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类枯萎病cucurbits fusarium wilt由尖镰孢侵害维管束引起瓜类凋萎的一类真菌病害,黄瓜、甜瓜、西瓜、丝瓜、冬瓜、节瓜等均有发生。1889年最早在美国密西西比州发现为害西瓜。中国1899年最早在西瓜、黄瓜上发现。 分布和为害 各国均有分布,中国以黄瓜与西瓜枯萎病分布最广。黄瓜枯萎病以北方较重; 丝瓜、冬瓜、节瓜枯萎病在南方发生较多。幼苗期较少出现症状,发病重的子叶变黄,根及茎基变褐、根毛少,不久干枯; 成株多在开花结瓜后显症,从茎基部叶片开始,中午萎蔫下垂,早晚恢复正常,似缺水状,叶色变淡,萎蔫叶片逐渐扩及全株,最终植株枯死; 病株主蔓基部软化缢缩,逐渐干枯,基部皮层常纵裂,潮湿时病部常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病菌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病茎剖面维管束变褐色; 病株根系发育不良。 病因 病原物有尖孢镰孢的多种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 f. spp.),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绒毛状、淡青紫或紫色;小型分生孢子较多,卵形、椭圆形,无色单胞,偶有1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梭形,略弯,无色,基部有足细胞,顶细胞稍长渐尖,3~5个隔膜; 厚壁孢子顶生或间生,近球形,多数单胞。现知瓜类枯萎病菌有7个专化型: 即尖孢镰孢黄瓜专化型、甜瓜专化型、西瓜专化型、葫芦专化型、丝瓜专化型、苦瓜专化型和冬瓜专化型。在不同瓜类作物之间,侵染能力有明显差异,对原来的寄主致病力最强,西瓜、甜瓜、黄瓜、冬瓜专化型虽然苗期存在交叉感染,但其选择致病性很强。黄瓜、甜瓜、西瓜专化型还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品种间抗病性明显不同,抗黄瓜专化型的黄瓜品种有长春密刺、尤杂黄2号、津杂1号、津杂2号、大连S102、中农5号、鲁春1号、西农58号等,抗西瓜专化型的西瓜品种有京欣1号。枯萎病菌发育最适温度24~28℃,土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30℃为发病盛期。土壤水分忽高忽低,施氮肥过多或施未腐熟粪肥的地块、连作地或土壤线虫和地下害虫多的地块发病重,多年栽培黄瓜的温室或大棚明显比露地发病重。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壁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厚壁孢子在土中存活5~10年,受根分泌物刺激打破休眠后,萌发产生芽管,自根部伤口或根冠细胞间隙侵入,菌丝到达维管束后在其中定殖和扩展,并产生小型分生孢子,在维管束内向上转移,产生毒素和分泌果胶酶、纤维酶使导管内积聚胶质物堵塞导管,最后引起植株萎蔫枯死。部分种子可以带菌,借灌溉水、土壤耕作和地下害虫或土壤线虫传播,由于潜育期长,一般再侵染的作用较小。 病害控制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以多菌灵、苯来特消毒; 实行3年以上轮作; 多施腐熟优质有机肥,增加土壤中颉颃性微生物可减轻发病; 嫁接: 例如黄瓜可选用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西瓜可选用葫芦为砧木,药剂防治时,混合配方宜先作试验确定有效后应用。 瓜类枯萎病cucurbita wilt瓜类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尖镰孢 (Fusarium oxysporumSchlecht.)。危害黄瓜、西瓜、甜瓜及丝瓜的病菌均为该菌不同的专化型。以黄瓜和西瓜受害最重。病叶黄化变褐,由下而上发展并枯萎;病茎维管束变褐色,茎基部常有纵裂和琥珀色树脂状物,并有粉红色霉层;根腐烂。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田间通过水流和土壤耕作等方式传播,带菌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媒介。病菌通常从苗期侵入,开花前后随着温度升高病害骤然发生。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根系损伤、以及线虫危害等易诱发病害。可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轮作、药剂处理土壤及发病初期施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