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瓜皮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瓜皮帽guāpímào一种像半个西瓜皮形状的旧式便帽,一般用六块黑缎子或绒布连缀而成。谌容《走投无路》:“他摘下~,用一寸长的小手指甲,在后脑勺上一道一道地挠痒痒。”|张贤亮《青春期》:“如今我想起他,就不由得佩服连环画家和影视化妆师再现历史画面的本领,现在画面中凡出现过去的私塾先生,都与我这位启蒙老师十分相像,包括那顶古典的~,因而也使我总忘记不了他的模样。” 瓜皮帽guā pí mào形状像半个西瓜皮的便帽。1924年郁达夫《秋柳》:“碧桃穿着银灰缎子的长袍,罩着一件黑色的铁机缎的小背心,歪戴了一顶圆形的瓜皮帽。” 瓜皮帽guāpímào明清男子所戴小帽,形状与半个西瓜皮很相似,一般由六块连缀制成。夏季用纱、冬季用毡为之。顶部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俗称“算盘结”,黑红不一。有的底边镶有二三厘米宽的檐,有的无檐,仅用窄缎条包边。帽檐靠下的地方正中,镶有用珍珠、玛瑙、翡翠或玻璃、银片等制作的“帽正”。帽顶呈瓜棱形圆状,下承以帽檐,内有帽胎。帽胎有软硬两种。软胎用六块黑缎或纱连缀而成,可折叠;硬胎用马尾、藤竹编织。初为下层役使厮卒所戴,后成为一种普及的首服。明谈迁《枣林杂俎·和集》:“嘉善丁清惠,嘉靖甲子,乡试,隆庆辛未进士……父戒之曰:汝此行,纱帽人说好,我不信。吏巾说好,我亦不信。即青衿说好,亦不信。惟瓜皮帽子说好,我乃信耳。” 瓜皮帽旧时满族男子便帽。又称之为“小帽”,别于官帽或礼冠。因其由六瓣合缝制成,形似瓜皮,故名。相传为明太祖所制,取“六合一统”之意,故又称“六合一统帽”。其质料,夏用纱,余则用缎制作,颜色尚黑,红片金或石青锦缎镶饰帽缘,或以青、红线绣卧云纹,帽里大多衬以红布,帽后或垂红缦尺余。帽顶正中央用红色丝线置一 “结子”,称“帽结”。也有不用丝绒结的,代以珊瑚、水晶、料珠等。在帽子前面正中部位,镶缀一块四方形玉质为饰,称之为“帽准”,多用玉质,富者镶嵌珠宝。帽式有平顶、尖顶、软胎、硬胎之别,平顶多为硬胎,内衬棉花;尖顶多为软胎,不戴时可折之纳入怀中,收用便利,小帽多用于市民百姓,清朝满汉官吏士庶穿便装常服时亦戴之。 瓜皮帽亦称“小帽”、“帽头儿”等。满族、汉族的传统男帽。满族男子从幼童到老年人都喜欢戴。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有的底边镶有二三厘米宽的檐,有的无檐,仅用窄缎条包边。顶部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俗称“算盘结”,黑红不一。帽檐靠下的地方正中,镶有用珍珠、玛瑙、翡翠或玻璃、银片等制作的“帽正”。冬春一般以黑素缎为面,夏秋多用黑实地纱为面,颜色和纹饰常与身穿的袍褂相配。相传此帽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遂广为流行。清代仍沿袭流行,颇为满族人所喜爱。 瓜皮帽满族便帽。俗称“小帽”。沿袭明式“六合帽”。黑缎、纱、或藤、竹编织成胎,六瓣合缝,片金镶缘,或以青、红线绣卧云纹,红绒结顶(清末用蓝结),顶后或垂红缦尺余。帽内大多衬以红布,丧期用黑或蓝,帽结白色,轻丧蓝结。帽缘正中缀方形玉质帽准为饰,富者镶嵌珠宝。其制有平顶、尖顶之别。平顶多为硬胎,内衬棉花; 尖顶多为软胎,收用便利,可折叠纳入怀中,亦称 “军机六折”。咸丰初年,帽顶尖式者,时称“盔衬”,意谓可作盔帽衬里。中浅而缺者,曰“兔窝”。清朝满汉官吏士庶着便装时戴之。 瓜皮帽 瓜皮帽见“便帽”。 ☚ 小帽 风帽 ☛ 瓜皮帽gua pi maokind of skullcap resembling the rind of half a watermelon 瓜皮帽a kind of skullcap resembling the rind of half a watermelon;skullcap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