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甘草汉族中草药传说。流传于甘肃。相传一位乡村老医生,出诊数日未归。许多人上门求医,其妻情急生智,便把用来烧火的一种带甜味的干草切碎包好,让病人拿去煎汤服用。老医生回来时,正碰上病人痊愈后登门来送药钱。他暗暗吃惊,细细查问研究,才发现此草有补气和中、泻火解毒的效用,还能调和诸药,便将它取名为“甘草”入药。 ☚ 醒睡子 麂游草 ☛ 甘草 甘草,今陕西、河东州郡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有细根也。 宋·苏颂《图经本草》(引自《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 【评】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古代也叫密甘、密草、蕗草,二千多年前,就被列入药用。这是有关甘草形态描述的最早文献。 甘草 甘草亦称“甜草”。多年生草本,主根甚长。中医学上以根状茎入药,性平、味甘,有缓中补虚,泻火解毒等功能。例第六十一回: “甘草、甘遂与𥐻砂,藜芦、豆巴与芜花,姜汁调着生半夏,用乌头、杏仁、天麻:这几味儿齐加。” ☚ 千血痨 甘遂 ☛ 甘草ɡāncǎo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毛。根很长,也叫甘草,有甜味,可以做药材。 干草;甘草◉ 干草ɡāncǎo 名 晒干的草;有时特指晒干的谷草。〈例〉~堆/ 晒~/ 冬天多用储备的~喂牛。 ◉ 甘草ɡāncǎo 名 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有毛,开紫色花,结褐色荚果。根和根状茎味甜,可入药,也可做烟草、酱油等的香料。主要产于我国东北、西北和华北。〈例〉复方~止咳糖浆/ 用~调和诸药。 甘草gān cǎo中药名,有止咳、祛痰等功效:炙~八分。见“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十·230)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甘草 甘草 gāncǎo 亦稱“美草”、“蜜甘”、“蜜草”、“蕗”。味極甘甜,故稱。豆科植物甘草的乾燥根及根莖。長圓柱形,不分枝;外皮紅棕色;皮孔横生,呈暗黄色。主治脾胃虚弱,腹痛便溏,肺痿咳嗽,心悸。始載於先秦典籍。《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諸傷》:“□□膏、甘草各二……。”《神農本草經·上經·甘草》:“一名美草,一名蜜甘。”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上品·甘草》:“一名蜜草,一名蕗。” 

甘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一二年生 > 薺 > 甘草 甘草 gāncǎo
古代名物 > 飲食類 > 茶食部 > 茶名 > 甘草 甘草 gāncǎo 茶的美稱。《事物異名録》卷十五引宋·陶穀《清異録·茗荈》:“草中之甘,無出茶上者,宜追目陸鴻漸爲甘草癖。” 甘草 甘草荠的别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师旷占》曰:‘……岁欲甘,甘草先生。’”原注:“荠。” ☚ 马辛 护生草 ☛ 甘草【同义】总目录 灵通国老甘草蜜甘甘国老蕗 荠【同义】总目录 荠甘草护生草茶叶 茶叶茶(茶茗;茶荈;苦茶;红~;青~;早~;碎~;陈~;陆羽茶)苦(苦荼;采~;苦口师) 云膏 曲尘 灵芽 青琼 清友 酪奴 先春 森伯 山芽 小草 绿舌 瓯蚁 茗饮 茗荈 茗柯 秘水 雪脚 兔毛 麹尘 草中英 冷面草 晚甘侯 不夜侯 鸡苏佛 酪苍头 涤烦子 含膏冷 茶的别名:蔎 云华 云脚 云腴 水豹囊 茶叶名:雪叶 雪香 露芽 露牙 露第蟾背 云芽 云雾茶 部分茶叶名:雨脚 金片 雀舌 茶叶的美称:仙芽 玉爪 玉川 金叶 甘草 瑞芽 瑞草魁 橄榄仙 橄榄僊 ☚ 茶叶 茶叶饼的美称 ☛
各种程度的草 各种程度的草小草:芥 苛 寸草 纤草 细草 细莎卉茵 初生的草:茸 轻荑 初生的细草:碧丝 新鲜的草:鲜草 生刍 生卉 割后再生的新草:芿 艿 茂盛的草:长苞 丰草 秀草 广阔绵延的深草:长莽 丛生之草:薄草 密生的草:葆 茂密的草:殷草 聚生在一起的很多的草:莽(草莽) 草丛草窠 草科 蔡莽 蓬藋 茂密的草丛:菑 丛薄 荆棘草丛:荆莽 美丽的草:丽草 美好的草:甘草 旺盛美丽的草:炎卉 古以为吉祥的草:芝(芝草;芝菌;灵芝;云芝;灵芝草) 三秀 神草 瑞草草荚 蓂荚 灵草 灵芽 灵菌 灵芝的美称:灵华 传说中的仙草:灵苗 坚韧的草:劲草(疾风~) 当风挺立的草:立草 奇异的草:异草 异卉 ☚ 杂草 花草 ☛
中药 中药国药 药石 药材 本草(滇南~)粗药 草药 部分中药名:参 芎 蕗 梫 茸 砒荠(荠菜;雪荠) 香薷:香茸 香菜 香葇 香戎 人参:参(仁参;黄~;血~) 人衔 鬼盖 土精 神草 玉精 五叶 久微 枸杞:杞(苦杞) 枸 芑 天精 枸继枸棘 狗忌 地仙 地辅 却署 仙人杖 西王母杖 甘草:灵通 针灸和药物:针饵 针膏 针灸﹑药物:针药 针灸和药剂:针剂 药方上每一种药:一味 依成方制的颗状或粉状药:丹(膏~丸散) 胶制的药物:胶(龟~;鹿~;阿~) 糊状的药:膏(膏药;膏剂;浸~;梨~;鸡血~) 块状的药:锭(紫金~;万应~) 制成丸状的药物:丸药 刺激性欲的药:春药 媚药 若干味药配成的汤药:剂(两~药) 服 汤(二陈~) ☚ 药物 药方 ☛ 甘草radix glycyrrhizae补气药。出《神农本草经》。见《蕃牧纂验方》。又名蜜甘、蜜草、炙草、粉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根茎。切片。生用或炙用。主产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等地。甘,平。入脾、肺经。功能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和药性。