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璧𤥗”、“琉璃”、“瑠璃”、“流離”。古西域語。玉石。《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出封牛、水牛、象、大狗、沐猴、孔爵、珠璣、珊瑚、虎魄、璧流離。”顔師古注:“《魏略》云:‘大秦國出赤、白、黑、黄、青、緑、縹、紺、紅、紫十種流離’……此蓋自然之物,采澤光潤,踰於衆玉,其色不恒。今俗所用,皆銷石汁,加以衆藥,灌而爲之,尤虚脆不真,實非真物。”《説文·玉部》:“𤥗,石之有光璧𤥗也,出西胡中。”段玉裁注:“璧𤥗,即璧流離也……璧流離三字爲名,胡語也。”北齊·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城西》:“自餘酒器,有水晶鉢、瑪瑙盃、琉璃碗、赤玉巵數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無,皆從西域而來。”清·許宗彦《吞金吴烈婦墓》詩:“膽瓶可碎腸可割,身與瑠璃同皎潔。”一説,指火齊珠。參閲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金石二·琉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