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瑞典学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又称 “北欧学派” 或 “斯德哥尔摩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60—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瑞典著名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林达尔、缪尔达尔、奥林、林德贝克,挪威著名经济学家弗瑞希、奥克鲁斯特等。瑞典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在沿袭传统的一般均衡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础上,首创了分析经济现象的一些新概念,并运用了宏观总量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了一个动态经济理论体系。此外,其关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和关于 “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视。
瑞典学派所提出的主要理论有:
(1) 累积过程理论,把利息率分为货币利息率 (即市场利息率) 和自然利息率(即正常利息率),认为这两种利息率的变动会影响经济运行。如货币利息率低于自然利息率将引起信用膨胀,投资超过储蓄以及物价上涨等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直至经济扩张到工资和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进而使两种利息率相等,投资等于储蓄,物价水平稳定,经济恢复到平稳状态为止。反之,则会出现与此相反的累积性紧缩过程,直到工资和原料价格下降,生产成本降低,两种利息率相等,经济体系处于均衡状态为止。据此,他们提出了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政策建议。
(2) 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该理论用部门结构和世界性通货膨胀传递机制来解释通货膨胀和失业。认为一国通货膨胀是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影响其开放经济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上升,促使其他非开放经济部门货币工资增长率向它 “看齐”。同时,由于工资水平较高,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困难,加之技术变革速度较快,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导致失业。对此,该理论主张实行 “收入指数化” (即使各种收入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上升),让失业者得到救济和文化教育训练,实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3) 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这一理论通过对各国资源条件、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成本价格的国际绝对差等因素的分析,阐明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于各国拥有的生产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一国应出口运用本国丰饶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而进口生产中需运用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这种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将造成各国生产要素均等化的倾向,使各国都得到更大的经济利益。但实际上,国际贸易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对贸易各方有利的,只有在贸易双方的工业化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才是互利的,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贸易时,必须实行贸易管制和贸易保护政策。
(4) “自由社会民主主义” 理论。该理论主张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仍然是私有制,只不过是在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同时,由政府实行干预经济生活的各种经济政策,即日常的生产和消费的决策权仍归私人或私营企业,而经济稳定、环境保护、公共消费、收入再分配等决策权则归政府掌握,由政府实施一系列旨在增进全社会成员的福利的经济政策,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其所提倡的经济制度实质上是 “国有化”、“福利国家”、“市场经济” 相结合的制度。
瑞典学派在分析经济现象时,虽然运用和创造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政策,实践证明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问题。但他们的某些方法和概念对我们有启发和借鉴之处,他们的某些理论,如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和对策,对说明开放性国家的经济如何受世界通货膨胀的影响有一定参考价值。

☚ 德国历史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

瑞典学派Sweden School

又称北欧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个创始人是达维·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纳特·维克塞尔,其中对瑞典学派影响最大的是维克塞尔,到20世纪30年,林达尔、缪尔达尔、俄林、伦德堡等人对这一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60年代以后,以林德贝克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学家,则对其理论有重要发展。瑞典学派以“累积过程原理”为出发点,采用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不均衡分析方法,以价格为中心,强调经济变动的预期因素,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货币中立政策;系统阐发“禀赋资源”学说,提出国际交换关系中的比较利益来自各国资源条件差别的国际贸易一般均衡理论,并注重经济制度的分析,其理论和政策主张对瑞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

又称“斯德哥尔摩学派” (Stockholms School),主要用于统称20世纪初期致力于发展宏观动态分析的瑞典经济学家。若将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等算在内,曾被称为斯堪的纳维亚学派,若再将丹麦经济学家比尔克等算在内,即为北欧学家。这些名称是由俄林于1937年第一次正式宣布的。其创始人是威克塞尔 (1851~1926),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塞尔、缪尔达尔、伦德堡、俄林、林德伯克等,他们的贡献都发表于30年代,主要观点有: (1) 在货币理论方面,第一次明确提出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之分,并通过这一区分而发展出著名的 “累积过程” 理论,为动态分析开辟了道路; (2) 通过储蓄与投资作用的初步分析,给传统的纯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分立的情形提供了一个使二者融合的通道; (3)提出 “事前” 与 “事后” 的概念,给动态分析提供了一项有力的工具;(4)从一般均衡分析出发,建立起一种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涉及到暂时均衡和时际均衡这样的一些概念。进入40年代之后,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除林达尔等个别人外,多数已离开纯学术界或经济学界。如缪尔达尔40年代初在美国研究黑人问题,后任瑞典社会民主党政府的贸易部长; 俄林在40年代初成为自由党领袖。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