主治:❶脾虚气弱, 食少泄泻, 配党参、白术、茯苓, 如四君子汤。如气虚血少, 脉结代, 心动悸,配生地黄、阿胶、党参、桂枝、麦冬等, 如炙甘草汤(《伤寒论》)。 ❷疮黄肿毒, 与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配伍; 咽喉肿痛, 可单用或与桔梗、蒲公英、花粉、地丁等同用。 ❸牛肺痨, 配乌药、贝母、马兜铃、白矾、桑白皮等, 如甘草白矾散(《牛经大全》)。马、牛15~60克; 猪、羊6~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根和根茎含三萜皂甙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即甘草甜素(glycyrrhizin), 主要为甘草酸的钾盐、钙盐。还含24-羟基甘草次酸等三萜类及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甙(liquir-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甙 (neoi-soliquiritin)等黄酮类;并含苦味质、树脂等。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煎剂能抑制离体肠管,解除平滑肌痉孪和抑制胃酸的分泌和中和胃酸。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 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 促进钠、水潴留,可致水肿及血压升高。小量甘草甜素具有抗过敏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具抗炎作用。甘草有镇咳作用, 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毒物还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流浸膏有抗破伤风内毒素的作用。 甘草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美草、蜜草、国老、粉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 Fisch. 或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 等的根和根茎。主产内蒙古、甘肃等地。甘,平。入脾、肺经。和中,缓急,止痛,祛痰止咳,解毒,调和诸药。治脘腹挛痛,咳嗽,心悸,癔病,咽喉肿痛,疮疡肿毒,药物及食物中毒。近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炙甘草性微温,补脾益气,多用于虚寒证。如煎服: 1.5~9g。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甘草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名甘草梢,功能清火、解毒。煎服治茎中痛,淋浊等。甘草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还含24-羟基甘草次酸等三萜类及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异甘草苷、新甘草苷等黄酮类,并含苦味质、树脂等。胀果甘草根的主要成分为甘草查耳酮 (Licochalcone)。甘草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煎剂能抑制离体肠管。浸膏、甘草甜素 (主要为甘草酸盐) 及甘草次酸,具盐皮质激素样作用,促进钠、水潴留,可致水肿及血压升高。小量甘草甜素具抗过敏及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次酸具抗炎作用。甘草具镇咳作用,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肝损害有保护作用。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毒物有一定解毒作用。后者还能降低血胆固醇及增加胆汁分泌。甘草次酸对发热大鼠有退热作用。在体外并有一定抗菌、抗原虫作用。 甘草ural licorice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生于向阳干旱钙质草原、河岸沙地,为半干燥寒温气候地区钙质土壤指示植物。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内蒙古;俄罗斯、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亦产。根和根状茎粗壮,皮红棕色。茎被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小枝有时有棱角。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8对,卵圆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通常圆形,两面被白色短毛和腺体。总状花序;花萼钟状,5齿裂;蝶形花冠蓝紫色,旗瓣卵圆形;二体雄蕊(1+9);子房上位。荚果条形,密生刺毛状腺体。根状茎药用,为缓和祛痰剂、滑润剂、矫味剂,健脾胃,润肺、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又可做香烟及蜜饯食品的配料。 甘草别名甜草根。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圆柱形粗大,味甜。茎直立。叶互生。总状花序腋生,花淡紫色或紫红色。果镰刀状,棕色。全疆有分布。具有泻心火、清热解毒、健脾补气、润肺止咳的功能。药用根。主治乳腺炎、胃及十二指肠渍疡、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慢性咽喉炎、食物中毒等病症。 甘草 甘草内蒙古自治区出产的甘草产量仅次于新疆,占全国第二位,但它以条杆直、色赤红、质坚、药效高而居全国首位。在内蒙古地区甘草以产地分可分为梁外甘草、西北甘草、东北甘草。甘草是许多药品的主要配料,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强肾骨,并有镇咳、祛痰、解毒的作用,久服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 蕨菜 葵花子 ☛
