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甘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甘州Gānzhōu《姓氏词典》 引 《元史》 收载,“元有甘州不花。”未详其他。疑此非姓,姑暂收录。 甘州 甘州唐教坊曲名,属大曲,见崔令钦《教坊记》。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旧唐书·音乐志》谓:“天宝间乐曲,皆以边地为名,《甘州》其一也。”入宋,《甘州》大曲已不传,但就《甘州》大曲摘遍单行的乐曲却不少,有些作为词调,如《甘州令》、《八声甘州》等。王灼《碧鸡漫志》卷三云:“《甘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慢,有令;而中吕调有《象甘州八声》,他宫调不见也。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参见《八声甘州》、《甘州令》、《甘州子》、《甘州遍》等条。又,宋周密《八声甘州》词省称为《甘州》,则可见《甘州》在南宋时又为《八声甘州》之别名。见《蘋洲渔笛谱》。 ☚ 击梧桐 甘州子 ☛ 甘州这首诗写丈夫从军久久不归,于是妻子给丈夫写信、寄镜,以表思念之情。 征人被迫从军到远方异地,留在家里的妻子孤苦无依,日夜陷入思念之中。将心比心,由于她思念丈夫,心想丈夫也一定会思念她,然而又久久不通音信,于是就想给丈夫写封信,一方面向丈夫问安,一方面把自己的情况告诉丈夫并表达思念之情。可是正要写信勾通情况,“欲使传消息,空书意不任”。空书,空泛、浮泛的书信。任,堪。又恐怕写一封空泛的书信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思。于是“寄君明月镜,偏照故人心”。明月镜,如明月的镜子。偏,偏重,专。故人,指前妻或前夫。古乐府《上山采蘼芜》:“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里指前妻。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这里指前夫。《甘州》、诗中的故人则指丈夫。这两句是说,随信把明月镜寄给丈夫,让丈夫照一照他的心。看来妻子久未得到丈夫的音信,在爱之深、思之切的情况下,颇有点怪怨和疑虑情绪。“偏照故人心”,即专门照照你的心。这一则说明丈夫久出在外,又杳无音信,只有自己想他,而他却毫不挂着自己,这实在太不公平!再则觉得丈夫如此绝情,随之产生了丈夫在外是否另有了新欢,才把自己弃置一旁?所以才把明月镜寄去,让丈夫好好照照他的心,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远出在外的丈夫未必像妻子想象的那样,或许比妻子思之更深,念之更切,也说不定。 全诗通过妻子给远出在外的丈夫写信、寄镜的叙写,表达了妻子对丈夫思念的一片深情。 诗人抒情表意,语言概括,含蓄蕴藉,意在言外,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发人联想的艺术效果。 甘州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趁晴梢剩雪,斜阳小立,人影珊珊。避地依然沧海,险梦逐潮还。一样貂裘冷,不似长安。 多少悲笳声里,认匆匆过客,草草辛盘。引吴钩不语,酒罢玉犀寒。总休问、杜鹃桥上,有梅花、且向醉中看。南云暗,任征鸿去,莫倚阑干。 甲寅为清咸丰四年 (1854) ,其时蒋春霖在江苏东台富安场盐大使任上,年三十七岁,赵敬甫名熙文,是赵烈文之兄,阳湖(今常州)人,乃蒋春霖同郡诗友。