亦称“北欧学派”,或称“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济理论。它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对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但主要影响是在北欧,对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则基本上是学术性的,而不是政策性的。瑞典学派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新古典学派的理论框架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它与新古典学派比较起来具有如下特点:
❶首创了“一分法”的经济分析方法,把货币的变动与经济的变动二者结合起来创立了货币经济论。
❷倡导动态经济学,企图用以修补静态经济理论的缺陷,并与他们的货币经济理论密切联系在一起,称为货币均衡论。
❸为了完成动态经济的分析,在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工具方面,编造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术语和经济范畴。倡导把一些经济变量如资本价值、所得、投资、储蓄、成本等区分为事前、事后两种数值。主张用所谓期间分析或称过程分析、序列分析来阐释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变化过程。
❹把预期纳入经济分析之中,强调预期在经济运行中的“决定性”作用。
❺着重纯理论的研究,并从经济理论引申出政策建议,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❻注重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瑞典学派经济学家们从国情出发,注重对国际经济理论和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当成果。

瑞典学派

又称“斯德哥尔摩学派”、“斯堪的纳维亚学派”、“北欧学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在瑞典、挪威、丹麦等北欧国家发展起来的经济学派。其奠基者是瑞典经济学家魏克赛尔(Wicksell,Johan Gustav Knut,1851—1926)。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塞尔(Cassel,Karl Gustav,1866—1945)、林达尔(Lindahl,Erik Robert,1891—1960)、林德贝克(Lindbeck,Assar,1930—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缪尔达尔(Myrdal,Gunnar,1898—1987)、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俄林(Ohlin,Bertil Gotthard,1899—1979)等。该学派一方面运用新古典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另一方面在凯恩斯(Keynes,John Maynard,1883—1946)1936年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之前就扩展到宏观总量分析和动态过程分析,并提出实行“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混合经济”和国家调节经济的主张,还提出和研究了“小国开放经济模型”。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有:(1) 在货币理论方面,第一次明确提出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之分,并通过这一区分而发展出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为动态分析开辟了道路;(2) 通过对储蓄与投资作用的初步分析,给传统的纯经济理论与货币理论分立的情形提供了一个使二者融合的通道;(3) 提出“事前”与“事后”的概念,给动态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4) 从一般均衡分析出发,建立起一种宏观动态均衡分析方法,涉及到暂时均衡和时际均衡等问题。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

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形成。主要奠基人是威克塞尔、卡塞乐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缪尔达尔、俄林和伦德堡等。由于他们都是瑞典人,故得名。他们沿袭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总量,采用动态过程的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现象时,首创和运用了一些新概念,如自然利率等,并把一些经济变量区分为“事前估计”和“事后计算”等类型。强调主观心理的预期,并引入“不确定”和“风险”等因素。他们主张采用人力政策和收入指数化政策来解决失业和通货膨胀问题,提出所谓收入与财富的均等化及“福利国家”的措施,强调国家调节经济。这对30年代以来瑞典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不少作用,并得到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

