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疫病cucurbits Phytophthora blight由瓜疫霉引起瓜类死苗或成株叶、茎、瓜变褐致死的一种真菌病害。黄瓜、甜瓜、冬瓜、节瓜、苦瓜、南瓜、葫芦等均有发生。1948年最早在日本黄瓜上发现。中国1966年便有报道,但病原菌在1980年才被正确鉴定。 分布和为害 中国种植瓜类地区均有分布。黄瓜疫病在北方以夏秋露地栽培及春季保护地黄瓜发生较重; 南方则以春季及夏秋热带风暴多的季节发生较重。整个生长期可受害,幼苗被害生长点及嫩茎部呈水渍状缢缩,萎蔫死亡。成株期茎被害,基部和节部呈水渍状、黑褐色病斑,逐渐软化缢缩,其上端凋萎下垂; 叶片多在近叶缘处出现暗绿色、边缘不清晰的大型病斑; 瓜果在受害处呈现水渍状、近圆形的凹陷斑,迅速腐烂,表面长出白色或灰白色稀疏霉层(病菌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因 病原物为德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 Tucker),属卵菌、霜霉目。菌丝无隔膜,老熟菌丝可产生疣状或结节状突起; 孢子囊无色,卵圆形,顶端无乳突,新孢子囊层出产生,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异宗配合,藏卵器近球形,雄器围生,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表面平滑; 有些菌株产生厚壁孢子。发育最适温度28~32℃。丝瓜抗病性较强,黄瓜、冬瓜、节瓜发生较多。黄瓜品种间的抗病性有差异,较抗病的品种有津杂3号、津杂4号、青鱼胆等。瓜类重茬地,地下水位高、平畦栽植、畦面不平整、雨后易积水和大水漫灌的地块,以及施用未腐熟的带菌基肥发病都较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卵孢子、厚壁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上壤中越冬,卵孢子在上中能存活5年以上,借雨水、灌溉水或土壤耕作传播进行初侵染,被害部产生孢子囊后,通过气流、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环境适宜时,潜育期2~3天,在适温条件下,降水量和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与流行程度的主要因素。雨日多、雨量大、潮湿,特别是夏季有大风或暴雨的年份,常流行成灾。 病害控制 与非瓜类作物行5年以上的轮作;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 重病区种植抗病品种; 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基肥; 加强田间管理,严防大水漫灌; 幼苗4~5叶起淋浇瑞毒霉、杀毒矾、乙磷铝等杀菌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