在上一年正月太平天国军队自武昌顺江东下,二月十一日破南京城,二十二日攻占镇江,次日克扬州,到年底退出扬州复攻入瓜州,扬子江两岸烽火连天。面对这场革命战争,所有的封建知识分子陷入了极度的惊恐、悸动和悲苦、怅惘的心境中,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大量表现出特定年代的离乱心态。这首《甘州》是《水云楼词》中写于太平军席卷江南年头里的若干名篇之一。从词的题序可知,蒋春霖是在与赵熙文同话时势险危,忧心无可排解的情况下填了这阕词,虽时值大年初一,但一种沉重的黯淡的氛围浓浓地笼罩着他们的心头。 春节原本是欢快的日子,一年之始的春驱冬而临,人们大抵应是喜上眉梢,暖生心底的。然而词人劈头起句就是“又东风唤醒一分春,吹愁上眉山”。春的被“唤醒”,竟同时也“唤醒”了愁似的,那东风把愁吹上了眉头。眉山,韩偓诗有句云“眉山正愁绝”,因妇女眉色似山黛,故指喻眉毛。李清照又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句,写愁思外露凝结于眉间。这里愁与春同来,并非是习见的感春伤春。春才“一分”,有什么可愁眉百结的?显然,它强烈表现了词人对前景的迷惘,形势使他丝毫也乐观不起来,预感到这新的甲寅之年中不会有舒心事。事实确也如此,这一年从正月太平军三占武汉三镇,到年底在赣湘一带连挫“湘军”,曾国藩急得几乎投水,应该说,词人是非常敏感的。“趁晴梢剩雪”三句具体描述“愁上眉山”的抒情主体“我”的意兴形态。蒋春霖先构筑出一个特定的“境”: 残雪挂在初晴的树梢上,夕阳西斜,余辉残照未尽。这是一个凄寒寂寥的境界,而人就悄立在这“境”中。“人影珊珊” 的“珊珊”,不该解为人的衣带上的玉佩声,而应是“阑珊”之珊,即白居易《咏怀》诗“诗情酒兴渐阑珊”的珊,意为渐渐衰退残尽。“人影珊珊”,是说随着斜阳西下,落辉光淡,人影也渐消淡而无。词人在这句中写出了 “小立”的时间推移。用人影的渐失来表现时间感,正和上句萧瑟的空间感极其协调、妥帖地共相构成了一个空灵的情境。陈廷焯认为“鹿潭深于乐笑翁……此篇情味尤深永,乃真得玉田神理,又不仅在皮相也” (《白雨斋词话》卷五),张炎词的风格美表现为空灵清凄。要体味蒋鹿潭的“真得玉田神理”,当从上述句式中着手。“避地依然沧海”到上片结句,是“斜阳小立”中的“我”的愁思满怀的心语,即“愁上眉山”的实际内涵。在一场大动荡中,“避地”是为求安定平静。可是,“依然沧海”! 哪儿也不可能逃脱这种变动,处处都面临着或已经是沧海桑田天地翻覆。这是词人心境的痛切感受,所以,“险梦逐潮还”,恶梦紧缠,似潮汐般一次次袭击心头。一个“险”字下得十分警策,把种种复杂的情思全汇总到这上面来。一代封建文人的精神状态、心理活动,从“险梦”,以及前边的“愁上眉山”、后面的“莫倚阑干”中已可毕见。貂裘披身也还觉得心寒神颤,说到底是因为时非升平,繁华如汉、唐的长安元日的景观一去不复返了。“不似长安”,上片收结得既冷峭又切题。此种笔法即前人所说的“清警”。 下片紧承“不似长安”而来。既然已非清平之年,于一片“悲笳声里”还过什么春节?作为个人,在这人世间本只是“匆匆过客”,所以过年无非意味着多活了一年而又更临近生命的结束,“草草辛盘”,迎新仪式和风俗活动完全可以简化了的。辛盘,旧时元日 (春节) 以葱、蒜、韭、蓼蒿、芥五样物事杂和而食,名五辛盘,作为迎新的祛邪取吉之意。然而,迎新活动可以省简,心头的愁思并不因之而宽解,“引吴钩不语”是力不从心,无以报效国事的形象说法。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政事日非,将无以挽转,故而酒落肚而心愈寒。说酒杯(玉犀)寒,实系心境寒苦。人到无以解忧之时,总还得找一点聊以自宽的办法,不然,何能度日。词人说: 不要去管那些国事政事吧! 且继续痛饮,从而用醉眼去观赏洁似玉雪的梅花,岂不是甚好的事儿?“杜鹃桥”,化用北宋邵潜在天津桥(河南洛阳一桥名)上闻杜鹃啼泣,以为是亡国之谶兆的典故。