☚ 制度学派   北欧学派 ☛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

瑞典学派也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形成于本世纪的20~30年代,该学派经济学家在分析方法、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上有着同一的学术渊源和共同的基本特色,他们又大都是瑞典籍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经济学界人们称其为瑞典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派别,瑞典学派的早期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纳特·威克赛尔 (Wicksell,Johan Gustaf Kunt) 和古斯塔夫·卡塞尔 (Cassel,Karl Gustav)。著名经济学家纳特·威克赛尔一般被认为是瑞典学派最重要的先驱者和奠基人。20世纪30年代以后,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冈纳·缪尔达尔 (Myrdal,Gunnar)、伊里克·林达尔 (Lindahl,Erik)、伯特尔·奥林(Ohlin,Bertil) 和伊里克·伦德堡 (Lundberg,Erik Filip)。其中缪尔达尔和奥林分别为1974年与1977年的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60年代之后,阿萨·林德伯克 (Lindbeck,Assar)成为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
(1)瑞典学派经济学家经常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总量分析和动态分析的方法。威克赛尔的货币理论就是采用了一般均衡的方法,他不仅考察产品市场的均衡,而且也考察了资产市场的均衡,他的货币均衡理论探讨了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后来,大多数其他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也都继承了威克赛尔的传统。除此之外,卡赛尔的相互依存理论和奥林的国际贸易理论所采用的也是一般均衡分析方法。他们的分析不是局限于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而是着眼于若干市场的共同均衡。其次,瑞典学派采用总量分析方法,总量分析从总体上进行研究,它的对象是总的国民产量、总就业、总消费、总投资和总储蓄等总的经济变量。威克赛尔在他的货币均衡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中就是以总投资和总储蓄的均衡和失衡以及它们与一般利息率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与波动的关系作为考察对象的。在威克赛尔的影响下,后来瑞典学派经济学家在进行微观的个量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宏观的总量分析。例如,缪尔达尔、林达尔、奥林和伦德堡等人在进行微观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分析国民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和总储蓄等经济总量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企图在考察总量的基础上找到经济周期的规律和企业生产、收入分配、政府税收与对外贸易等活动中带来规律性的内容。最后,瑞典学派提出了动态分析方法。动态问题首先是由威克赛尔提出来的,他试图建立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但是由于他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去处理动态经济问题,结果未能如愿。不过,尽管威克赛尔没有找到适用于动态经济分析的有效方法,然而他毕竟明确提出了动态经济问题,这便激发了他的后继者沿着他所指出的方向继续进行探索。
(2)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西方经济学一直是将货币理论和其他经济理论分割开来,沿着两条不同的线索分别进行探索,并形成了货币论与与价值论相互脱节、自成体系的传统,这即是人们常说的所谓“两分法”。威克赛尔首先发现了这一理论缺陷,他指出,货币并不像以往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掩挡实物经济的一层面纱,而是深入到经济内部,并且对经济活动起着积极作用的经济成分。与此同时,威克赛尔接受了庞巴维克 (B⍥hm-Bawerk,Eugen von) 的资本利息理论,并且对它作了一些修改,从而形成了另外一套资本理论。威克赛尔所提出的资本理论的核心是资本积累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他对利息概念重新作了说明。威克赛尔着重考察了资本供求以及货币在资本供求中所起的媒介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利息率区分为货币利息率 (即市场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即均衡利息率) 两种,并且首次提出了货币中性或中性货币的概念。货币利息率是指金融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利息率,而自然利息率是指资本的供给和需求两者相一致时出现的利息率。当货币利息率等于自然利息率,资本供求处于均衡状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时,经济处于货币均衡状态。这时,货币的存在就像它不存在一样,它对于物价以及整个实物经济不发生影响,因此可以把这时的货币看成是中性的或将其称作为中性货币。货币利息率有可能不等于自然利息率,当两者不一致时,经济便发生扩张或收缩。只要货币利息率低于 (高于) 自然利息率,经济活动就会持续不断地以新的水平为起点向着更高(更低)的水平进一步扩张 (收缩)。这种持续积累的扩张或收缩过程,就叫做“威克赛尔累积过程”。继威克赛尔之后,缪尔达尔也将累积观念作为他的经济分析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他将“累积” 观念作为均衡观念的对立面引进经济分析。
(3) 卡塞尔的相互依存理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是以不同国家各自的平均物价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为基础的。在正常的国际贸易环境中,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汇率是按照两国货币的购买力的比率来确定的,从而两国间的汇率等于两国的物价水平的比率。这一论述后人称其为“购买力平价说”。奥林继承与发展了卡塞尔的这一学说,完成了瑞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他认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以及商品的价格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决定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及生产要素的价格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决定的,而且商品的价格和生产要素的价格之间也存在着同样的依存和决定关系。他认为,对于不同国家来说,各种生产要素的拥有量有丰缺多寡之别,因而使不同国家间的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相对价格,不同国家间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引起国际间的贸易,一个国家所出口的商品应该是这样的商品,即在它的生产过程中较多地使用本国供给充足从而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而应进口这样的商品,即在它的生产过程中较多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从而价格昂贵的生产要素。另外,奥林的国际贸易理论还增加了对于时间和空间因素的讨论,他着重考察了空间因素在国际贸易中所具有的重要性。他将国际贸易和地区贸易理论与关于资源区位和运输费用的探讨结合在一起。
(4) 瑞典学派重视对有关经济制度的研究,为此,该派经济学家十分注意经济学所具有的政治的和福利的含义。威克赛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林德伯克对于“合理”的经济制度,都提出过自己的见解。威克赛尔是所谓“混合经济” 的拥护者,主张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政府的作用应该扩大和加强,一种合理的经济制度离不开民主的政治制度。林达尔认为,国家虽然在某些方面应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但它不应该是一个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组织。缪尔达尔提醒人们重视有关经济制度的研究,他说,按照他的预料,人们“将要看到经济科学朝着制度的方向迅速发展,而且许多现在被高呼为最高级的理论,将在事后被看为曾是暂时离开正路成为肤浅和枝节问题”。林德伯克给经济制度下了一个定义: “一种经济制度就是用来就某一地区内的生产、投入和消费作出决定并完成这些决定的一整套的机制和组织机构”,他觉得关于经济制度的比较研究这个具有重大经济社会意义的理论领域一度被人忽视了,经济学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 芝加哥学派   行为学派 ☛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Sweden school

