租是指边际劳动力较高,素质较好的生产要素,在短期内由需求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一种超额收入。而经济地租则相反,是指素质较差的生产要素,在长期内由于需求增加而获得的一种超额收入。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由需求方面决定,而与供给无关。以劳动这种生产要素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有甲、乙两类劳动生产要素,乙类优于甲类,如果甲类要求每月工资100元,乙类要求每月获得150元,从长期看,因为乙类劳动者已大量增加,社会普遍工资水平已提高到乙类工人所要求的工资水平,因此,他们每月得150元工资乃是正常工资,而不存在超额工资或准地租的问题。但是,由于厂商对劳动需求量的增加,单靠乙类劳动者不能满足需要,还必须雇佣甲类工人。因为工资水平已普遍涨到150元,甲类工人当然也能得到150元,然而,他们本来只要求得100元,其结果却比自己要求的工资多得到50元。这50元就被认为是准地租。但这种准地租不是由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而是由于需求数量增加的结果,而且在长期内存在,所以有别于准地租这一概念,取名为经济地租。这种经济地租是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超过他愿意接受的收入部分,在一定意义上类似消费者剩余,故也称之为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由实际发生额(实际的收入额或实际的支付额) 与自己心目中所愿意的数额(愿意接受的数额和愿意支付的数额) 之差形成的。因此,都认为是自己所得到的一种 “剩余”。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 消费者剩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感受,并非实际收入的增加; 生产者剩余则是生产要素的供给者得到的一种额外收入,这种收入是实际收入的增加。上述经济地租或生产者剩余是劳动要素的供给者工人实际得到的超过他们本来愿意接受的工资水平的收入,这种经济地租可称为劳动的经济地租。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者 (地主、资本家等),当然也可以得到与此相类似的经济地租或生产者剩余。 ☚ 局部均衡论 生产要素 ☛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producser′s surplus与消费者剩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具体指生产者按其产品的销售价格实际所得与他的各个较低的供给价格 (按此价格他所愿意销售的数量较少) 之间的差额。通常用价格水平以下和供给曲线以上的面积来测量生产者剩余,如下图的阴影面积所示,其中dd与ss线分别为需求与供给曲线。 
☚ 联合成本 长期与短期 ☛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producer’s surplus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与每单位产量上的边际生产成本之间差额的总和,用来测度实际价格与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给生产者带来的福利水平。它由某一生产者的产品供给曲线之上和市场价格之下的那块面积表示。由于生产者获得的某些东西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用通常比其放弃的东西的效用更大,因而生产要素的拥有者自然会以提供这些成本低的商品而获得生产者剩余。一般来讲,成本与生产者剩余成反比。将所有的厂商的生产者剩余总和起来,就是市场的生产者剩余。 ☚ 竞争性配置的福利最大化特征 边际转换率 ☛ 000003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