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草原
草原泛指一切大面积的草地, 即大面积的天然植物群落所着生的陆地部分, 这些地区所产生的饲用植物, 可以直接用来放牧或刈割后饲养家畜。据1958年的资源调查, 甘肃省草地面积2.05亿亩,分为高山草甸草地类、干旱草原草地类、半荒漠(荒漠)草原草地类和森林草原(草甸)草地类四大类型。1979~1988年进行的资源调查表明,全省草地总面积为2. 67亿亩, 其中可利用面积为2.41亿亩,将草地划分为14个草地类、25个草地亚类、88个草地型。各草地类可利用面积及平均亩产可食鲜草量具体如下:(1)暖性稀树灌草丛类:面积26.41万亩, 亩产草727. 62公斤。(2) 暖性灌草丛草类: 面积223.42万亩,亩产草550. 69公斤。(3)暖性草丛类: 面积1 233. 26万亩,亩产草291. 66公斤。(4)温性草甸草原类: 面积935.21万亩, 亩产草146. 92公斤。(5) 温性草原类: 面积3 284.29万亩,亩产草113. 2公斤。(6)温性荒漠化草原类:面积2 842.07万亩,亩产草56. 99公斤。(7)温性草原化荒漠类: 面积378.32万亩, 亩产草63. 74公斤。(8)温性荒漠类:面积5 407.64万亩,亩产草28.81公斤。(9)高寒荒漠类:面积54.32万亩,亩产草32公斤。(10) 高寒草原类: 面积1 515. 79万亩, 亩产草30.35公斤。(11)高寒草甸类:面积601万亩,亩产草260.76公斤。(12)山地草甸类:面积5 711.01万亩,亩产草299.99公斤。(13)低平地草甸类:面积342.21万亩,亩产草159. 13公斤。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再加经营管理方式落后,70年代末以来,全省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