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枇杷叶、熟地黄、天门冬、炒枳壳、茵陈蒿、干地黄、麦门冬、石斛、炙甘草、黄芩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煎,临卧服。治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黄疸,肢体微肿,胸满气短,二便秘涩,或时身热。 甘露饮 《和剂局方》卷六【组方药物】 枇杷叶(刷去毛) 干熟地黄(去土) 天门冬(去心,焙) 枳壳(去瓤,麸炒) 山茵陈(去梗) 生干地黄 麦门冬(去心,焙) 石斛(去芦) 甘草(炙) 黄芩各等份 【制剂用法】 上药10味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食后临卧时温服。小儿1服分两服。 【主要功效】 清热养阴,行气利湿。 【适应病证】 胃中客热;牙宣口臭,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饥饿心烦,不欲饮食;目赤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黄疸,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闷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现用于口腔炎、咽炎、齿龈肿痛,慢性扁桃体炎属阴虚而有湿热者;亦用于眼科工业性眼灼伤、角膜实质炎。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甘露饮子”(《闫氏小儿方论》)
甘露饮 《伤寒心要》【组方药物】 茯苓 泽泻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6克 白术 桂枝 猪苓各15克 滑石120克 【制剂用法】 上药9味,研末。每服9克,汤调或新汲水调服,姜汤尤妙。 【适应病证】 伤寒汗后,烦渴不止;伏暑大渴。 甘露饮gān lù yǐn方剂名。《本草纲目》石部第11卷朴硝。 【方源】刘禹锡传信方。 【组成、用法】蜀芒硝末一大斤,用蜜十二两,和匀,入新竹筒内,半筒已上即止,不得令满。却入炊甑中,令有药处在饭内,其虚处出其上,蒸之。候饭熟取出,绵滤入瓷钵中,竹篦搅勿停手,待凝,收入瓷盒。每卧时含半匙,渐渐咽之。如要通转,即多服之。 【功用主治】凉膈驱积。治热壅胸膈,驱积滞。 甘露饮 甘露饮本方出自《阎氏小儿方论》。原名为甘露饮子。方由生干地黄(焙秤)、熟干地黄(焙秤)、天门冬、麦门冬(各去心,焙秤)、枇杷叶(去毛)、黄芩(去心)、石斛(去苗)、枳壳(麸炒,去穰)、甘草(锉,炒)、山茵陈叶(《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枳壳作枳实)组成。上药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八分,食后温服,牙齿动摇,牙龈腥热,含漱并服。现用法为作汤剂,水煎服。功能养阴清热,降气利湿。主治胃经湿热熏蒸,阴亏津伤。症见口臭、咽痛、口舌生疮、牙宣、龈肿,或吐血衄血;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湿热相搏,致生黄疸,身面皆黄,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黄涩,或时身热。 本方所治证属胃经湿热熏蒸,或脾胃湿热相搏而又阴虚津伤所致。故用养阴清热,降气利湿之法,以养阴为主,清热为辅,略佐降气利湿为组方原则。方中天门冬、麦门冬、石斛、生地、熟地皆滋阴养液之品,清胃肾之虚热;黄芩、茵陈清热利湿;火热上蒸为患,更配枇杷叶、枳壳降气和胃,气降则火亦降;甘草泻火缓中,调和诸药。配合成方,共奏养阴清热,降气利湿之功。方中茵陈,是治疗黄疸要药,故对湿热黄疸,投以二冬二地则反有助湿恋邪之弊。现临床上对于口腔炎、咽炎、齿龈肿痛、慢性扁桃体炎属阴虚兼有湿热者,都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并对眼科疾病的工业性灼伤、角膜实质炎症有较好疗效。亦可用于老年性白内障。《成方切用》载甘露饮加减法:“火盛渴甚者,加知母;走马疳而急者,加石膏、黄连;火蚀既久,元气虚者,加人参”。 小甘露饮(《医宗己任编》) 山栀、黄芩、生地、升麻、桔梗、茵陈、石斛、甘草。水煎服。功能清热利湿。主治脾劳实热,身体面目悉黄,舌干,咽喉肿痛。 滋阴甘露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生地600克,熟地600克,天冬360克,枇杷叶500克,石斛500克,酒黄芩300克,枳壳240克,茵陈180克,元参60克,甘草180克,麦冬36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白开水送下。功能养阴、清热、解毒。主治虚火上炎,口烂龈肿,吐血衄血,口疮等。忌食辛辣油腻等食物。 ☚ 石斛清胃散 玉女煎 ☛ 000040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