词中借以概喻日衰的国事。醉看梅花,既以花切贴“元日”之题,又暗示有洁身自好意。末句“南云暗”比拟江南的形势,“任征鸿去,莫倚阑干”,是说看了“征鸿”这候鸟的南去,徒增悲伤,不如不去“倚阑”。当年辛弃疾《摸鱼儿》词结句是“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即表现的是一种对政局的焦虑,蒋氏翻用此意实系对自己依附的清王朝政权的前景深感渺茫。一个“任”字,一个“莫”字,值得审辨,词人的心迹可以从中探知。同时,这结句与词的起首“唤醒”愁上眉头,恰好回环照应,如合契符。 蒋春霖的词出入于浙西、常州二派之间,最显明的特点是词情浓重,清而不枵空,灵而无油滑; 虽多用意象,寄意言外,却又不晦涩,不靠微言大义以堂皇面貌,情思郁而能朗。 甘州又黄昏、胡马一声嘶,斜阳在帘钩。占长河影里,低帆风外,何限危楼。远处伤心未极,吹角似高秋。一片销沉恨,先到沙鸥。 国破山河须在,愿津门逝水,无恙东流。更溯江入汉,为我送离忧。是从来,兴亡多处。莽武昌,双岸乱云浮。诗人老、拭苍茫泪,回睇神州。 这是一首集家国之痛与羁旅之愁于一篇的词。庚子(1900)五月,正是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北京、天津之际,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奔西安而去,而将北京、天津等大片国土坦暴于铁蹄之下,任其蹂躏。作者正是在这个时候,自水路来到津门,耳闻目睹了铁蹄下津门的惨状,悲愤填胸,不能得已,于是托之于词,以寄友人。 “又黄昏、胡马一声嘶,斜阳在帘钩”,词一开始,便写出一片惊心凄惨的战乱景象。胡马本是北方胡地之马,这里借指侵略者的铁蹄。黄昏的时候,西坠的残阳透过窗户,照在帘钩上。若在和平的日子里,这正在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得以自在消闲的时候,孩子们可以追逐游戏,老人们可以煮酒道古,青年男女则可以想着他们甜蜜的心事……总之,这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时刻。但如今,这一切都被一声尖锐的马嘶声打破了,人们不再有舒适和甜蜜,而是陷入巨大受屈辱和蹂躏的景象,对于接受过近代史教育的当代中国人来说,该是不难想象的吧。这种惨象,并不只是偶尔一次。一个“又”字,说明近来常常如此,好象永无休止一般。同时也表明作者呆在这里已不是一天两天了,羁旅之愁,已不言而喻。“占长河”以下五句,是写灾难所及之广大。放眼望去,长河影里,低帆风外,一片战乱惨象已是不必多说的了,就是那高楼深阁之中,恐怕也是在劫难逃的吧。正当诗人为眼前的惨景伤心不已的时候,忽然又听到远处号角呜咽,凄厉之声,直冲高空。于是,在诗人的前后左右、上上下下,已全被战争的气氛所充塞着,惨象触目皆是。更令人悲愤的是,在侵略者的马嘶和角鸣声里,听不到任何反抗的声音,能逃跑的都逃跑了,能隐避的都隐避去了,那些平日向老百姓吹胡子瞪眼睛要这要那的官僚们,都不见影儿了。大地一片沉寂,只有流血的人民在哭泣、呻吟。诗人仰天长叹,将满腔的道愤恨,可见那些“销沉”者,是连禽鸟也不如的。 上片到此,已将“津门旅怀”写出,下片则转入“寄友”。“国破”三句承上启下。“国破山河须在”,用杜甫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既写战后残败的景象,也写诗人惨痛之心情。“须在”,总应该在吧,伤心之极; 纵然人民被杀戮已尽,房室焚毁一空,但山河总不会消失的。正因为山河的“在”,更能触起诗人的心绪,也才能“为我送离忧”。在国破家亡之际,作为诗人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呢?