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甘肃大辞典︱前言 前言 《甘肃大辞典》是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共同决定编纂的一部资料性工具书。 本辞典全面介绍了甘肃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山河,丰富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 以适应省内外广大读者了解甘肃历史,研究甘肃现状的需要, 为深化改革,振兴甘肃服务, 这也是编纂这部辞典的根本宗旨。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部, 地处黄河上游, 地理座标在东经92°13′~108°46′、 北纬32°31′~42°57′之间, 东临陕西省, 南与四川省、 青海省接壤, 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 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交界, 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毗连。 地形呈狭长状, 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 全省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中原地区联系西北乃至西亚的咽喉和纽带,在政治地理和经济地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远在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在这里劳动生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全省各地,是传说中的伏羲氏、女娲氏和黄帝的故乡。 夏商之际, 周人兴起于今陇东地区; 周时, 秦人先祖定居于今天水一带;秦代,兴建了西起临洮东至陕北的秦长城;汉朝,霍去病奉谕开发河西,置河西四郡,徙民实边,发展军屯民垦,促进了河西走廊由游牧向农耕的转变, 张骞受命通西域,进一步开拓了中西贸易的“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期, 以河西走廊为中心, 出现了前凉、 后凉、 南凉、 北凉、 西凉等 “五凉”政权; 隋唐时期, 是陆路中西贸易 “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也是甘肃历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的鼎盛时期, 举世瑰宝敦煌石窟, 历经北魏、 西魏、 北周, 至隋唐基本建成; 五代两宋时期, 吐蕃兴起于河西, 丝路阻塞, 后有党项族在今宁夏、 河西及甘肃中部建立了西夏政权; 元代设甘肃行省, 省名取甘州、 肃州字首而得; 明清时期, 甘肃的农业经济有所发展, 陆路中西交通贸易也有所恢复。但由于海上交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甘肃的经济地位与文化发展逐渐衰落。近代,由于军阀统治,争斗激烈, 战乱频仍, 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民生凋蔽, 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演变, 到新中国成立时, 甘肃境内共有汉、 回、 藏、 东乡、 裕固、 蒙古、 哈萨克、 保安、 土、撒拉、 维吾尔等民族, 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感召下,甘肃各族人民和睦相处, 安居乐业, 共同建设民族大家庭。 甘肃深处内陆, 自然条件差异很大, 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 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干旱、冰雹、霜冻、风沙。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给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也制约了甘肃经济的发展。 然而甘肃又是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省份, 土地广阔,人均占有耕地居全国第六位; 中药材品种繁多, 达950多种, 居全国第二位; 矿藏资源极为丰富, 全省共有各种矿产地近2000处, 有23个矿种探明储量居全国前五位;尤其是有色、稀有金属矿产是甘肃省的一大优势;水力资源总蕴藏量达1300万千瓦,发展水电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文化遗留的古迹、 文物和中国工农红军所留下的许多宝贵的革命遗址等,都是甘肃丰富的旅游资源。此外,甘肃的草山草地资源、动物资源、森林资源、地热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等, 都有开发潜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甘肃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使甘肃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当前, 全省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 正在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甘肃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甘肃大辞典》的编纂出版,正是为了全面展示甘肃,使人们洞悉这片土地和人民, 看到甘肃是个大有希望的地方, 以增强自豪感、 自信心和热爱甘肃的向心力、 凝聚力, 以便抓住机遇,把握甘肃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把甘肃的事业建设好。 《甘肃大辞典》的编纂, 始终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针, 本着对党、对人民、 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按照历史的真实反映历史,依据事物的本来面貌记述事物,把文献性、 系统性、科学性、 知识性、 实用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特别注重了突出甘肃地方特色,从浩繁的资料中,经精心筛选, 编纂成典, 力求做到内容翔实, 文字简明, 比较全面、 客观地展现甘肃的总貌, 为认识、研究省情和渴望了解甘肃的读者提供系统、 全面、 具有权威性的资料和信息, 为促进甘肃省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把甘肃的建设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甘肃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1999年10月 |
☚ 甘肃大辞典︱凡例 甘肃大辞典︱后记 ☛ 000125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