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产性振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产性振动

生产性振动

生产中由于机械设备的运转和物件加工可以产生振动。工人接触振动的机会有:使用风动工具和电动工具如风铲、风钻、电动捣固机等的工作、拖拉机、汽车电车司机和其他工作人员,机械加工车间的锻工、磨工以及纺织工、织布工、缝纫工等。振动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有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两种。使用风动工具时,工人的手接触到的振动为局部振动,机器设备开动时地面的振动以及交通运输工具行驶过程中的振动作用于人体时是全身振动。生产劳动中有些工种受到的振动以局部振动为主,有的以全身振动为主,有的可同时接受两种振动的作用。生产中振动往往与噪声同时存在。人体接受振动后,振动波在机体组织内的传播,由于各组织的结构不同,传导的程度也不同,其大小顺序依次为: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组织和脑组织。频率在40赫兹以上的振动波的波能比较容易被人体组织吸收,不容易向远处传播,而低频率振动波在体内传播得较远。局部振动所引起的疾病有以下表现:上肢神经末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出现障碍,表现为感觉迟钝,对疼痛和振动的感觉减退。由于手指血管痉挛,致使手指发白,称为白指,同时伴有手部疼痛、胀麻、手凉及皮肤感觉异常,以及植物神经机能紊乱的症状。严重时同时还会使骨头、关节出现异常的改变,重症局部振动病患者心脏的冠状动脉及脑血管都会出现痉挛。全身振动的影响最常见的是脚部周围神经与血管的改变,病人出现脚腿痛,身体易感到疲劳,轻度的感觉减退或过敏,脚部皮肤温度降低。严重者骨质亦可出现异常变化。全身症状可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另外还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以及血压降低等现象。眩晕症中的晕车、晕船就属于全身振动性疾病。目前我国尚无生产性振动的卫生标准,为预防振动的不良影响,除对工艺及工具进行改革外,还应考虑制订合理的劳动制度,定期轮换工作,改善劳动条件,根据振动的性质对工人接触振动的时间给以一定的限制。

☚ 噪声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振动对女性健康的影响 ☛
生产性振动

生产性振动

按劳动卫生和职业医学角度,振动是指通过各种结构和非听感受器做媒介而给工作中的人以影响的连续或断续的加速度呈周期性变化的机械力或机械运动。振动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叫振幅,单位为m。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叫频率,单位为Hz。振动体单位时间的位移变化量叫速度,单位为m/s。振动体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变化量叫加速度,单位为m/s2。振动体离平衡位置的位移量最小时速度最大,加速度最小; 位移最大时速度最小,但加速度最大。振动的频率、加速度、速度和位移量的大小均具有卫生学意义,但以频率和加速度最为明显。生产中由生产工具、设备等产生的振动称生产性振动。工人在生产中接触的振动源有:
❶铆钉机、凿岩机、风铲等风动工具;
❷电钻、电锯、林业用油锯、砂轮、养路捣固机等电动工具;
❸内燃机车、船舶、摩托车等运输工具;
❹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
❺林业用油链锯。振动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区分为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两种振动的生物学作用不尽相同。生产中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局部振动。局部振动亦谓手传振动,是通过手、腕、前臂等作用于机体的振动。

我国常用振动工具的振动最大轴向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有效值

工具型号mfs-2
布砂轮机
铁路捣固机
铆钉机
电链锯
油链锯
凿岩机
平型砂轮机
风铲
砂轮机
振动器
风搬手
型砂捣固器
4.1
4.2~8.1
6.3~11.24
7.3
17.9~22.2
19.1~22.7
25.9~52.5
13.8~43.1
39.1
98.9~111.8
53.3
28.6~42.6