亦只能徒然地发发祝愿和祈祷,但愿这东逝的流水,不要再有什么灾恙,一如往昔地流下去,流到长江,西上达于汉水,把我的满怀忧愁送到友人那里去。诗人的“离忧”不是在忧自己,而是在忧友人、忧家国。津门已经如此,老友居住的武昌又会怎样呢?恐怕也是危在旦夕的吧。他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一是“是从来,兴亡多处”,一个国家的兴与亡,从来都不是局部的事,必然要连带到整体; 二是“莽武昌,双岸乱云浮。”武昌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因而历来为兵家所必争,侵略者也不会放过的。你看,汉口两岸,已是乱云浮动,形势已是十分危急了。武昌既然如此,他的友人处境之可忧,也就不须多言了。明知武昌危急、友人危急,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诗人老、拭苍茫泪,回睇神州。” 自己既是“诗人”,又是“老人”,“百无一用是书生”,更何况老迈年衰?空有满腔愤恨,也只能苍茫泪下,回睇神州而已。也许,他如果不是“诗人”,是诗人如果并未年老,此刻将是另一番怀抱吧。现在真是无可奈何,恨恨不已了。 这首词将国恨、离忧糅和起来写,于国恨之中体现对友人的担忧,在担忧友人的同时,更不忘山河的破碎,从而使他的情感既博大深厚又热切感人。在一片“销沉”恨中,又发出“诗人老”的慨叹,无限怀抱化为无限怅恨,大有“死不暝目”之意。这样,一个有感情,有血气的抒情主体的形象,便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并不是一般的战乱描述。在艺术上,紧扣抒情主体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展开描写,上下前后,无所不及,所见满目都是惨象。下片沿水流节节而至武昌,历历可数,以见诗人关切之至,情怀之深长。全词写得苍凉凄壮,深挚感人。以词的形式来反映庚子之难,也算是“史诗” 了。 甘州渐斜阳,淡淡下平堤,塔影浸微澜。问秋坟何处?荒亭瘦叶,废碣苔斑。一片零钟碎梵,飘出旧禅关。杳杳松林外,添作霜寒。 须信竹根长卧,胜丹成远去,海上三山。只一抔香冢,占断小林峦。似家乡、水仙祠庙,有西湖为镜照华鬘。休肠断,玉妃烟雨,谪堕人间。 朝云墓,在广东惠州西湖孤山之麓,栖禅寺旁,泗洲塔畔。惠州西湖由丰湖、平湖、菱湖、鳄湖、南湖五湖组成,周遭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宋明以来,与杭州西湖,颍州西湖並称海内奇观,所谓: “九州之内三西湖,真山真水真画图” (明人张萱语)。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再度遭贬,携幼子苏过及侍妾朝云赴惠州,深觉此地“风土差厚,山水秀邃”,尤爱西湖,曾数次作彻夜之游。湖畔有一座始建于唐的大圣塔,月夜塔影倒映入水,光景奇绝,苏轼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江月五首》其一)的佳句,此后“玉塔微澜”便成为西湖八景之一。惠州西湖的奇景给患难中的东坡以莫大的慰藉,东坡的游息品题更使湖山生色,此后惠州西湖便和东坡的名字联到一起。成为后人歌咏的题材。如南宋杨万里《绝句》云: “左瞰丰湖右瞰江,三山出没水中央。山山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绣肠。”苏轼在惠州第三年,又受到一次打击,就是朝云不幸病殁。朝云姓王,字子霞,杭州人,歌女出身。熙宁七年(1074)东坡任杭州通判时收为侍女,后纳为侧室。东坡贬官惠州,侍妾皆散去,独朝云相依。朝云极聪颖,原不识字,晚忽学书,且粗有楷法。