参见“斯德哥尔摩学派”。

☚ 斯德哥尔摩学派   凯恩斯革命 ☛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

亦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奠基者(被称为第一代瑞典经济学家)有:魏克赛尔(J.Wicksell,1851~1926)、卡塞尔(G.Cassel,1866~1943)和达维逊(D.Davidson,1854~1942);主要代表者有缪尔达尔(G.Myrdal,1898~)、林达尔(E. R. Lindahl,1891~1960)、伦德堡(E.Lundberg,1907~ )和奥林(B.G.Ohlin,1899~1979),现代瑞典学派最著名的代表者是林德贝克(A.Lindbeck,1930~ )等人。
就理论渊源和一般理论基础来说,瑞典学派沿袭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一般均衡论,以及边际生产力论和归属论。但在分析方法、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方面,瑞典学派均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在经济分析的对象与方法上,瑞典学派所采用的一般均衡分析不限于微观的亦即个量的分析,而是扩展到宏观即总量分析,这是它不同于瓦尔拉斯的以个量分析为特征的一般均衡论的地方;另一方面,瑞典学派的宏观分析是动态的“过程”分析,即把一定“时点”的均衡分析发展为对一定“时期”的均衡移动过程的分析,这是它不同于以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为特征的凯恩斯经济学的地方。
在理论研究上,瑞典学派强调利息率变动以及货币均衡的作用。魏克赛尔的主要建树即在于此:他区分了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息率,并以这两者之间的均衡来说明经济活动膨胀与收缩的原因。达维逊和卡塞尔分别从货币流量的作用和实物资本的作用方面对魏克赛尔的分析作了补充。在对经济活动的动态过程分析中,重视预期的作用是瑞典学派理论的又一特色。缪尔达尔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区分了对收益、储蓄、投资和费用等的“事前估计”和“事后计算”,并以这两种计算来说明货币均衡条件。
由挪威经济学家沃德·奥克鲁斯特提出,后来为瑞典经济学家们所赞同的“小国开放经济模型”,是瑞典学派关于对付“滞胀”等迫切问题的现行政策建议的理论依据。根据这一模型[π=πω+as(λEs)],在一个像挪威、瑞典这样的开放性即与国际市场紧密相关的经济部门比重很大的较小型国家里,通货膨胀率(π)受到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世界通货膨胀率(πω),另一个是本国开放经济部门(E)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λE)和非开放经济部门(S)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λS)之差(再以S部门所占比重加权)。这种解释的基本点是将通货膨胀归结于世界通货膨胀和本国经济的部门结构这些外生变量。据此,瑞典学派强调把反危机政策的重点转移到扩大就业方面,加强职业培训,增加职业流动性以及举办公共工程等。此外,他们还主张实行收入指数化政策,根据生活费用指数调整收入以使居民适应通货膨胀。就长期基本政策目标来说,瑞典学派鼓吹实行主要部门国有化、收入再分配等福利国家政策和企业一级分权的市场自由经济制度。他们宣称自己的最终目标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和平过渡到“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社会。

☚ 价值争论   微观经济学 ☛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

亦称“斯德哥尔摩学派”或“斯堪的纳维亚学派”。是以北欧特别是以瑞典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其创立时期可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而真正的形成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50年代后有新的发展。其奠基人是约翰·古斯塔夫·威克塞尔和古斯塔夫·卡塞尔。主要代表人物还有甘纳尔·缪尔达尔、埃里克·林达尔、埃里克·伦德堡、贝蒂尔·俄林等。代表著作有威克塞尔的 《价值、资本和地租》(1893年)、《理论财政学研究》 (1896年)、《利息与价格》 (1898年)、《国民经济学讲义》 (1901年、1906年),缪尔达尔的 《价格形成问题和经济变动》(1927年)、《货币均衡论》 (1931年),林达尔的《货币政策的方法》 (1930年)、《货币和资本的理论研究》 (1937年),俄林的 《区际和国际贸易》 (1933年) 等,后者是资产阶级国际贸易理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该学派的主要理论包括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和“自由社会主义”理论。威克塞尔把利息率区分为自然利息率和市场利息率。如果两利率相等,则投资等于储蓄,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当自然利息率小于或大于市场利息率时就会出现向下萎缩的经济累积过程或向上扩张的经济累积过程。政府可以采取借助于调节利息率的宏观货币政策来克服经济周期波动。瑞典学派认为: 一国的通货膨胀率等于世界通货膨胀率加上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之差。对于这种结构性的通货膨胀不宜采取抑制总需求和控制货币发行量的方法,只能按生活费指数调整工资收入和其他收入,使物价上涨的比率与收入上涨比率同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林德伯克提出,瑞典这样的小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应该过渡到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经济上实行“国有化”和“福利国家”及“市场经济”三结合的“自由社会主义”中去。瑞典学派首创了与市场利息率相对应的自然利息率,采用储蓄一投资分析法来考察经济变动,在理论分析中强调主观心理预期,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和对策,并提出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策主张。这些对于30年代以来的瑞典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 剑桥学派   伦敦学派 ☛
000098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