甘草 甘草别名甜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是中药中常用的解毒、调和药剂,故有“十方九草”之说。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能起到抗溃疡、抗炎症、降血压、降血脂、中枢抑制、针痉甚至抗肿瘤的作用,被称为中药里的“国老”,赞为“药中之王”。甘草又是副食品工业的原料,可做酱油、口香糖、饼干、香烟的添加剂和酿酒的香料剂。在工业和印染业中,甘草也有广泛的用途。 宁夏素来就是甘草之乡,所产甘草色红皮细、骨重粉足、条干顺直,名盖西北,国际市场上俗称“西正甘草”。自古就是向皇室进献的贡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 土特产品 贺兰石 ☛
甘草 甘草巴州甘草分布面积广、品种全,有“甘草王国”之称。主要分布在开都河、塔里木河、孔雀河、迪那河、车尔臣河流域和博斯腾湖畔,胀里甘草主要分布在且末、若羌、尉犁、轮台及库尔勒等地。光果甘草与乌拉尔甘草多混生在和静、焉耆、和硕及库尔勒等地,在焉耆盆地及库尔勒市郊尚有少量黄甘草及粗毛甘草分布。年采挖量5000-10000吨,占全国1/4强。巴州用甘草生产的“松树牌”甘草膏品质优良,含草酸21%以上,国家出口免检,销往日本、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地区。 ☚ 库尔勒香梨 西域酒乡系列产品 ☛ 甘草 甘草gancaoGlycyrrhiza uralensis又称甜草。双子叶植物,豆科,蝶形花亚科。多年生草本。根和根状茎粗壮,皮红棕色。茎、叶及花萼均有短毛和腺体,奇数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宽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蝶形花冠,蓝紫色,旗瓣大,卵圆形,龙骨瓣直,较翼瓣短,都有爪,荚果条形,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有褐色腺状刺。花期7月。生于干燥草原及向阳山坡。产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根状茎供药用,能解毒、镇咳、健脾胃、调和诸药。又可作糖果、卷烟及蜜饯食品的调味剂。 ☚ 黄芪 紫檀 ☛ 甘草liquorice系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本品内含甘草甜素、甘草黄甙、异甘草黄甙、甘草苦质等。本品有润肺止咳、调和百药,配伍用于多种丸、散、煎剂。用量3~6g。 甘草gān cǎo《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甘草(836)。药名。 【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及根状茎。 【别名】美草、蜜甘(《本经》),蜜草、蕗草(《别录》),国老(陶弘景),灵通(《记事珠》),粉草(《群芳谱》),甜草(《中国药植志》),甜根子(《中药志》),棒草(《黑龙江中药》)。 【性味】甘,平。 ❶《本经》:“味甘,平。” ❷《别录》:“无毒。” ❸《本草衍义》:“微凉。” ❹《珍珠囊》:“生甘,平;炙甘,温。” 【归经】入脾、胃、肺经。 ❶《汤液本草》:“入足厥阴、太阴、少阴经。” ❷《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二经。” ❸《本草通玄》:“入脾、胃。” ❹《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用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❶《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❷《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❸《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 ❹《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 ❺《珍珠囊》:“补血,养胃。” ❻《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 ❼《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半钱至三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 【成分】甘草的根和根茎含三萜皂苷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即甘草甜素(Glycyrrhizin),是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 Glycyrrhetic acid)的二葡萄糖醛酸苷,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出乌热酸(Uralenicacid),此物是18-α甘草次酸。