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甘肃藏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甘肃藏族 甘肃藏族藏族是久居甘肃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分布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以及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陇南的岷县、宕昌县、武都县和文县。全省共有藏族65万人。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藏族自称“博”。甘肃藏族的语言主要属藏语支中的安多方言和康方言区。安多方言无声调,保留了部分古藏语的读音,前置字和元音字母及后置字都起作用。纯牧区的玛曲话保留前置字的读音更多。夏河、碌曲、玛曲以及卓尼北山、天祝、肃南等地区藏语均属安多方言区,卓尼洮河沿岸及上傍山一带、迭部、舟曲藏语均属康方言。甘肃藏族的先民,是上古时期活跃于今甘肃境内从事游牧的羌、氐诸部之后裔。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来游牧于辽东地区的鲜卑族吐谷浑部西迁洮河、大夏河流域后,兼并羌、氐诸部,创建吐谷浑政权。隋唐时期,吐蕃向东扩张,甘肃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流域的羌、氐、吐谷浑被吐蕃征服,至此,游牧于甘南地区的羌、氐、吐谷浑逐渐被吐蕃融合,并形成为今日之甘肃藏族。15世纪,宗喀巴创建格鲁教派以后,甘肃藏族地方藏传佛教寺院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其中以夏河拉卜楞寺和卓尼禅定寺最著名。甘肃藏族笃信藏传佛教,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都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肃藏族服饰,具有青藏高原特点,男女习惯穿着长袖肥大的羊皮袄,没有纽扣,系布带或绸带。旧时男子皮袄多不着布面,领口镶以豹皮边,穿时下摆提到膝部;妇女所穿皮袄多用红、蓝布镶边,穿时下摆与脚踝相齐。农区卓尼妇女多着旗袍,外套马甲,当地藏语叫“库多”;南部藏族妇女的藏裙用各种颜色的布料相间缝制。藏族妇女非常重视发饰,未婚女子梳两根粗辫,辫子上缀有红布块,上排缀红珊瑚珠数行。已婚妇女将头发梳编为数十根细辫,用黑丝线或红丝线串联于自上而下渐宽的硬布块上,缀上琥珀、玛瑙、银元、铜元及碗形银制饰物,坠至脚踝。卓尼部分地区妇女发式为三根粗辫子,未婚女子三根编在一起,已婚妇女编中间一根,其余两根上面不编,只编长过腰以下部分,缀以银制饰物。藏族以牛羊肉、糌粑为主食,喝奶茶;吃饭时,先敬老人、客人,喜爱饮酒。藏族女子到结婚年龄,父母为其“上头”,以表示成年,此后便可寻找称心的情侣。甘肃藏族有入赘风俗,“招女婿”与儿子有平等的继承权。葬俗有火葬、天葬、水葬、土葬等。甘肃藏族的节日大致可分两大类。一类为宗教性节日,主要有“毛兰木”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六日、“娘乃节” (农历四月十四、五日)、插箭节等,民间节日主要有“洛萨尔”节(春节农历正月初一)。“香浪节”,每年盛夏时举行。此外还有地区性节日如舟曲的采花节, 黑水沟祭水节等。甘肃藏族喜爱歌舞, 甘南舟曲等地的 “乐乐舞”、“多迪舞”、“项铃舞”、“猴舞”等都很有地方特点。主要禁忌为不食马、驴、骡、狗肉等,不能随意摸人头顶。民间文学资源非常丰富,长达数百万字的《格萨尔王传》在民间广为传颂。 ☚ 甘肃土族 宁玛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