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谓性战国时期告子提出的关于人性的伦理学命题。告子说:“生之谓性”。又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认为人生来就有饮食和性欲两种欲望,这些生理上的基本欲望就是性,性本身“无善无不善”,他举例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同上)又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同上)。用杞柳可以编成桮棬(杯盘等器皿的胎坯),譬喻人性和仁义的关系,证明仁义等道德属性是后天获得的。告子的“生之谓性”说为古代一些思想家所继承。《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性恶》:“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如其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刘向说:“性,生而然者也。”(《论衡·本性》引)告子“生之谓性”的思想,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这种人性思想包含有合理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