从甘草还分出多种黄酮成分,中有甘草素(Liquiritigenin)、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甘草苷(Liquiritin)、新甘草苷(Neoliquiritin)、新异甘草苷(Neoisoliquiritin)、异甘草素-4-β-葡萄糖-β-洋芫荽糖苷(Licurazid)等。国产甘草18种检样分析结果为水溶物18.74%~40.54%,甘草酸3.63%~13.06%,还原糖3.38%~13.67%,淀粉及胶质2.04%~6.32%,水分6.04%~8.44%,灰分3.35%~6.68%。 【药理】 ❶对消化系统的作用:甘草浸膏、甘草提取物对大鼠结扎幽门、犬因组织胺形成的实验性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成分中甘草苷、甘草素及异甘草素对大白鼠幽门结扎形成之溃疡有抑制作用,但效力不及甘草流浸膏。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直接吸附胃酸,对正常犬及有溃疡病的大鼠能降低胃酸。FM100腹腔注射能拮抗促胃液分泌素(Gastrin)的胃液分泌作用,降低大鼠胃蛋白酶的活性。甘草煎剂、流浸膏对体外肠管(兔)先兴奋后抑制,对在体胃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提取液、欧甘草根的乙醇提取物、甘草素、异甘草素、Liquiritoside、FM100对动物体外肠管均有抑制作用,并能解除乙酰胆碱、氯化钡、组织胺所致的肠痉挛。 ❷抗炎及抗变态反应: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囊性炎症、角叉菜胶(Carrageenin)浮肿均有抑制作用,甘草酸铵、甘草次酸钠能有效地影响皮下肉芽囊肿炎症的渗出期及增生期。甘草次酸及其衍化物可制成抗炎抗过敏制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气喘、过敏性及职业性皮炎,油膏用于皮肤及眼耳鼻喉科的炎症及溃疡。 ❸解毒:甘草流浸膏能解除急性氯化铵中毒,精制甘草口服或静脉注射能预防吡唑酮类Sulpirin的急性致死性毒性。甘草能显著降低组织胺、水合氯醛、乌拉坦、可卡因、苯砷(Arsenobenzol)、升汞等的毒性。甘草甜素对河豚毒、蛇毒有解毒效力,与蛇毒混合注射于小白鼠,可以防御蛇毒的致死作用与局部坏死作用,其效力甚至超过蛇毒血清。甘草能解除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的致死作用,并能抑制家兔因氮芥引起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甘草与熟附片同煎煮,可使后者毒性大为降低,与甘遂配伍,小剂量降低其毒性,大剂量则相反。 ❹对脂质代谢的影响:甘草对正常人的脂质代谢无影响,但大部分高血压病人在服甘草甜素后,血清胆甾醇下降,血压也相应降低。甘草甜素小剂量(2mg/日)在一定时间内,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家兔血胆甾醇降低,病灶减轻。 ❺对实验性黄疸的影响: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可使结扎总输胆管的家兔、大白鼠之血胆红素降低,尿胆红素排泄增加。用总胆管瘘管法,甘草甜素可以明显增加家兔胆汁的分泌,但对新生儿黄疸则无效。 ❻镇咳:甘草在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黏膜,减少对它的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18-α甘草次酸衍化物对豚鼠镇咳作用很明显,此类制剂对化学性刺激及由电刺激猫喉上神经引起的咳嗽,均有显著效果,故镇咳作用为中枢性。 ❼镇痛、抗惊厥:用小白鼠扭体反应实验证明,FM100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用压迫小白鼠尾部测定痛阈的方法,镇痛作用较弱,口服更弱,如与芍药花苷合用则可产生协同作用。FM100对五甲烯四氮唑引起的惊厥有弱的抗惊厥作用,并能与芍药花苷互相协同。 ❽抗肿瘤: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移植的OberlingGuerin骨髓瘤有抑制作用,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钠及甘草次酸衍化物之混合物,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及肉瘤均有抑制作用,即使口服亦有效。甘草甜素、甘草苷对大鼠腹水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能产生形态学上的变化,甘草甜素尚能抑制皮下移植的吉田肉瘤。 ❾其他:口服甘草煎剂可使小鼠体重增加,空腹游泳实验表明有增强肌力的作用。甘草酸钾盐有某些抗凝性质。在试管内甘草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等有抑菌作用。在体外,甘草能抑制结核菌的生长,使实验性肺结核病灶瘢痕化。甘草酸对发热的小白鼠及兔具有解热作用。甘草水提取物、甘草甜素能延缓创伤修复过程。 ❿毒性:甘草毒性甚低,但如长期服用,能引起水肿和血压升高。甘草次酸可抑制豚鼠甲状腺功能,有降低基础代谢的趋势。 甘草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亦称 “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直长,红棕色,圆柱形,长达100~200厘米。茎直立,有腺毛,高50~100厘米。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长卵圆形,具短柄,着腺毛。总状花序腋生,萼钟状,蝶形花冠,淡紫色。荚果弯曲呈镰刀状,褐色,并有褐色腺毛和腺瘤。甘肃还产胀果甘草(G. inflata)和黄甘草(G. kansuensis),根及根状茎入药,性平,味甘甜,有镇咳、祛痰解毒之功能;亦可做香料和工业原料。是甘肃大宗输出药材之一。