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瑱tiàn

❶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繁欽《弭愁賦》:“鳴環瑱以回眄,若欲進而行遲。”
❷通“磌”。柱下石礎。班固《西都賦》:“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飾璫。”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瑱(三)

 通“镇”,压。按:瑱,《广韵》陟刃切,去声,震韵;今音“zhen”。
《周礼·秋官·小行人》:“王用镇圭,公用桓圭。”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王执镇圭。瑱,宜作‘镇’音。”《楚辞》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注:“瑱,一作‘镇’。”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瑱,压也,音镇。”玉镇,玉製的镇压座席的器具。
  • 上一篇:瑱(二)
  • 下一篇:瑰(一)

瑱(一)-通假字-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瑱(一)

 1.通“填”。按:瑱,冠冕上垂在两侧塞耳的玉。
晋 郭璞《江赋》:“金精玉英瑱其显,瑶珠怪石琗其表。”
2.通“磌”,柱礎。
《文选》汉 班固《西都赋》:“雕玉瑱以居楹,裁金璧以饰珰。”唐 李善注:“‘瑱’与‘磌’,古字通。”刘良注:“瑱,柱下石也。”
  • 上一篇:瑶
  • 下一篇:瑱(二)

瑱(二)-通假字-可可诗词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瑱(二)

 通“缜”,緻密。
《淮南子·诠言训》:“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尘垢弗能污也。”杨树达证闻:“瑱,当读为‘缜’。《礼记·礼义篇》说君子比德於玉之事云:‘缜密以粟,知也。’郑注云:‘缜,緻也。’盖昆山之玉文理緻密,略无罅隙,故尘垢弗能污,与上句‘函牛之鼎沸,蝇蚋弗敢入’文正相对。作‘瑱’者,以‘缜’、‘瑱’声类同,假借耳。”
  • 上一篇:瑱(一)
  • 下一篇:瑱(三)

瑱tiàn

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的玉。即塞耳。《鄘风·君子偕老》二章: “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毛《传》: “瑱,塞耳也。”朱熹《集传》: “瑱,塞耳也。象,象骨也。揥,所以摘发也。”揥,tì,发钗一类的首饰。

☚ 瑶   静 ☛

读音zh·en(ˋ),为e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陟刃切,去,震韵。
❶戴在耳垂上的玉。

上一条: 下一条:

读音t·ian(ˋ),为i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他甸切,去,霰韵。
❶美玉。
❷柱础。
❸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

上一条: 下一条:

瑱天tiǎn

❶以玉充耳,喻人不听烦言。例:耳朵话已塞~满了,不想听这烦人的话!
❷柱下石。例:给柱子挑~磉,(dà)~磉,立柱盖房。
❍ 柱下垫~石礅。
《说文》:“瑱,以玉充耳也。”《汉语大字典》:“瑱,柱下石。”

见〔玉瑱〕

瑱(一)tiàn(二)zhèn

【辨形】左王下一横变提,右真中间是三横。14画。形声。
【辨义】 瑱(一)tiàn古代冠冕两侧可用于塞耳的玉石饰物。
(二)zhèn 〔瑱圭〕古代帝王上朝时手拿的一种圭。
【辨析】二音都表示名物义,都指古代用品。区别在于指称对象不同:瑱(一)tiàn指冠冕的装饰品;(二)zhèn指帝王用的玉器。

充耳也。《儀禮·士喪禮》: “瑱用白纊。” 鄭玄注: “瑱,充耳。” 《禮記·檀弓上》: “角瑱。” 鄭玄注:“瑱,充耳也。吉時以玉,人君有瑱。”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瑱
瑱  tiàn

冕兩旁垂以塞耳之玉。始見於先秦。《詩·鄘風·君子偕老》:“玉之瑱也。”毛傳:“瑱,塞耳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縳一如瑱。”孔穎達疏:“禮以一絛五采横冕上,兩頭下垂,繫黄綿,綿下又懸玉爲瑱,以塞耳。”《國語·鲁語下》“王后親織玄紞”韋昭注:“紞……所以懸瑱當耳者。”

(長沙漢墓出土)

