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薯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薯栽培史history of sweet potato culti-vation

甘薯(Ipomoea batatas L.)是16世纪末从南美洲引入中国的主要杂粮作物之一。在中国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史。
甘薯的名称很多,有番薯、山芋、朱薯、红山药、番薯蓣、金薯、番茹、红薯、白薯、土瓜、红苕、地瓜等。至今还是随地异名。
甘薯的传播 甘薯传入中国的途径有三: 其一是16世纪末从吕宋(菲律宾)传入福建漳州、泉州、莆田、长乐、福州一带。其二是1582年由安南(越南)传入广东东莞等地。其三是由医生林怀兰从交趾引入广东的电白。此外,也可能还有其他的引进路线。甘薯引进后,经福建巡抚金学曾等人的倡导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福建、广东部分地区的栽培已相当普遍,并在救荒中发挥一定作用。1608年江南受灾,人民饥馑,经徐光启等人倡导,把闽薯引种于淞沪等地。18世纪至19世纪初,甘薯栽培逐渐向北推进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向西推进到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最后遍及于全国。
栽培技术 17世纪以后,人们逐步认识到甘薯在瘠卤沙冈皆可生长,惟土地高燥、土质疏松方利于块根生长,获得较高收成。因此深耕厚壅成为最基本的栽培技术措施。《群芳谱》指出:“须岁前深耕,以大粪壅之,春分后下种。若地非沙土,先用柴灰或牛马粪和土中,使土脉散缓与沙土同,庶可行根。”
南方地势低洼、土质粘重、雨量充足的地区栽薯需起垄作畦,方可排水通气、加深土层以利结薯。因此对于垄作的重要性已有一定认识。《群芳谱》认为:“种薯宜高地沙地,起脊尺余,种在脊上,遇旱可汲井浇灌。”北方雨量较少的沙土虽可平作,但具有灌溉条件能够实行垄作栽培的一般总比平作高产。
甘薯向北推广,因冬天气候寒冷,留种藏种工作成为引种能否成功的关键。《农政全书》在总结留种的主要经验时指出:“其一传卵。于九十月间,掘薯卵,拣近根先生者,勿令伤损,用软草苞之,挂通风处阴干。至春分后,依前法种。一传藤。八月中,拣近根老藤,剪取长七八寸,每七八条作一小束。耕地作埒。将藤束栽种如畦韭法。过一月余,即每条下生小卵如蒜头状。冬月畏寒,稍用草器盖,至来春分种。”介绍了留薯块及薯蔓作种的方法。《农政全书》还介绍了保存种薯、种蔓安全越冬的方法,指出其关键在于防湿和防冻。常用方法有三: 一是“以霜降前,择于屋之东南,无西风有东日处,以稻草叠基。方广丈余,高二尺许;其上更叠,四围高二尺,而虚其中。方广二尺许,用稻稳衬之,置种焉,复用稳覆之。缚竹为架,笼罩其上,以支上覆也。上用稻草高垛覆之,度令不受风气雨雪,乃已。”二是“稻稳衬底一尺余,上加草灰盈尺,置种其中,复以灰秽厚覆之,上用稻草斜苫之,令极厚。”三是“若北土风气高寒,即厚草苫盖,恐不免冰冻,而地窖中湿气反少。……仍着窖藏之法。”这是针对南北气候不同创造出的藏种经验。特别是窖藏法的提出,为种薯越冬取得突破,从而使甘薯的栽培区域不断向北推移。《调查广州府新宁县实业情形报告》(1904)详细介绍了甘薯的田间管理技术,指出:“(扦插)十日以后必发新芽,宜施粪肥一次(是为第一次追肥)。三十日后则锄其畦旁之草,犁其土而壅之(是为第一次中耕除草兼培土),加粪灰一次(是为第二次追肥)。当犁土之时,已见结小薯,则摘去别根而留小薯,否则粪为根所夺,而薯不长大……至六十日复如前壅土一次(是为第二次培土)。”至此,甘薯的中耕除草、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日趋细致。
甘薯原为高产救荒作物,适应性较强。在南方,尤其是岭南地区,几乎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救荒简易书》(19世纪末)指出: 红薯、白薯、干红薯、干白薯每年(指夏历,下同)正月至八月皆可种,因此从夏至到立冬后十日,近半年内均可挖食。干红薯、干白薯甚至可以在九月初“种于畦田中,霜降前五日,夜用秆草苫覆而盖之。冰冻时候,再用马粪驴粪及碎刍碎薪,厚厚壅培之,护而暖之,待到年底年初食。每科得五六两,每亩得五六千两,亦救荒之一奇也。”因而在全年大部时间内均有成熟的甘薯可供食用。
甘薯的利用 甘薯传入中国之初,适值福建屡遭饥馑,民人赖以存活者无算,因此,人们对甘薯功用的最初认识,是可防灾救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认识和发现了甘薯的许多优点。徐光启将其归纳为“十三胜”,指出它具有高产益人、色白味甘、繁殖快速、防灾救饥、可充笾实、可以酿酒、可以久藏、可作饼饵、生熟可食、不妨农功、可避蝗虫等优点。指出“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杂植中第 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道光《吴川县志》专述甘薯的食用方式计有“可生啖,可蒸可煮,可煨作粥,可参脱粟饭,可切晒干,可磨粉,可熬糖酿酒,叶可作蔬”,后来还进一步精制成糕点蜜饯,可以“匣缄馈远”。进入20世纪后随着近代淀粉、酒精工业的发展,甘薯更成为粮食以外的工业原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