野生和栽培兼有,以野生为主。1983年调查,全省甘草生长面积约77万亩,蕴藏量约为5 060万斤。其中,陇东、陇中黄土区36万亩,蕴藏量约为2 040万斤; 河西温带干旱荒漠区10万亩, 蕴藏量约为668万斤; 河西温带极端干旱荒漠区25万亩, 蕴藏量约为2 086万斤;兰州、临夏、天水等地有零星分布,约有16万亩,蕴藏量约为246万斤。主要分布于高台、临泽、民勤、金塔、玉门、景泰、镇原、环县、庆阳、合水、华池、宁县等县,以及中部的一些县。1954~1985年, 收购量11116.4万斤; 1985年收购量1197.6万斤。20世纪70年代后,甘草出口量剧增,致使过量采挖,植被破坏严重。因此,收购的甘草规格也下降。主产甘草的金塔县, 1957年特等甘草的收购量8万斤, 1982年下降为1.1万斤,所占比重由 28. 5%下降为0.8%; 一等甘草由48.85%下降为8.5%。二等、三等和毛条则大量充斥于市。 ☚ 大黄 冬虫夏草 ☛ 甘草ɡāncǎo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粉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的根与根茎。主产于内蒙古、甘肃等地。甘, 平。入脾、肺经。补脾和胃,缓急止痛, 祛痰止咳,解毒, 调和诸药。治脾胃虚弱, 脘腹疼痛, 咳嗽, 心悸, 咽喉肿痛, 疮疡, 中毒。近代亦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炙甘草性微温, 多用于虚证、寒证。煎服: 1. 5 ~ 9 克。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本品含甘草酸、甘草次酸。浸膏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保护作用, 煎剂能抑制离体肠管蠕动。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具有促进水、钠潴留作用, 可致水肿、高血压。甘草次酸具抗炎作用, 甘草甜素具抗过敏作用。甘草具镇咳作用, 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肝损害有保护作用。浸膏与甘草甜素对某些毒物有一定解毒作用, 后者能降低血胆固醇, 增加胆汁分泌。 
甘草 甘草 甘草甘草,又名蜜草、国老、甜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 rrhiza ur alensis Fisch.或胀果甘草G. inflata Bat.、光果甘草G. glabra L.的根及根茎。春秋两季采挖,趁鲜切去茎基的幼芽及支根等,去净泥土,按粗细捆成小捆,放通风处阴干或晒干。也有将栓皮刮去者,称为粉甘草。 根呈长圆柱形,长30~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横长或点状皮孔,并有稀疏的细根痕,外皮有时呈鳞片状剥裂,露出黄色内皮。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明显的形成层环纹和放射状纹理,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中心有髓。粉甘草表面淡黄色,平坦。味甚甜而特殊。胀果甘草根和根茎粗壮,外皮粗糙,多为灰棕色至灰褐色。质坚硬。断面淡黄色或黄色,纤维性,粉性少。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味甜或带苦。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较坚实,表面灰棕色。断面纤维性,裂隙较少,味甜。主产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 本品味甘、性平。归脾、胃、心、肺经。功能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祛痰,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主治食少倦怠、心悸气短、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脘腹痛、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小儿胎毒以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甘草为常用的益脾补气药,凡脾胃虚弱,气短乏力,面黄肌瘦,食少便溏; 中气下陷,脱肛,久泻,内脏下垂; 中焦虚寒,呕利腹痛等证,均可用作辅助药,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理中汤中用之。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而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者,甘草又可用于气血双补方中,如归脾汤、八珍汤等用之。他如治疗气虚血少,心阳不振而致心动悸,脉结代的炙草汤,则更重用甘草为君药,与桂枝、麦冬、阿胶、人参等共奏补气养血,滋阴复脉之效。甘草能缓急止痛,临床常配白芍同用,如芍药甘草汤治气血不和之脘腹痛与四肢挛急作痛等。现代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疼痛、泛酸,用甘草粉、甘草浸膏有较好的近期疗效。亦常与乌贼骨、瓦楞子等配伍。甘麦大枣汤为治脏躁证的有效方剂,选用甘草与大枣、小麦相配伍,也是取其甘缓的作用,亦即《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义。此外,临床使用药性较偏或作用剧烈的药物时,往往加用甘草以缓和其性能,亦属“甘以缓急”的范畴。正如张山雷所云:“麻黄之开泄,必得甘草以监之; 附子之燥烈,必得甘草以制之; 走窜者得之而少敛其锋; 攻下者得之而不伤于峻; 皆缓之作用也。”