由于作业方式、人体接触部位、甚至振动方向不同,机体所受振动情况亦异。因此在评价振动时,应对被测工具作互相垂直的三轴向测量,并考虑各有关因素的影响。
局部振动作用于机体,机体表现出对组织的交替压缩与拉伸,并向四周传播。振动在组织中传导性大小的顺序是: 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体和脑组织。40Hz以上的振动易为组织吸收,低频率振动则相反,故传播较远,振动对各系统的影响表现在:
❶引起脑电图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改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血压不稳、心律不稳等,皮肤感觉功能降低,如触觉、温热觉、痛觉,尤其是振动觉最早出现迟钝。辨别振动频率的能力降低,慢传导运动纤维较早出现病变,感觉及运动时值明显延长。
❷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表现为末梢血管痉挛,甲床毛细管襻变短、扭曲、断裂等,指端皮温低,脑血流图异常。心脏方面可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房内、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以及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
❸握力下降、肌电图异常肌纤维颤动、肌萎缩和疼痛等。
❹40Hz以下的大振幅振动易引起骨和关节的改变,骨的X线片上可见囊样变、骨岛形成、骨质疏松、骨关节变形和坏死等。
❺振动引起的听力变化以125~250Hz频段的听力下降为特点,但在早期仍以高频音听力损失为主,而后才出现低频音听力下降,振动和噪声有联合作用。在振动作用下耳蜗顶部受害,螺旋神经节细胞出现萎缩性病变,从而语言听力下降。
❻有人报道血清中肝结合珠蛋白、球蛋白、 IgM等非特异性指标有升高现象。
❼严重时,可引起振动病。振动病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参见“振动病”)。
全身振动为频率低、位移大的振动。因此在强烈振动的作用下,由于前庭和内脏的反射作用,常引起脸色苍白、冷汗、唾液分泌增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食欲不振、全身衰弱、呼吸浅而快、体温降低等。对旋转试验反应强烈。低于10Hz的振动,主要引起胸腹部症状,高于10Hz的振动引起头部症状。
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有:
❶频率: 人体只对1~1000Hz的振动产生振动感受。低频振动给人以振摇或撞击的感受,高频振动给人以疼痛,甚至烧灼的感受。振动按频率分为2Hz以下的最低频组,2~20Hz的低频组,大于20Hz的高频组。40Hz以下的振动可引起骨关节病。40~300Hz的振动,病理作用最明显。特殊情况下300Hz以上的振动,个别人接触几周即可出现顽固的病症。
❷加速度,频率相同的振动,加速度愈大,其危害亦愈大。如50Hz振动,1m/s2时可感不适,4m/s2时则不可耐受,可引起手麻、白指,指端皮温下降和冷水试验阳性率升高。
❸位移: 位移大、频率低的振动主要作用于前庭器官,并可使内脏产生移位。
❹气温: 寒冷是促进振动不良作用的条件之一。全身受冷和局部受冷相结合,最易使尚未处于发作中的振动病患者诱发白指。如使用风动工具者受振动和工具排气的低温两因素的同时作用,易促使振动病发作。
❺时间,受振动作用的时间越长,对机体的不良作用愈大,工间休息对预防振动病有积极意义。
❻体位、姿势、静力作业: 人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身体所处位置有关。如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静力作业使血管受压,血循环不良,易促使患振动病。检查发现,手紧握工具时,其血流只有平时的五分之一,这会促使局部受冷。
❼硬度和冲击力:加工部件硬度大时,工人所受危害亦大。冲击力大的振动易使骨关节发生病变。
预防,改革工艺,用液压机,焊接、高分子粘结剂等新工艺代替风动工具铆接。尽可能采用减振风动工具。发放并穿戴良好的防寒服装及防寒防振手套。改革工具排气口的位置。对新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有血管痉挛和肢端血管痉挛倾向者,心绞痛、高血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及神经炎等患者,禁止从事振动作业。对接触振动的作业工人应定期体检,间隔时间为2~3年,对振动病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应调离振动作业。
☚ 生产性噪声的测量   振动病 ☛
0000513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