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得焦桐典源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亡命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 (cuan) 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以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艺文类聚》 卷四十四亦引,末有“有殊声焉”一句。《后汉书·蔡邕列传》 亦载。 释义用法 汉代蔡邕善察音,在吴地听到火烧桐木爆裂的声音,知是良材,取来做琴,果然音色很美,因为琴尾尚留有火烧的焦痕,所以被称作焦尾琴。后以“焦桐”等称良琴或素质很好的人才; 以“爨下焦”等比喻良材不得其用或遭受折磨; 以“桐遇知音”等指善于鉴拔人材。 用典形式 【桐尾】 唐·白居易:“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宋·陆游:“竹头那足用,桐尾不禁焦。” 【焦尾】 唐·顾况:“此琴等焦尾,此鹤方胎生。”元·耶律楚材:“无穷真味思焦尾,有限浮生叹白驹。” 【焦桐】 唐·张祜:“焦桐弹罢丝自绝,漠漠暗魂愁夜月。”元·王学文:“谁共说,都付与焦桐,写入梅花叠。”清·宋荦:“朱弦失遗调,叹息抚焦桐。” 【焦琴】 宋·刘过:“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托意焦琴纨扇。” 【薪余】 宋·黄庭坚:“牛铎调黄钟,薪余合琴瑟。” 【尾半焦】 宋·陆游:“栈边老骥心空在,爨下残桐尾半焦。” 【怜焦尾】 清·顾绍敏:“中郎应自怜焦尾, 巧匠何堪笑斲轮。” 【焦梧桐】 唐·贾岛:“愿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 【蔡邕琴】 清·陆圻:“醉后难忘公瑾曲,愁来独抱蔡邕琴。” 【爨下声】 宋·陆游:“帖看贞观行间印,琴记中郎爨下声。” 【爨下余】 唐·韩愈:“为神讵比沟中断,遇赏还同爨下余。” 【爨下焦】 宋·陆游:“青黄未胜沟中断,宫徵何殊爨下焦。” 【爨余材】 清·叶方霭:“今遇吾君重拂试,孤桐果否爨余材。” 【爨余音】 清·黄来:“璞玉弃为台上坫,枯桐孰辨爨余音。” 【带火焦桐】 唐·刘禹锡:“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悲。” 【桐遇知音】 唐·白居易:“马因回顾虽增价,桐遇知音已半焦。” 【桐薪鸣灶】 宋·黄庭坚:“桐薪鸣灶间,剑气吐吴分。” 【暗辨桐声】 唐·张籍:“闲怜鹤貌偏能画,暗辨桐声自作琴。” 【琴得焦桐】 宋·陈师道:“骥收盐坂车前足,琴得焦桐爨下声。” 【翠桐入爨】 唐·贾岛:“翠桐犹入爨,清镜未辞尘。” 【炊爨得琴材】 宋·陆游:“旧为爱茶分水器,近缘炊爨得琴材。” 【樵爨得孤桐】 唐·刘禹锡:“古来赏音者,樵爨得得孤桐。” 琴得焦桐 [出处]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释义]蔡邕看见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一听桐木烧烤爆裂的声音,就说:“这是好材料啊。”他向做饭人要了这块桐木,把它加工成琴,果然音色纯美,可琴尾有烧焦的痕迹,蔡邕就称此琴为“焦尾琴”。[用法]用“暗辨桐声”等形容明鉴人才;用“焦桐”等指好琴,也可指历尽磨难的良才;用“爨下焦”等比喻良才受冷落,被扼杀。[常用形式]暗辨桐声 桐遇知音 炊爨得琴材 樵爨得孤桐 琴得焦桐 琴桐 爨桐 爨琴 蔡邕琴 邕琴 焦琴 焦尾 焦桐 焦梧桐 爨余材 爨余音 爨下余 爨下焦 爨下声 带火焦桐[例]“谁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唐·李颀《题僧房双桐》)|你能拥有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多亏了他暗辨桐声,能够发现你的过人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