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甜菜褐斑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甜菜褐斑病sugarbeet Cercospora leaf spot

由甜菜生尾孢菌引起,为害甜菜叶片的一种真菌性流行病害。1893年卡宾斯基(Karpinski)发现于波兰,1912年德国科恩(Kühn)最早研究。
分布和为害 褐斑病分布遍及所有种植甜菜国家。中欧国家为害严重,其次为东欧、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前苏联及中国。中国各甜菜产区均有发生为害,甜菜生长的7、8月份气温较高、降雨集中的东北产区一般可使块根减产10%~20%,含糖降低1度左右。黄淮平原及黄河中、下游产区高温多湿,使块根减产30%~40%,含糖降低2~3度。
原料甜菜和采种甜菜均可受害。叶片发病最初呈现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点,逐渐扩大到直径3~4毫米,斑点周围由花青素形成褐色或赤褐色边缘,病斑中央较薄,易破碎。叶面、叶背均有,叶面较多,每张叶片可达数百至上千个病斑。后期病斑中央产生灰白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且病斑常愈合成片,干枯死亡。在一般菌量条件下,病菌不侵染生育旺盛的幼叶,仅侵染达到 一定成熟度的叶片。由株丛的外层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中层叶片扩展,致使老叶陆续枯死脱落,新叶不断成长被害,使整个植株根冠变成粗糙肥大,青头很长,状似菠萝。叶柄受害形成梭形病斑。
病因 病原物为甜菜生尾孢(Cercospora betico-la Sacc.),属半知菌、丝孢目。该菌的有性态在自然界和培养基上均未发现。菌丝橄榄色,生于细胞间,集结成垫状菌丝团。分生孢子鞭形或披针形,无色透明,着生分生孢子梗顶端,成熟的分生孢子一般6~12个隔膜,大小为2.5~4.5×50~360(微米),在甜菜叶琼脂培养基(SBLEA)上,25℃条件下连续荧光照射培养7天,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发育最适温度为25~28℃,37℃以上或5℃以下停止发育,45℃10分钟即可死亡。最适相对湿度为98%~100%,以水滴中最好。室内较干燥的情况下可存活 一年,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很快生成芽管失去活力。菌丝团生活力甚强,寄生在种球或叶片上,可存活24个月,因此田间病叶或种球上的菌丝团是翌春的主要侵染源。中国不同地区病菌致病力无差异,未发现生理分化现象,仅存在致病力有差异的生理型。以色列最早报道有3个生理小种,美国70年代提出有两个小种,C1(Texas)小种和C2(California)小种,日本不存在生理小种,但不同菌源的致病力存在差异。甜菜褐斑病菌除为害糖用甜菜外,寄主范围包括12科16属26种植物。甜菜品种对褐斑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大流行的主要原因。20世纪50年代,世界甜菜种植国家由于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导致病害的大流行。自60年代以后,中国先后选育和推广了一批抗病或耐病的优良品种,同时美国、波兰、前苏联等国家的许多品种不同程度抗病,未能在大范围内流行。菌源数量和湿度大小直接影响病害的大发生流行。中国东北产区7、8月份正值雨季,降雨集中,形成发病高峰,发病程度与当地的雨季相吻合。中国西北甜菜产区虽然降雨较少,但种植甜菜地区有灌溉条件,田间相对湿度较大,加之连年菌源累积,发病日趋加重。甜菜种植老区菌源数量多,发病重,特别是重茬、迎茬或邻近上一年的甜菜地发病更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母根根头及种球上越冬。越冬菌丝团到翌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和风传播,在叶片上的露滴、水滴中萌发生芽管,次日在气孔处需明暗交替条件形成附着器,第三天靠侵入丝侵入气孔内形成吸器伸入活细胞中,在细胞间隙扩展蔓延。平均气温19~23℃,最高25~29℃,最低13℃以上,潜育期仅5~8天。病害发生严重程度取决于重复侵染的次数。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飞散500~1000米。病害发生与流行予测的气象指标是: 平均气温在15℃以上,最低平均气温10℃以上,降雨量10毫米以上,随后有一次降雨孢子得以传播扩展,再经过10~15天可出现首批病斑,病斑出现后,平均气温10~25℃,最低13℃以上,每旬至少降雨1~2次,每次20毫米左右,病势扩展迅速。
病害控制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与农业栽培技术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措施。目前中国抗病、高产、高糖的品种有甜研301、甜研302、甜研201、双丰八号、范育一号等。清理田间病残,消灭越冬侵染源。用福美双、敌克松、上菌清等药剂拌种。实行4年以上轮作,当年甜菜地与去年甜菜地至少应相距500米以上。防治甜菜褐斑病的主要药剂有: 50%硫菌灵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多菌灵胶悬剂、70%甲基硫菌灵、40%灭病威或百霜净等。前苏联、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大量应用苯骈咪唑类杀菌剂、日本已发现病菌对这类药剂有抗药性,且于1976年停止使用。

甜菜褐斑病sugarbeet cercospora spot

甜菜的重要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甜菜生尾孢(Cercosporabeticola Sacc.)。主要危害叶片,由外层老叶开始发病,向内层叶发展蔓延。病斑褐色、紫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红褐色,中央有时为灰色并变薄变脆,易破碎或脱落,潮湿时病斑上生灰白色霉层。叶柄上病斑梭形。病叶相继干枯脱落。茎秆、花枝、根头、种球亦可受害。菌丝体在种球、母根、病残体、粪肥和野生寄主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和再侵染。病菌可侵染12科20多种植物。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可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无病种子,加强栽培管理,必要时喷药防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5: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