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立枯病sugarbeet damping off由多种真菌引起的甜菜苗期病害的总称。 分布和为害 甜菜立枯病遍及世界所有甜菜种植国家。一般发病率20%~30%,发病严重地块常造成田间缺苗断行,甚至补种或毁种,使甜菜生产造成很大损失。病害症状因病原菌种类不同而异。一种是从种子发芽受侵染造成出土前死亡。另一种是出土后子叶下轴产生水渍状病斑,后变深褐色至黑色,病斑上下蔓延,严重时扩展到整个子叶下轴和根部,罹病部位缢缩,变黑腐烂,幼苗萎蔫枯死; 或者从幼苗根尖开始发病,形成褐色干腐而全株死亡。轻病株由于病变只侵及幼苗初生皮层而未达到髓部,幼根皮层脱落,幼苗可恢复正常,但后期常在缢缩处形成葫芦形根或由于主根系坏死又长出许多叉根、须根、畸形根。 病因 病原物种类很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致病菌不尽相同。中国常见的有: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病菌引致的苗病大部分在幼苗出土后表现症状,开始病变部柠檬色,病斑褐色,呈凹形斑痕,从子叶下轴至根部逐渐变细,幼苗生长缓慢,矮化。黄色镰孢,由主根下部或侧根侵入,初期呈淡褐色或淡灰色,后期整个根系呈丝线状黑褐干腐,引起幼苗萎蔫或猝倒。甜菜茎点霉,附着种球上,造成出土前腐烂或出土后猝倒。病组织呈暗褐色至黑色干腐,多发生在近土表或表土以下部分。德巴利腐霉,病菌可形成孢子囊和卵孢子。孢子囊无色球形,直径20~25微米,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以后失去鞭毛,生出芽管,或直接萌发生出芽管。藏卵器淡黄色,球形,大小15~18微米。病苗在25℃时发育最好。病根呈水浸状湿腐。螺壳状丝囊霉,孢子囊直径与菌丝等宽,长50~100微米,游动孢子在孢子囊中排成一列,由顶端孔口逸出,呈肾脏形。藏卵器圆形,直径21~28微米。病菌多侵染植株土表以上部分,病苗子叶萎缩、干枯,子叶下轴和幼根均变黑褐色腐烂,常引起猝倒。 各甜菜主要种植国家苗立枯病的主要病原菌不同,日 本为Phoma betae,美国是Aphanomycescochlioides,而前苏联多为Pythium debaryanum。 甜菜立枯病由多种病原真菌侵染所致,发病条件不一样。总的趋势是土壤温度低、湿度大、粘质土发病较重。播种前整地粗放,种子质量低,播种过深,土壤贫瘠等也能促使病害发生。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甜菜立枯病从甜菜种子发芽到出土后2~3对真叶均可发病。以1~2对真叶时发病最重,4对真叶时病害终止。中国东北产区以丝核菌和镰刀菌为主要致病菌,内蒙古产区则以甜菜茎点霉为主。丝核菌、镰刀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在土壤、病残中越冬。德巴利腐霉和螺壳状丝囊霉的侵染过程极其相似,当寄主组织腐烂后病菌仍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两种病菌以藏卵器和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水分充足时产生游动孢子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发芽后侵染幼苗子叶下轴或根部皮层。甜菜茎点霉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附着种球表面越冬,翌年种球上的病菌在适宜条件下生成器孢子或直接由菌丝体侵染。 病害控制 立枯病由土壤和种子带菌所致,以土壤带菌为主,防治措施应以药剂拌种为主,并采取精耕细作的栽培技术。中国主要采用以种子重量的0.8%的福美双、敌克松、退菌特等拌种,若用福美双与土菌消(70%羟基异唑)粉剂拌种,防效更佳。 日本主要采用五氯硝基苯和土菌消。美国多用五氯硝基苯和敌克松混剂拌种或将药剂掺到磷肥里,播种时施入土壤中。前苏联用福美双、五氯硝基苯、立枯灵等药剂混配处理种子,以扩大杀菌谱,比单 一药剂拌种防效好。各国生产上已普遍采用杀菌剂、杀虫剂与营养元素,制成种子包衣剂效果良好。生产中还要重视磷肥使用,适时播种,播种深度适宜,及时松土、避免重茬等技术措施,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