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甘薯病毒病sweet potato virus diseases由植物病毒为害甘薯,并使其种性退化的一类系统性侵染病害。 种类和分布 世界上已报道的甘薯病毒病有20种,其中在中国发生的有5种。 甘薯羽状斑驳病 世界上所有甘薯栽培地区几乎都有分布,中国的四川、北京等地也有发生。甘薯羽状斑病毒(SPFMV)侵染产生的症状多与寄主的基因型和环境以及病毒不同株系有关。甘薯受害后叶片呈现具紫边的褪绿斑,老的叶脉间产生典型不规则褪绿羽状纹。在指示植物巴西牵牛上的症状表现明脉,沿脉变色并产生褪绿斑。病原物为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SPFMV一些株系可在甘薯块根上表现不同症状,如褐裂病毒(SPRCV)引起块根外表皮坏死斑,内木栓病毒(SPICV)则诱导块根内部组织木栓化。病毒可由机械和蚜虫传染。机械传染当pH值7.2的0.05磷酸钾缓冲液稀释10倍时病毒能迅速经汁液传递,其次是pH值为9. 8和8. 0的硼酸钠缓冲液。棉蚜(Aphis gossypii)、桃蚜 (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eivora)、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等能进行非持久性传染。SPFMV可侵染8种旋花科植物。病毒粒子为曲长杆状,一般长度为830~850纳米,衣壳蛋白的分子量为3.65×106,许多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均表明它是一种马铃薯Y病毒。SPFMV的株系如褐裂病毒(SPRCV)、内木栓病毒(SPICV)、褪绿叶斑病毒(SPLSV)的弯曲杆状体的长度分别为834±39、838±38、845±32纳米。 甘薯潜隐病毒病 原定名为甘薯病毒W。该病毒最先在中国台湾发现,以后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发生。甘薯受害后在苗期常表现花叶、皱缩等症状(俗称甘薯皱缩花叶病)。随着温度的升高,症状逐渐消失,但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症状又重新出现,存在“高温隐症”现象。由于病株光合强度降低,分枝数减少,春薯一般减产15%左右,夏薯减产20%左右,病重的减产可达80%。病原物为甘薯潜隐病毒(Sweetpotato latent virus,SPLV)。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度约为700~750纳米,衣壳蛋白的分子量为3.6×106,具有马铃薯Y病毒的许多特性,包括典型胞质内含体的产生,蚜虫和粉虱均不能传播。交互血清学试验表明,SPLV与SPFMV没有血清学关系。SPLV的寄主包括旋花科和藜科及部分茄科的一些植物。 甘薯黄矮病毒病 在中国台湾、美国等地发生。一般在低温和植株营养不良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常与SPFMV混合发生。其寄主除旋花科植物外,还有千日红、芝麻、曼陀罗和羊角豆。侵染甘薯后产生斑驳、褐裂和矮化等症状,病株根系发育不良,鲜薯丧失商品价值。病原物为甘薯黄矮病毒(sweet potatoyellow dwarf virus,SPYDV)。病毒粒子为弯曲长杆状,长度为750纳米。衣壳蛋白分子量为3.3×104道尔顿。本病由机械和青麻粉虱(Rialeurodes abuti-lonea)和烟粉虱(Bemisia tabaci)传染。 甘薯明脉病毒病 在尼日利亚、以色列和中国等国发生。甘薯受害后初期在叶脉间出现小块的褪绿斑,以后呈现脉明、花叶、植株矮化。温度高于28℃时隐症。病原物为甘薯明脉病毒(Sweet potato veinc-learing virus,SPVCV)。尼日利亚报道的甘薯明脉病系由两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第一种是桃蚜和棉蚜传播的非持久性病毒,病毒粒子为丝状体,长度850纳米,在甘薯中呈现潜隐状态,但在巴西牵牛上能产生明显的脉明症状。第二种是由烟粉虱传播的病毒,病毒粒子亦为丝状体,其长度为100纳米,在甘薯中亦呈潜隐状态,而在巴西牵牛上能产生轻型褪绿症状并严重阻碍植株生长。以色列、美国和中国台湾报道的甘薯明脉病可由烟粉虱传播,但不能机械传染。寄主范围窄。以色列报道甘薯明脉病毒还存在3个不同的株系。一个是致病力轻的花叶条斑株系,在25℃时隐症; 另一个是中度致病的褪绿株系,在主脉上可引起耳状突起; 第三个是角斑株系,可引起典型的由3~4个透明的细脉所构成的不规则状病斑。 甘薯丛枝病毒病 在中国福建、台湾省发生。由马铃薯Y病毒和类菌原体复合感染所引起,甘薯受害后,植株主茎生长缓慢,节间短,腋芽产生细弱的丛生直立短分枝,叶片变小发黄,质地柔软,多缺刻,有时表现斑驳,地下部根多而细小,不结薯或薯小而干瘪,薯皮粗糙有突起,色泽加深,薯肉呈硬心状。发病率一般为10%左右,高的可达80%。早期发病可致绝收,中后期发病薯块产量低、品质差。甘薯丛枝病毒粒子呈线状,直径为16~18纳米,有空心结构,长短不一,一般长度为100纳米,最长的可达6000纳米。类菌原体大小为200~1000纳米。据报道,在所罗门群岛发现的甘薯丛枝病,系由一种类菌原体侵染所致,由黑点叶蝉所传播。此外,从甘薯上还分离到3种寄主广泛的病毒: 烟 草花叶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和烟草条纹病毒(Tobacco streak virus,TSV)。对TMV侵染寄主的状况尚不明确,但CMV和TSV已在与SPFMV共同侵染的植株上分离出。 病害发生和流行 甘薯病毒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种薯、种苗是否带毒以及各种介体种群数量、活力及其传毒效能和甘薯品种对病毒及其介体的抗性。此外,有些病毒的发生与土壤、耕作制度和栽插期也有一定的关系,如甘薯丛枝病在干旱瘠薄地比湿润肥沃的壤土地发病重,连作地比轮作地发病重,早栽的比迟栽的发病重。 病害控制 应采取以培育无病种薯、种苗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❶加强检疫,杜绝病源,以控制病害的蔓延和发展; ❷采用组织培养进行茎尖脱毒或种薯热处理脱毒,培育无病种薯种苗; ❸选用抗病良种,如防治甘薯丛枝病可选用禺北白、汕头红、沙捞越等抗病品种,Tis2498对甘薯明脉病毒病有较强的抗性; ❹定期调查虫情,及时防治粉虱、蚜虫等传毒介体昆虫; ❺及早剔除病苗病株,以堵塞传染源,增施有机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甘薯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