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蔗赤腐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蔗赤腐病sugarcane red rot

由镰孢炭疽菌引起为害甘蔗茎、叶的真菌病害。又称红腐病。
分布和为害 世界蔗区普遍发生,美国、印度及澳大利亚一些地区为害严重。中国过去种植竹蔗时受害严重,20世纪50年代推广抗病品种后,除广西和福建一些地方当初种植东爪哇2838和竹蔗发病较重外,其他地方发病均很轻。病蔗含糖量和锤度降低,还原糖和葡萄糖的比率增高,致使蔗糖的结晶受影响。蔗种受侵染常引致烂芽死苗,蔗田缺株断垄。
本病为害蔗种、蔗茎和叶片。蔗种和蔗茎的症状基本相同,初蔗肉变红并夹杂白色圆形或长圆形斑块,发出淀粉发酵的醋味。抗病品种白斑块小而少,感病品种大而多。蔗茎严重受害时内部组织逐渐腐烂,蔗肉由红变褐或灰色,在纵腔中常有暗灰色棉絮状的菌丝体或含澄清液,后变污浊、干缩。当茎内部严重腐烂,茎表即失去光泽并出现暗红色的斑块,最后呈褐色干枯而下陷,在下陷处长出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病因 病原物为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属半知菌,黑盘孢目。有性态为甘蔗小丛壳Glomerella,在中国尚未发现。分生孢子盘具刚毛,大小4×200微米,坚硬、刺状,有隔膜,着生分生孢子盘外围或与分生孢子混生。分生孢子单胞、近半月形,一端稍钝,另一端稍尖,大小为16~48×4~8(微米),无色透明,内有许多颗粒,中央有一液胞。此菌有不同株系,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的性状分为: ❶白色型(浅色型)。菌丝体白至浅灰色,疏松棉絮状,产生大量橙红色的分生孢子盘,致病力较强;
❷深灰型(暗色型)。菌丝体紧密,暗灰色绒状,产生分生孢子较少,但厚垣孢子较多,致病力较弱。在印度分为菌I(Millikuppam)、菌Ⅱ(Kallakurichi)、菌Ⅲ(Chida-mda)和菌Ⅳ(Pagandai)四个菌株。台湾分为甲型和乙型菌株,甲型的分生孢子盘比乙型的小,其分生孢子也比乙型细而长。在广东也发现有白型和黑型两种菌株,前者产分生孢子较后者多。厚垣孢子墨绿色,圆形或椭圆形,大小12~15×8~10(微米),生长菌丝顶端或中间,脱落后即萌发。此菌的生长温度为10~37.5℃,最适温度30~32.5℃。适宜生长的pH值为5~6.5。冬春植的甘蔗如遇低温高湿(或干旱)以及夏秋高温多湿或暴风雨发生多的地区,此病往往严重发生。土壤酸度过大,螟害或叶蝉发生重也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甘蔗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目前世界各国蔗区大多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故本病一般发生不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主要初侵染源是蔗种和田间病蔗株上越冬的病菌,埋入土中5~15厘米深的病菌其存活期在冬季为63天,春季为34天; 也有报道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4个月,在蔗渣和枯叶上可存活6~7个月,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孢子借气流、雨、雾、昆虫和灌溉水传播,从甘蔗伤口、生长裂缝、根原基和叶痕区侵入,也可随雨、雾流入叶鞘和蔗茎间,约33小时后长出侵染菌丝,侵入叶鞘或通过根点和鲜芽侵入蔗茎,或随生长点进行系统性侵染。病菌如从叶片伤口侵入,2~3天可引致症状,10~14天内产生孢子。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品种; 在病区选用无病蔗株留种,并以苯来特热药液浸种消毒,或用热空气处理;进行农业防治,及时消灭蔗螟和叶蝉,注意合理排灌,收获后务必销毁田间病株的蔗叶,在重病区不留宿根蔗,实行轮作,用作蔗肥的蔗渣病叶应经高温堆沤腐熟。

甘蔗赤腐病sugarcane red rot

又称炭疽病。甘蔗的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镰形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有性态是子囊菌亚门的图库曼小丛壳(Glomerella rucumanensis Speg.)。主要危害茎杆及叶片中脉。病茎外表无明显变化,里面红白色相间,圆形或长圆形斑块,严重时蔗茎外表无光泽,并有暗红色斑痕,蔗皮皱缩,上生小黑点(分生孢子盘)。叶中脉受害后形成梭形斑,中央草黄色,边缘暗红色,表面产生小黑点。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在蔗种或蔗株病部越冬,田间以分生孢子由气流、水流和昆虫传播。春季低温和生长后期多雨有利于发病。螟虫及飞虱的危害常使病情加重。宜选用抗病品种、无病蔗苗或对种苗进行消毒、加强栽培管理等措施防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