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生产布局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生产布局学

研究社会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随着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大城市的崛起、地域分工的深化,以生产区位为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逐步成为经济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生产布局学研究的中心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 在特定时间内,国民经济总投资的地区分配,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的地区分布、地点选择;(2) 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要素空间组合的安排,包括各地区内的投资结构的确定;(3) 各经济区域之间、各经济中心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与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及其发展比例关系的确定。生产布局学的研究主要是解决生产发展对生产分布提出的要求同既存的生产分布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着生产分布发展变化的性质、特点与方向,并且是处理生产分布中其他一切矛盾的基本依据。具体地说,要研究解决以下几组矛盾:第一,生产部门的布局要求同地区条件的矛盾;第二,部门布局与部门布局之间的矛盾;第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矛盾,以及部门布局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生产布局学

研究一个国家生产力在地域空间形成和组合的科学。
生产布局即生产力布局。我国建国初期曾称为生产力分布、生产配置、生产地理配置等,后统一称为生产布局学(Layout of Production)。
生产布局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地域分工和生产力经济学的理论作指导,以生产布局规律为研究对象。它是生产力经济学的分支学科。自从产业革命以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社会各种生产之间、各个经济地区之间,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并日益复杂化,客观上需要一门学科来指导人们组织社会再生产过程,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对生产力的地区布局、厂址选择、企业规模及其相互联系等问题进行研究。生产布局是社会生产力运动表现的一种形式,它在地域空间的形成、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受社会生产方式以及自然、人口、历史、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不仅要有发展社会经济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而且必须有战略布局。生产布局是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的具体化,只有合理地部署生产力,才能避免决策上的失误。所以,生产布局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管理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
生产布局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科学技术水平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综合研究,从生产、流通、消费和生态平衡的社会经济效益出发,为国家和各个地区建设工厂、工业基地、农业基地、交通运输网,提供合理部署的科学依据和优选方案。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 (1)生产布局的规律、原理和方法论; (2)生产布局的模式和指标体系;(3)主要物质生产部门的建设地区、地点及生产地域分工的论证; (4) 企业规模与地区经济综合体;(5)经济中心与经济区划;(6)生产布局的组织和管理。
生产布局学萌芽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形成了理论体系,德国经济学家屠能 (J. H. VonThunen) 和韦伯 (Alfred Weber;1868~1958年)是公认的西方农业布局和工业布局的理论奠基人。
屠能1850年出版农业 《孤立国》(《Der isoliere Staat in Beziehungauf Landwirtschaft und Natio-nalokonomie》)一书,将复杂的社会假设为一个简单的《孤立国》。假设条件是: (1) 孤立国的唯一城市位于中央,是工业品唯一供应中心和农产品唯一贩卖中心,孤立国完全自给自足,四周无荒地; (2)交通手段为马车,交通费用与距离城市远近成正比例;(3)孤立国的土地肥力、气候条件、技术条件,以及农业经营者能力、市场谷价、工资、利息均等同。据此,城市的农产品价格减去运费即为产地价格,距城市越远,运价越高,农产品的产地价格越低。这种空间距离造成的差价,决定着农业布局和经营组织条件。屠能的农业布局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外呈同心圆状划分六个农业圈。第一圈层属最接近城市的自由耕作带,已无荒地,集约经营和收益水平最高,生产易腐、不易贮藏,需要及时消费的农产品; 第二圈层为林业带,供应城市的主要燃料; 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带,无荒地,收益低于第一、二圈层;第四圈层为谷物带,约有六分之一的荒地; 第五圈层为三圃式农业带,约有三分之一的荒地; 第六圈层为畜牧业带。这些农业带的经营集约化程度及单位面积收益的高低,由第一圈层向外递减。但是,它表明即使农业生产条件相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利用形态和耕作制度。