(《三才圖會》)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下) > 梁柱部 > 柱礎 > 礎 > 瑱
瑱  tiàn

通“磌”。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瑞 > 鎮圭 > 瑱
瑱  zhèn

“瑱圭”之省稱。


古代名物 > 香奩類 > 首飾部 > 耳飾 > 瑱
瑱  tiàn

亦作“琠”。亦稱“充耳”、“不瘖”。《釋名·釋首飾》:“瑱,鎮也,懸當耳傍,不欲使人妄聽,自鎮重也。”清·王先謙《釋名疏證補》:“或曰充耳。充,塞也,塞耳故所以止聽也,故裏語曰不瘖。”《詩·鄘風·君子偕老》:“玉之也。象之揥也。”毛傳:“,塞耳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𥗼錦二兩,縛一女。”孔穎達疏:“禮以一條五采横冕上,兩頭下垂,繫黄緜,緜下又縣玉爲,以塞耳。”《集韻·去霰》:“,說文:以玉充耳也。亦作琠。”

上:漢代玉頊(長沙出土)

下:漢代琉璃和骨(洛陽出土)

瑱tiàn

〖名词〗
一种玉制的耳部饰物(1)。《赵威后问齐使》:彻其环瑱。——[她]摘掉耳环等装饰品。

瑱zhèn

(也读tiàn)❶ 垂在冠冕两侧用来塞耳的玉饰,也叫“充耳”。《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充耳而设~。”
❷ 玉耳饰。《战国策·齐策四》:“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北宫:复姓。婴儿子:女子之名。)
❸ 填充。郭璞《江赋》:“金精玉英~其里。”
❹ 玉名。江淹《杂体诗·颜特进》:“荣重馈兼金,巡华过盈~。”(兼金:美金。盈瑱:盈尺之玉。)
❺ 通“镇”。压物的器具。《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盍将把兮琼芳。”

瑱tian

AC99
〈文〉❶古代冠冕上的玉制饰物,用于塞耳。
❷填充:金精玉英~其里(郭璞《江赋》)。
❸玉名。

帽饰

帽饰

冠饰
头上的冠戴服饰:首服
古代帽上的玉饰:冠玉
帽上作装饰的玉:瑬 斿 旒
天子礼帽或礼服前后的玉串:冕旒
冠冕上垂在两侧塞耳的玉:
皮弁皮块连接处缀的五彩玉:
古代高官贵人的冠饰:簪缨
古皇冠前下垂的装饰:
皇帝侍臣的冠饰:金貂
明代官帽上的装饰品:铎针
清代官员的冠顶饰物:顶(顶子)
清代官帽上表示品级的羽毛:翎子 顶戴花翎
清代用以区别官员等级的帽饰:顶戴 顶带
清代举人和生员的冠饰:雀顶
垂在紞两侧悬纩的彩绦:

☚ 刀饰   面饰 ☛

面饰

面饰

古代妇女的面饰:华约 花黄 檀的
妇女贴于面颊的蝉形金花:钿蝉
妇女所用的银色蝉形的贴面饰物:银蝉
耳饰:珥 珰(明~;银~) 瑱 璩 耳环 耳坠 耳箸 耳珠
脖的饰物:项饰
金项链:黄亚姑 金链子 金落索
古代妇女的项饰:
美丽的面饰:凤靥

☚ 帽饰   头饰 ☛

填塞

填塞

填(~充;~补;~土;~沟;~海;~平) 充(充填;充塞;~电) 瑱 阗 塞(~洞;塞堵) 湮(堑山~谷) 揎 擩(~进)
塞进:掖(~紧;~进)
藏,往里塞:
填塞空缺:垫(~底) 褽
用熔化的金属填塞空隙:
填满:塞满
 填塞得凸起来:鼓鼓囊囊
铲平或填平:平毁 陵夷
填实墓穴:满坎(~无空)