又从女尼学佛,亦略知大意。东坡曾作《朝云》诗曰: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传说东坡在惠州合江楼上,命朝云唱他所作的《蝶恋花》词,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句,朝云哽咽不能成声;又经常诵此两句,为之流泪。这些事都作为佳话流传。从中可以看出,朝云为人敏而好义,热爱东坡,在艰难坎坷中始终如一; 並且也很理解东坡,是他难得的知音。朝云逝于绍圣三年(1096)。时才三十四岁。东坡把她葬在他所锺爱的西湖孤山之麓,且与栖禅寺、大圣塔相依,自有深意。《悼朝云》 诗结句云: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就是嘱她安静地休息在孤山之下,归依塔中仙人; 这其实和“丹成逐成三山去”的意思相同,期待将来能在永恒的世界中永远相伴相依。朝云埋葬在这里以后,西湖一角便成为胜地,不仅如词序所说,每岁清明,倾城士女,酹酒罗拜,甚至于草莽英雄,像北宋末的谢达,造反攻占惠州城后,焚了不少商店房屋,却对朝云深表敬意,“修理坟墓,致祭而去。”至于历代骚人墨客,过此凭吊赋诗的,那就不可能记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爱重东坡而推爱朝云,朝云的身世遭遇和为人,本自有其可爱可敬可同情之处。歌咏朝云的诗词作品中,陈澧的《甘州》是较为特出的一首。 词的上片叙写走访朝云墓的见闻。首句的“堤”指横贯平湖与丰湖之间的长堤,堤为苏轼谪惠时捐款所修,故称苏堤,是走访朝云墓的必经之路。“渐斜阳,淡淡下平堤,塔影浸微澜”,节奏平缓,词语舒展,状出词人缓步苏堤晚照、眺望玉塔微澜的情态。塔后不远便是墓地。芳冢在即,情何可耐,下面自然跳出一个急迫激切的问句: “问秋坟何处?” (“秋” 、“坟”连文,透露出叶瘦霜寒的清秋凄冷气氛,暗用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句意。)这一问已经使人惊心动目,接下来正面写朝云墓,只有“荒亭叶瘦,废碣苔斑”八个字,却写尽了此处荒凉幽寂的气氛。这里虽然字琢句炼,却是笔笔写实。亭指“六如亭”,是栖禅寺僧人筑在朝云墓上的; 碣是墓碑,上书“苏东坡先生侍妾子霞王夫人之墓”,为嘉庆年间所立,而今已是满目凄凉了。徘徊凭吊间,不觉时之渐晚,近旁的栖禅寺僧已经开始作晚课。从那里飘来断续的钟声禅唱,掺和着周围的松声,使人如置身于霜风之中,承受着凄寒的侵袭。就这样,词的上片,按见闻次序,以亭荒碣废的朝云墓为中心,把左近的胜景,如苏堤晚照、玉塔微澜、栖禅梵吹、松林霜风等等,都写尽了,並且渲染出胜地西湖蕴玉埋香的这一角所蓄藏的那种动人心魄的凄清之美。 上片笔笔写实,下片却转为翻空出奇的浪漫之笔,词人竟与冢中芳魂对话。首句借东坡“归卧竹根无远近” “丹成逐我三山去”等诗语翻出波澜,劝朝云永住丰湖,不要追随坡公去“海上三山” (即仙山蓬莱、方丈、瀛洲之总称,为传说中的仙境),下面说出两点理由: 一是此处山美,“一抔香冢”可以“占断小林峦”,二是此处水更美,它比得上朝云的家乡杭州西湖那样清澈,可以顾影照鬓。这些话说得周到委婉恳切,既喻之以安心之理,又动之以恋乡之情。“水仙祠庙”,在杭州,本指伍子胥祠; 后又称迁到苏堤第四桥的龙王庙为水仙王庙(见《西湖志纂》),后世误以水仙为女神。这里比拟朝云永息丰湖亦如水仙之长伴西湖。“玉妃”,据陈鸿《长恨歌传》,杨妃死后,唐玄宗遣道士上天下地追寻她的踪迹,终于在海上仙山的“玉妃太真院”中找到了。用这些典故,意在说朝云是天仙谪降人间,丰湖亦如仙境,绝世芳魂永憩此胜地,也就不须悲伤,没有遗憾。所以结尾说: “休肠断,玉妃烟雨,谪堕人间。”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出丰湖景美,朝云人美,加上作者低徊咏叹的情意之美,因而这首词就给人以很深的美感了。 甘州