甘草甘平润肺,能止咳祛痰,不论属寒属热,内伤外感,均可随证配合应用。如风热咳嗽可配桑叶、牛蒡子、前胡、浙贝等; 风寒咳嗽可配麻黄、杏仁、桔梗、苏叶等,热痰咳嗽可配瓜蒌、桑白皮、马兜铃、黄芩等,寒痰咳嗽可配干姜、细辛、苏子、半夏等。泻火解毒也是甘草的主要作用之一,如《伤寒论》治少阴咽痛初起之甘草汤和桔梗汤,前者单用甘草煎服,后者则再加桔梗;《小儿药证直诀》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舌疮,小便赤涩淋痛之导赤散,与生地、木通、淡竹叶同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治阳明内热.烦渴头痛,二便秘结的玉泉散,与石膏配伍等,甘草均为清热泻火的重要辅佐药物。在治疗痈疖疔毒等外科疾病中,甘草尤为清热败毒的常用药,如《普济本事方》国老膏治一切痈疽,消肿逐毒,使不内攻;《直指方》治乳痈初起等,均以一味甘草制剂内服; 又如《危氏得效方》忍冬酒,甘草配忍冬藤,以水、酒煎服治痈疽初起;《东垣试效方》普济消毒饮,甘草配黄连、黄芩、马勃、板兰根等治大头瘟等。至于对药物、食物中毒的使用,在无特殊解毒药时,可先用生甘草、绿豆或黑大豆煎服以缓解其毒。甘草又能调和诸药,在复方中加入本品可以促使各种不同药性的药物互相协调而更好地发挥作用。甘草味甜,与黄连或半夏、吴茱萸等苦味或辛味药同用,又可作矫味剂,尤为儿科方药中常用。煎服,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 如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益气补中宜炙用,其余均宜生用。本品味甘,有助湿满中之弊,多服可引起浮肿。湿胜而脘腹胀满、呕吐及水肿患者不宜服用。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实验研究: 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即甘草酸)6~14%,为甘草的甜味成份,是一种三萜皂甙。甘草甜素水解后得到18α-甘草次酸,有溶血作用。还含甘草素、异甘草素、甘草甙、新甘草甙、异甘草甙、新异甘草甙、甘草苦甙、甘草西定、甘草利酮、刺芒柄花素、甘草醇、新甘草醇、5-0-甲基甘草醇、甘草新木脂素、甘露醇、白桦脂酸、菸酸、β-谷甾醇等。 光果甘草的根和根茎含甘草甜素。还含光果甘草素、甘草素、甘草甙、异甘草素、异甘草甙、4-羟基查耳酮等黄酮类成份。又含18α-羟基甘草次酸、24-羟基-11-去氧甘草次酸、24-羟基甘草次酸、美草醇、21α-羟基异欧甘草内酯、甘草环氧酸等三帖成份。 胀果甘草根的主成份为甘草甜素,还分出甘草查耳酮。 甘草粉、甘草浸膏对胃溃疡有较好疗效,对十二指肠溃疡亦有效。甘草甙、甘草素或FM100对大鼠或犬的实验性溃疡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无效。临床上应用的生胃酮即18-β-甘草次酸的半琥珀酸酯钠盐,能与胃蛋白酶结合而降低其活性; 同时还能促进粘液的分泌,保护胃上皮细胞,因而也有疗效,但有水肿等副作用。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直接吸附胃酸,对正常犬及有溃疡病的大鼠能降低胃酸。FM100十二指肠内给药,对胃瘘及幽门结扎的大鼠,能抑制其基础分泌量,效力为阿托品的1/200,与芍药甙合用有协同作用。有人认为此作用为FM100对胃内壁细胞的直接作用,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拮抗胃分泌素的作用或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所致。甘草煎剂、甘草流浸膏、FM100及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素对动物胃、肠运动有抑制作用,并有明显的解痉作用,与“缓挛急”的说法一致。有效成份主要为查耳酮型黄酮类,而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无此作用。 甘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粉、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都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促进水、钠潴留,长期应用可致水肿及高血压,但亦可用此以治疗轻度的阿狄森氏症。甘草也有可的松样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小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促皮质激素样作用)。它同样有抗炎、抗过敏反应的作用,其抗炎效价约为可的松的1/10。甘草甜素腹腔注射,能抑制蛋清所致的豚鼠过敏反应。有人报告一种非甘草次酸的甙元糖蛋白(名为Lx)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甘草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的成份,多认为是甘草次酸,其化学结构与皮质固醇类相似,故可能发挥一种直接作用。但也有人认为,甘草次酸抑制了固醇类在体内的代谢,因而使其含量增高、作用增强。 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如士的宁、水合氯醛、熟附片、喜树碱等)、生物性毒素 (如蛇毒、河豚毒、白喉毒素等),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可能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附作用,甘草甜素水解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甘草浸膏及甘草合剂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缓和炎症刺激,从而发挥镇咳作用。