☚ 堵塞   开通 ☛

瑱tiàn

冕上分垂于两耳侧用紞系于笄上的玉饰。天子以玉,诸侯以石,士以象牙为之。其形圆而略长,可以塞入耳中。《诗经·鄘风·君子偕老》:“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汉毛亨传:“瑱塞耳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以币锦二两,缚一如瑱。”晋杜预注:“瑱,充耳。缚,卷也。急卷使如充耳,易怀藏。”《国语·楚语上》:“巴浦之犀、牦、兕、象,其可尽乎?其又以规为瑱也。”《礼记·檀弓上》:“练,练衣黄里、縓缘,葛要绖。绳屦无絇。角瑱。”汉郑玄注:“瑱,充耳也。古时以玉,人君有瑱。”《说文解字·玉部》:“瑱,似玉充耳也。”汉刘熙《释名·释首饰》:“瑱,镇也。悬当耳傍,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或曰充耳,充塞其耳,亦所以止听也。”清金鹗《求古录礼说·笄瑱考》:“瑱之制:县之以紞,上系于笄,紞与瑱通谓之充耳。《诗经·淇奥》篇言‘充耳琇莹’,《彼都人士》篇言‘充耳琇实’,此指瑱而言也。”

汉代玉瑱(长沙出土)

古代殓具。填塞死者双耳之塞。瑱本是古人冠冕上垂在两侧以塞耳的玉。《说文》:“瑱,以玉充耳也。”《诗·鄘风·君子偕老》:“玉之瑱也。”毛传:“塞耳也。”《卫风·淇奥》: “充耳琇莹。”毛传: “充耳谓之瑱,天子玉瑱,诸侯以石。”人死之后也用瑱。《仪礼·士丧礼》:“瑱用白纩。”郑玄注:“瑱,充耳;纩,新绵。”即用新丝绵将死者的双耳塞住。绵不易保存,在考古发掘中常见有玉、骨或玻琉质的瑱,柱形,一端略粗,一端略细,当用于塞耳。汉代诸侯王墓中,常有玉质的眼盖、鼻塞、耳瑱、口琀、肛门塞、阴罩等,统称为 “九窍塞”。古代为死者设 “九窍塞”,欲使尸体不朽。葛洪《抱朴子》: “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不朽。”

☚ 楔齿   幎目 ☛

瑱tián

同“填” [tián] same as “填” [tián]
另见 see also tiàn; zhèn。


瑱tiàn

[书] Ⅰ  ❶(古人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坠) earplugs of jade
❷(耳饰) ear ornaments
❸(柱础) the stone base of a column; plinth
❹(玉名) a kind of jade Ⅱ  (充填) fill up; stuff
另见 see also tián; zhèn。


瑱zhèn

 [书] (压坐席的玉器) jade articles used to make the sitting mat steady
另见 see also tián; tiàn。

瑱tiàn

14画 王部 古代冠冕上两边垂挂的玉饰,用来塞耳。
 另见zhèn(515页)。


瑱zhèn

14画 王部 
(1) 戴在耳垂上的玉。
(2) 瑱圭(guī),也作镇圭。古代帝王接受诸侯朝拜时所持的玉圭。
 另见tiàn(399页)。

瑱()


泰山都尉孔宙碑陰,東漢
門生魏郡館陶鄉瑱字仲雅。

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陰,東漢
趙國邯鄲宋瑱元世二百。

元恩墓誌,北魏
峻岳堙峯,瑱山巨壑。
按: 真旁增繁作“寘”。

元敷墓誌,北魏
愔愔哲士,令儀令幹,獨抱蘭瑱。
按: 真旁增繁作“窴”。

竇泰妻婁黑女墓誌,北齊
洎哀緣晝哭,義深解瑱,孀情岳峭,釐節冰嚴。

范信墓誌,唐
處士素懷蘭芷,雅符珪瑱。
《説文》:“瑱, 以玉充耳也。从玉真聲。《詩》曰: ‘玉之瑱兮。’ , 瑱或从耳。”
“瑱”之真旁或增繁作“寘”, 亦增繁作“窴”。 《説文》或體之“𦗁”則實物文字未見,或有待新材料之發現。
戰國出土文字或假“填”爲“瑱”。曾侯乙墓簡10: “(組)珥填(瑱)。 ”

☚ 珥   琫 ☛
000000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0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