任西风、吹老旧朝人,黄花十分秋。自江程换 了,斜阳瘦马,古县龙游。归梦今无半月,蔬菜 满荒丘。一笠青山影,留我僧楼。 次第重阳 近也! 记去年此际,海水西流。问长星醉否?中 酒看吴钩。度今宵、雁声微雨,赖碧云红叶识乡 愁。清钟动,有无穷事,来日神州。
1916年中秋,赵熙从成都由水路 经彭山、青神、乐山,再改由陆路返 回荣县,农历八月下旬抵家,重阳前 夕在荣县某寺院内写成此词。词以 “寺夜”为题,抒写一年来多难多变 的生活感慨。自辛亥革命后,赵熙每以 遗老自居,故自称“旧朝人”,且年 已五十,更有衰迟之感。词的开始极 写秋日衰残景象,以表达 “旧朝人” 的心境。又以黄花晚节自喻,虽 然无可奈何地在西风中渐入老境,却 也有自许自负的意味。“自”为领 字,词意转折,追叙归程情形。“江 程换了,斜阳瘦马,古县龙游” ,在 顺序上有些错乱,以造成词意恍惚迷 离;本意应是在古县龙游,由江行改 换陆行,骑着瘦马,踏上征途。龙 游,古县名,隋置,明代废,即今四 川乐山县。本来抵家已非梦境了,而 归来十余日仍觉似梦,反映出在乱世 中惊惶不安的心理。赵熙故家老屋边 原有空地,自回家以来便常种瓜菜。 他离家后菜园荒芜了,归来十余日则 蔬菜已种满。这间接地流露出在故家 所感到亲切与适意。上阕的结尾落到 词题“寺夜”上来,说青山如笠,十 分可爱(孙觌诗: “万山攒拥天一 笠”,以笠形喻山) ,遂在山寺僧楼留 下了。不说“我留”而说“留我”, 显得情致十分浓郁。 我国民俗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节,相传于此日登高可以避灾。词的 过变“次第重阳近也”,上承前片 “西风” “十分秋”,並由此展开对去 年此际的回忆。辛亥革命之初,我国 正是多事之秋。1913年10月,袁世凯 迫使国会选为正式大总统,窃夺革命 成果。四川的熊克武、杨蔗堪等在重 庆发起讨袁之师,但旋即失败。时赵 熙寓居重庆遗爱祠侧礼园(重庆鹅岭 公园) ,因其在川东、川南弟子中多 是革命党人,而且他曾对讨袁运动表 示同情与支持。四川督军胡景伊以为 赵熙是谋主,急令逮捕,后经蒲殿俊 函告梁启超营救才免于难。1914年 春,赵熙避难返回故乡。1915年8月 袁世凯组织鼓吹帝制,并于此年宣布 复辟帝制。“去年此际,海水西 流”,即暗指复辟帝制之事。海水西 流,在中国是属反常的,作者用以 暗喻当时历史的反动倒退现象。也是 去年此际,他曾意气慷慨,“问长星 醉否?中酒看吴钩”,表示了对现实 的忧虑和义愤。长星为慧星之属,光 茫直指,长二至十丈,但不常见。以 长星喻浩然正气之士,显然又为自喻。 他举酒浇愁,是醉还醒。吴钩乃古 兵器,形似剑而刃弯曲,唐诗中多提 及,如杜甫《后出塞》 “少年别有 赠,含笑看吴钩”。但这里赵熙是用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水龙吟·登建 康赏心亭》的“把吴钩看了,栏干拍 遍,无人会、登临意”,表现出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感叹。“度今宵”是词意 又一转折,由追忆去年而转到对现实 的描写。至此,完全点明作词的具体 时间地点是在家乡山寺僧楼将近重阳 的一个夜晚。这个晚上特别凄凉寂 寞,触动满怀愁绪。尤其苦恼的是, 一片乡愁唯有深秋的碧云红叶才能理 解。这未表明的意思是: 它们都是自 然之物,不会理解人的情感,因而实际 上没有人懂得他的乡愁。他的乡愁是 什么呢?作者并未明白地表述,只在 结尾作了暗示。看来这一夜,作者心绪 不宁,并未安眠,山寺已敲响晨钟了。 这年之初,蔡锷率讨袁的护国军入 蜀,但因病很快离去,次年四川便陷 入军阀战乱。“有无穷事,来日神 州”,则已预料到了神州天地即将发 生的灾难,尤其是当时的四川。