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薯蚁象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薯蚁象甲sweetpotato weevil

蛀食甘薯根茎的检疫害虫。又名甘薯小象甲。学名cylas-formicarius (Fabricius)。鞘翅目,锥象科。分布于北美洲、大洋洲、东亚、东南亚各国和非洲马达加斯加。中国在四川、云南至东南沿海和海南各甘薯区发生。成虫寄主有甘薯、砂藤、蕹菜、五爪金龙、三裂叶藤、牵牛花、小旋花、月光花等,幼虫仅能钻蛀甘薯、砂藤等的粗茎或块根。成虫嗜食薯块,次为藤头、茎皮、叶柄皮层以及叶背粗脉和嫩梢、幼芽。能在田间和薯窖中为害。甘薯被害后,成虫、幼虫、蛹及排泄物大量充斥潜道中,散发恶臭,不堪利用。一般损失率可达20~30%以上,个别重发生年,损失达70~80%,甚至失收。
成虫体长5~7.9毫米,体狭长侧扁如蚁。除触角末节、前胸和足呈红褐色或橘红色外,其他部分为蓝黑色,有金属光泽。头部前伸似象鼻,复眼黑色,半球形,突出。触角10节,末节最长大; 雌虫末节长卵形,长度较其他9节的总和短。雄虫末节长棒形,长于其他9节总长。前胸狭长,近后端约1/3处缩入如颈。两鞘翅重合作长卵形,较前胸宽,表面具不明显的纵行小刻点约22条; 后翅薄而宽。足细长,腿节近棒形。卵椭圆形,乳白至黄白色; 壳薄,表面散生许多小凹点。幼虫近似长筒形,两端小,稍向腹侧弯曲;头部淡褐色,胸、腹部乳白,稀生白色细毛,胸足退化成小的革质突起。幼虫共5龄,1与5龄的胸腹体节粗壮,无斑纹; 2~4龄则细瘦,在背面及两侧有紫色或浅紫红色斑纹,末龄体长5~8.5毫米。蛹长4.7~5.8毫米,近长卵形,色乳白,复眼红色。管状喙弯贴于腹面,末端达胸腹交界处; 翅芽直,列于体侧,后翅被覆在前翅鞘下,露出端部。
浙江年生2~4代; 福建、广西、广东、台湾等省区年生6~8代,各世代重叠,成虫、幼虫和蛹均可以越冬。成虫越冬于薯园或附近的岩石、破砖瓦下、土缝、枯叶、杂草丛以及受害的虫薯、藤头(拐头)和藤蔓里。幼虫和蛹越冬于薯块中。在广州和南宁无明显越冬现象。各地全年以7~10月是为害最严重时期。新羽化成虫在潜道静伏3~5天,体壁变硬色转深后才钻出羽化孔出土活动。成虫出土后即在土面爬行觅食,约经7天,雌雄开始交配。一生可交配多次,交配后的雌虫喜在暴露土表的薯块、藤头或粗茎上咬一深口,产卵1~3粒(多数1粒)于其中,部分雌虫咬成产卵孔后并未产卵。每雌一生产卵30~200粒。27~32℃产卵最多,15℃开始锐减,10℃停产。每年7~8月间高温季节是盛发期,土壤干旱龟裂,薯块暴露,易招致成虫产卵,这种田块,通常受害严重。成虫善爬行,少飞翔,仅夏、秋闷热的夜晚,可见部分成虫展翅作短距离低飞,且易为风力传送至稍远处。有假死性,惧强光照射,晴日白昼藏在茎叶茂密处,或枯叶、杂草、土缝中。耐饥力强。幼虫孵后即在卵粒附着处向内蛀食,或蛀一潜道直通薯块取食。每一潜道仅能存活1头幼虫。虫口多时一个薯块往往多至100头以上,薯块常被蛀空,虫薯常有臭味。在潜道内的幼虫常向外钻蛀,到达皮层后即咬一通外小孔,由此排出部分粪便。此虫可随种薯或薯蔓调运而传播,故被列为检疫对象,在疫区应严格控制,以防扩大蔓延。收获时清洁田园,毁灭残薯、遗株、断藤、落叶、杂草等、以消灭田间残虫; 选栽早熟品种,使收获期避开为害盛期,可减轻损失; 栽插后5~7天,见有成虫为害痕迹时,速喷施倍硫磷,甲胺磷等农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