甘草次酸有明显的中枢性镇咳作用,其胆碱盐或氢琥珀酸双胆碱盐口服,其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似,甘草还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易于咳出。 甘草甜素对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和动物,有轻度降血脂作用,但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则说法不一。甘草甜素、甘草次酸能增加兔和大鼠的胆汁排出,并有抗利尿及解热作用。FM100有弱的镇痛、抗惊厥的作用,与芍药甙合用,能产生协同作用。有人报告过甘草次酸有抗肿瘤,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的抑制作用。甘草甜素虽为皂甙,但不溶血,并能对抗其它皂甙之溶血作用。甘草毒性小,如长期或大量服用,可引起水肿、血压升高、低血钾等。老年人、心肾功能不全者宜慎用。 ☚ 扁豆 大枣 ☛
甘草 甘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glabra L.的根及根茎。春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干。 根茎呈圆柱形的长条,长30~100cm,直径0.5~4cm。全体有顺纹抽皱及根痕,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深浅不等。质坚实而重,断面黄白色,有粉性,外层有菊花纹。气微,味甜而特殊。 少阴人药。功能为固脾立脾,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证和调诸药。如《东医寿世保元》香砂养胃汤,用本品配人参、白术、白芍药、半夏、香附子、陈皮、干姜、山楂肉、砂仁、白豆蔻各4g、姜3片、枣2枚等以健脾消食,治食伤,痰滞,吞酸嘈𠱞,噫气,浮肿,果菜积,食胀,鼓胀,滞泄,痢疾等证。本品有调和诸药之功效,故用在少阴人的诸方剂中。 ☚ 安息香 山楂 ☛
甘草 甘草蒙古名西赫尔乌布斯、兴阿日。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本品味甘;性凉,稀、和、轻、柔。功能为止咳,祛痰,开肺窍、止吐,滋补、止渴,清热,解毒。用于 ❶对于肺热咳嗽,咯黄痰,胸闷,气喘,肺热刺痛等病:一般可与白檀香、拳参、麝香等配伍,制成四味甘草汤;亦可与天竹黄、白葡萄干等配伍,制成八味甘草散。 ❷对妊娠初期的呃逆,呕吐,如赫依病的呕吐,可与白云香,豆蔻配用;对希拉型呕吐,与印度连翘或连翘,梅花草,香菜子、草果、熊胆,冰糖等配用;其他各种呕吐,可配制六味甘草散应用。 ❸对急、慢性气管炎、感冒咳嗽,一般可与白花龙胆花,葶苈子,诃子,石榴等配伍或制成七味葡萄散服用。 ❹治肺脓疡:可与天竹黄或石灰华、诃子等配伍,制成八味石灰华散或四十三味赤铜散服用。 ❺治口舌咽发干,烦渴,咽喉肿痛,发烧,可配制六味丁香散或十味龙胆散服用。 ❻精神疲乏、体弱无力,食欲不振则可与手掌参、天门冬等配伍,制成十三味滋补丸服用。 ❼对肢体麻木,行走不便,抽搐等白脉病,可制成十三味大鹏金翅丸服用。 ☚ 石膏 香附 ☛
甘草 甘草香安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味甘,性平。功能清肺止咳,祛痰止吐。主要用于肺病,咳嗽痰多,脉病,口干烦渴,咽喉发疹,呕吐。本品与木瓜、酸藤果、藏茴香等配伍,制成六味甘草丸,主治恶心呕吐。本品与葡萄、鸭嘴花、沙棘果膏等配伍,制成七味甘草丸,主治血紊乱引起的肺病。本品与余甘子、螃蟹、冬葵果等配伍,制成十二味甘草散,主治寒热性尿闭。 ☚ 螃蟹甲 中尼大戟 ☛
甘草 甘草甘草,维吾尔药物名曲曲克布亚,别名比合苏斯、艾斯力苏斯。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腹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及根茎。甘草,产于全疆各地和北方各省区,国外欧亚大陆外也有分布。腹果甘草,主产于新疆南部地区及吐鲁番、哈密等地,我国甘肃西部地区也有分布。光果甘草,产于全疆各地,青海、甘肃也有分布。国外欧洲以地中海为分布中心,原苏联也有分布。 本品种类: ❶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表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❷腹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化,有的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色或灰褐色。质坚硬,木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面粗大。 ❸光果甘果: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本品性湿热,味甘。功能生湿生热,稀化浓性体液,湿润胸肺,生湿化痰,润喉清音,利咽止痒,祛寒平喘,止咳,解毒愈疮,祛风止痒,调和药性等。主治干寒性或黑胆性疾病,如干性胸部疾病、顽痰不化、失音、咽喉奇痒,寒性哮喘、咳嗽、各种肺病及淋病,创伤,皮肤瘙痒等。内服3—6 g。本品对肾脏、脾脏有害,若对肾病使用时需配西黄耆胶;若对脾脏疾病使用时需配玫瑰花。治疗胸、肺疾病时若本品缺货,可代用西黄耆胶。本品可入糖浆、汤剂、片剂、小丸剂、含剂等制剂。 实验研究:含甘草甜素(glycyrrhizin)6%—14%、甘草苦苷(glycyrramarin)、甘草苷(liguiritin)、异甘草苷(Isoligniritin)、甘露醇(mannitol)葡萄糖及淀粉等。甘草甜素为甘草酸(glycyrhizic acid)的钾、钙盐,是甘草的甜味成分,其甜味约为蔗糖的50倍,甘草酸水解生成1分子甘草次酸和2分子葡萄糖醛酸。