作者 忧愁的正是国事维艰,而又感到个人 的衰迟无能。词里深刻地表达了一个 动乱时代的旧文人的痛苦烦乱的心 理。 赵熙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其词骚 雅苍劲自成一体。论者以为其词风与 苏轼、辛弃疾和陈维崧相近,但我们 就此词而言,它却无豪放词那种粗率 的习气,对于词语较为注重雕饰,词 意的表达较为含蓄甚至趋于晦涩,努 力追求优雅的诗意效果。所以它很难 归于豪放词,而自有独特的风格。近 世词家叶恭绰以“苍秀” (《广箧中 词》卷三)来评此词,则是最为确切 的。 甘州 甘州州名。西魏改西凉州为甘州。治所在永平(今甘肃张掖)。宋天圣中入西夏,改为宣化府(《宋史》仍称甘州)。蒙古复改甘州。明改置为甘州左、右、中、前、后五卫。例见第二十五回。 ☚ 波斯国 跤趾 ☛ 甘州gān zhōu明清戏曲行谓数目八。《通俗编·优伶》:“八: 甘州。”系取词牌《八声甘州》的缩头藏词语。 甘州 甘州唐代乐曲。《新唐书·礼乐志》: “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引《乐苑》曰:“《甘州》,羽调曲也。”此乐当源于甘州(汉张掖郡地,北魏始置甘州;今甘肃张掖市),流行于唐代。宋王灼《碧鸡漫志》说“世不见”,可见当时已湮没。 ☚ 凉州 伊州 ☛ 甘州 甘州唐代乐曲。《新唐书·礼乐志》: “天宝乐曲,皆以边地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引《乐苑》曰:“《甘州》,羽调曲也。”此乐当源于甘州(汉张掖郡地,北魏始置甘州;今甘肃张掖市),流行于唐代。宋王灼《碧鸡漫志》说“世不见”,可见当时已湮没。 ☚ 凉州 伊州 ☛ 甘州 甘州古时名城。今为甘肃张掖市。汉置张掖郡。西魏大统十二年 (546年) 分置西凉州,废帝三年 (554年)改称甘州。元时升为甘州路,明时置甘州卫。清雍正二年 (1724年) 置甘州府。原有土城,明洪武二十五年重修,城周长十二里三百五十七步,高三丈二尺,设城门四座,东曰扬煦、西曰怀新、南曰延恩、北曰镇远。又于东、南、北三面筑外郭城,共长八里余。有张掖县附郭。今存大佛寺、木塔、西来寺、鼓楼、黑水国城堡遗址等名胜古迹。 ☚ 肃州 凉州 ☛ 甘州 甘州本汉张掖郡地, 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 以为张掖军,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置甘州, 因州东甘峻山得名,或云地多甘草,故名。州治即今张掖市城关。管县2:张掖县,本汉得县, 唐代县治移至今张掖市, 与州同理。删丹县, 亦汉旧县, 唐时县治移至今山丹城。 ☚ 凉州(隋唐) 肃州 ☛ 甘州州名,西魏置,隋废。唐武德三年(619)改甘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唐永泰二年(766)及大中(847—859)中曾分别为吐蕃、回鹘所据。宋初入于西夏,改镇夷郡,又置宣化府,为西夏甘州监军司驻地。元置甘肃路总管府,又改甘州路总管府。 甘州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西凉州置,治所在永平县(今甘肃张掖市西北)。辖境当今甘肃山丹到酒泉的河西走廊地段。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间尝改为张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甘州,治所在张掖县 (今甘肃张掖市)。西夏改置宣化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