屠能的农业《孤立国》理论得到西方学者的推崇和继承,并从动态多因素分析方面发展了这种理论,奥托林巴(Eotremba)和达恩(E. S. Dunn)便是其中的代表。1952年奥托林巴提出农业区位和农业空间形成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经济规律的制约,要实现农业布局必须研究农业界限的观点。1954年,美国达恩强调农业空间区位问题应作为整个经济问题的一部分,指出自然因素是限制农业生产的被动因素,纯收益的经济因素是主动因素; 农业布局必须回答农场设在什么地方、规模多大才有利,栽培各种农作物对一国(或一地区)有多少收益,各种农业栽培对其他农业部门的影响等等。
韦伯1909年发表了 《区位原论》(《Reine Theorie des Standorts》)的第一部分《论工业区位》 (《Uberden Standort der Industrien》),1944年又出版了《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前者是全世界第一部关于工业区位理论的系统而完整的著作,因而他成为西方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人。
韦伯认为一切经济活动在何地进行,必受一定规律所支配,经济活动的区位应当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他探讨了工业区位移动规律,得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的结论。区位因子即生产在某场所进行所获得费用上节约的利益,必须是在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为了研究的需要,他假设的条件是:(1)原料、燃料产地既定,埋藏和生产条件不变;(2) 消费地及其范围已知,需要量不变,工资固定; (3)自然条件、民族、文化、技术水平相同; (4)生产及交换限于一个品种;(5)运输工具为火车;(6)运费是重量与距离的函数。从而确定运输、劳动费用和工厂集聚(或分散)三个主要区位因子。确定工业布局首先应引向运费最小的地点,形成基本格局。对工业基本格局的调整取决于劳动费用的高低,若企业迁移必须是劳动费节约额大于运费增加额,才能移向劳动费用最低的地点,否则仍在运费最低处。工厂集聚(或分散)是变动基本格局的现象,其前提是集聚(或分散)产生的利益要超过运费增加额。
韦伯按产出和失重对工业原料进行新的分类:第一类“遍在性原料”(各地皆可取得)和“地方性原料”(受特殊限制的,如地质成煤); 第二类“纯粹原料”(加工后不减轻重量)和“减重原料”(生产过程失去部分或全部重量)。韦伯以“地方性原料”为依据,提出原料指数并创建布局模式。原料指数大于1时,工业区位多在原料地; 小于1时,多在消费地; 等于1时,在原料地或消费地均可设厂。他在确定企业选点时,还创造了决定性等差费用曲线(Kritische Isodapane),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模式,对研究工业布局起了重要作用。
韦伯的区位理论问世后,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家以韦伯的理论为基础,对工业布局开展广泛研究。五十年代以前的如德国普列德尔(A. Pre-dohl)和廖施(August Losch),美国弗兰克·费特(Frank A. Fetter),瑞典俄林(Bertil Ohlin)和帕兰德(Palander),美国胡佛 (Edger M.Hoover)等,近代著名的有贝里(Ber-ry,《试论中心位置理论和最优分布》,1959),伊萨德(Isard,《区位和空间经济》,1960),史密斯(Smith,《工业区位,经济地理分析》,1971)等。1966年汤普逊 (J. H. Thompson)概括归纳了六十年代以前区位论研究的状况,并系统介绍了几种工业布局的新理论,如周期论、差别增长论、集中论、凝聚论等,综合韦伯以来的区位理论成果,在厂址选择上大体有七种指向考虑,即原料指向、燃料与动力指向、市场指向、技术指向、劳动力指向、资金供应指向和环境指向。
西方对生产布局的研究,从农业、工业区位发展为贸易区位、城市区位、运输区位,从局部均衡发展为一般均衡的区位理论,从静态区位到历史的动态区位,从纯理论探讨发展到区位规划和对策研究,并运用数量结构不断完善的各学派的理论体系,其中不少有益成分,可为我所用,宜持分析态度,不应否定一切。西方对生产布局研究的出发点不同,理论和方法论存在严重缺陷,他们的布局设计能否实现,另当别论。
社会主义生产布局学是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发展起来的,当时无产阶级政权面临着通过合理布局生产来促进经济建设的任务,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的生产布局学应运而生。社会主义国家研究生产布局有三支队伍: 以国家计委为首的业务主管部门的经济工作者,各级科研机构有关的经济理论研究人员,大专院校的生产布局专业及经济地理专业教师。
苏联研究生产布局的机构,最早的是1930年苏联科学院主席团下设的“生产力研究委员会”,1960年直接归属国家计划委员会,由研究性质变为准权力机构。它的任务是制订为中长期计划服务的生产布局总方案,已编制过“八五”(1966~1970)、“九五”(1971~1975)计划的全国生产布局总方案,现着手编制至1990年的远景方案。
我国研究生产布局的机构,最早是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教研室,继之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组和中国综合考察委员会生产配置组,198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了国土局。为了培养科研和教学人才,1979年中国人民大学设置有生产布局专业。
阅读书目: 《中国工业布局学》刘再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工业布局与环境经济学》陈栋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参〕 空间经济学 工业布局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