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❶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临床有很多报道用甘草粉、甘草浸膏及甘草酸铵等甘草制剂,治疗消化性溃疡有较好的疗效,对胃溃疡的疗效比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好,对新溃疡比陈溃疡疗效好。在动物的实验治疗中发现甘草浸膏对大鼠结扎幽门、犬由组胺形成的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甘草苷元(liguiuritigenin)、异甘草苷元(Isoliquiritigenin)和甘草根的甲醇提取物(Fm100)等对动物实验比较,溃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❷对胃酸分泌的影响: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直接吸附胃酸,对正常犬及有实验性溃疡的大鼠都能降低胃酸。Fm100。十二指肠内给药对急慢性胃瘘及幽门结扎的大鼠,能抑制基础的胃液分泌量,与芍药花苷(pae-oniflorin)合用显相同作用。Fm100对蛋白胨、组胺及甲酰胆所引起的胃液分泌有显著抑制作用。 ❸甘草对胃肠平滑肌的解痉作用:甘草煎液、甘草流浸膏、Fm100及甘草素、异甘草素等,对离体肠管有明显的解痉作用。 (2)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❶盐皮质激素样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对健康人及多种动物都有促进钠、水潴留的作用,这与盐皮质激素去氧质酮的作用相似,长期应用可致水肿及血压高,但可利用治疗轻的艾迪生病。 ❷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小剂量甘草甜素(每只100 μg)、甘草次酸等能使大鼠胸腺萎缩及肾上腺重量增加(与给予促肾上皮质激素相似),另外还有抗黄疸作用及免疫抑制作用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而在用大剂量时则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不明显,只出现盐皮质激素样作用,这可能与其作用机制有关。有谓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皮质激素在体内破坏或减少其与蛋白质的结合,而使血中游离的皮质激素增多,从而增强其活性。但糖皮质激素与垂体前叶间的反应量调节较强,故血中含量升高达一定程度后即停止,盐类皮质激素受此影响较小。 (3)抗炎症及抗过敏反应作用:甘草甜素和甘草次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的抗炎症作用,甘草次酸盐对大鼠甲醛性关节炎和棉球肉芽肿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临床用于各种皮肤病治疗有类似氢化可的松作用,并能减轻豚鼠由于马血清引起的过敏性反应。实验证明甘草的抗炎症作用是以具有甾醇骨架的甘草甜素等成分为主体的。最近报道甘草中不含甘草甜素的提取物Lx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4)镇咳作用:18P-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的镇咳作用,其中作用最强的是甘草次酸胆碱盐,皮下注射1mg/kg就能抑制80%的咳嗽发作,它与可待因的效力近似,而在持续性上胜过可待因,实验证明其镇咳作用只是通过中枢而产生的。并用氢化可的松与试验药物同样剂量水平时也显示镇咳作用。 (5)解毒作用:甘草浸膏及甘草甜素对某些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都有一定的解毒能力,解毒作用的有效成分为甘草甜素,解毒机制为甘草甜素对毒物有吸咐能力,甘草甜素水解产生的葡萄糖醛酸能与毒物结合,以及甘草甜素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等多方面因素集合作用的结果。 (6)抗菌作用:甘草的醇提取物及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大肠杆菌、阿米巴原虫及滴虫均有抑制作用,但在有血浆存在的情况下,其抑菌和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则有所减弱;甘草次酸钠在体外对滴虫的最低有效浓酸为30—60μg/ml。 (7)毒性:用甘草次酸给小鼠一次腹腔注射,其LD50为101 mg/kg。用甘草水煎剂给豚鼠连续灌胃6星期,每日用量2 g/kg,观察甘草的慢性毒性,结果给药组动物体重比对照组略有增加,但未出现浮肿;实验期间无死亡例,脏器重量检查以肾上腺重量稍有降低,即长期给药的影响,首先表现于甘草甜素有关成分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尤其是醋酸去氧皮质甾酮样作用。甘草次酸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308mg/kg,甘草甜素小鼠皮下注射的最低致死量为1g/kg。 (8)其他药理作用:因为甘草的成分与三萜类的皂苷之结构上类似,所以也可以推知它有溶血及抗凝作用。18-B、18-a,体对大鼠的Aberling-Guerin骨髓痛特别有效。另外对脂肪代谢有一定影响,使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的血清胆固醇含量降低。 ☚ 补肺药 麻黄 ☛ 甘草licorice;liouorice
甘草licorice ro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