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𫉄疏
古代甘薯栽培专著。明徐光启(生平见《崇祯历书》条)撰。甘薯(又称红苕、番薯、地瓜等)原产于美洲大陆,由于栽培容易,产量高,食用方便,于明代万历十年至二十一年间自广东、福建等地传入我国,并推广到长江流域,成为我国重要粮食之一。徐光启最早把甘薯自福建引种到长江流域。他亲自栽培试验,总结经验,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写成指导甘薯生产的专著《甘𫉄疏》。
全文三千余字,前有徐光启序。此疏叙述甘薯自海外传入我国福建省的经过,重点介绍甘薯的栽培方法,如传种、时令、土宜、耕治、栽种、剪藤以及收采等,并细致说明了用甘薯造酒以及食用方法等。书中反映了作者“率天下而丰衣食,绝饥寒”以使天下达到“至治”的农政思想。徐光启后来的《农政全书》甘薯部分即以此书为蓝本。《甘𫉄疏》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甘薯栽培和加工利用的科学著作,农史学家梁家勉认为,此书“内容颇重实用,且颇有敢想、敢闯、前无所承的创作精神”(《整理古农书的初步意见——简复农业出版社》)。
此书清初以后即不再见,明王象晋《群芳谱》中曾加引用。1834年朝鲜著名农政学家徐有榘用汉文编写的《种薯谱》一书,其中几乎引用了《甘𫉄疏》的全文。1982年已与《金薯传习录》一起由农业出版社出版。通行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徐光启著译集》辑本和朱洪涛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