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理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礼器;理气◉ 礼器lǐqì 名 古代在婚丧、祭祀等活动中所使用的器物。〈例〉~碑/ 青铜~/ 古代的~有鼎、彝、簋(ɡuǐ) 、觚(ɡū) 、镈(bó)等。 理气治法。运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气滞宜疏、气逆宜降,其中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详各条。 理气使用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等作用的一类药物,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等证的方法。 理气 231 理气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理指法则、规律,气指极细微的物质。理、气概念,先秦即已出现,而把它们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则始于宋代。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本体,理是气运动变化的法则。程颢、程颐认为理和气相依不离而以理为本。而在南宋朱熹那里则成为一对重要哲学范畴,强调理气相互依存,“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朱子语类》)卷一)。但又认为理主气从,“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同上)。明王廷相认为“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横渠理气辨》)。明清之际王夫之指出:“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大全说》卷十)。清戴震认为,气化是根本,理就是气化流行的条理。 ☚ 体用 名理 ☛ 理气 理气中医治法。是运用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来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其中,气虚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属于补气法范畴。而通常所说的理气,是针对气滞和气逆而言的。具体方法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疏郁理气,又名宽中、宽胸、解郁、开郁。是治疗因情志抑郁所引起气滞的方法。临床症见胸膈痞满,两胁及小腹胀痛等症状,常用香附、佛手、乌药、广木香等药物治疗。和胃理气,是治疗气与痰湿阻滞中脘的方法。症见脘腹胀闷,吞酸或吐酸水、嗳气,多用陈皮、枳实、姜半夏、竹茹等药物治之。降逆下气,是治疗肺胃之气上逆的方法。肺气上逆可见咳嗽喘息,痰多气急,常用方剂定喘汤。胃虚寒而气上逆,临床表现为胸中不舒,呃逆不止,代表方剂丁香柿蒂汤。 ☚ 润燥 行气 ☛ 理气是补气法与调理气机方法的统称。一般多指调理气机的治法,适用于气机失调的病证。气滞宜行,气逆宜降,故又分行气、降气等具体治法。详见各条。 理气理为条理、准则或规律,气指极为细微的物质。先秦思想家对此已有论述。宋以后,理气关系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之一,并具有本体的意义。张载《正蒙·太和》:“天地之气,虽聚散攻舍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朱熹有“理在气先”和“未有无气之理”两种说法。王守仁认为“心”为根本:“心一而已”,“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王廷相强调“理根于气”、“理存于气”。王夫之更说:“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认为理不能离开气而能够独立存在。 理气 理气中国哲学关于宇宙本原及规律与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微粒及其运动之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理”指事物的条理、准则。“气”指极细微的物质及运动过程。张载认为气的运动变化是有秩序、有规律的;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 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正蒙·太和》)朱熹认为理气相依而不相离,但又主张“理主气从”: “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似”;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 《朱子语类》卷一) 陆九渊、王守仁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批评客观唯心主义者朱熹的 “理本论”和“析心与理为二” 的矛盾,提出 “心即理” 的命题,认为心之条理为理,心之流行为气,“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廷相、王夫之从唯物主义出发,批评朱熹“理先气后”“理本气末” 的思想,认为“气为理之本,理乃气之载” (王廷相《太极辩》); “理生于气者也……理根于气,不能独存也” (王廷相《横渠理气辩》); “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 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故其始之有理,即于气上见理”; “气外更无虚托孤立之理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王夫之还提出 “以心循理”,以反对陆、王“以心立理” 的思想。近代以来,严复、康有为继续批评了宋明理学的理气观; 金岳霖、冯友兰则在中西哲学融会的基础上重新探讨了理气关系。 ☚ 体用 格物致知 ☛ 理气lǐqì运用具有行气解郁、降气调中、补中益气作用的药物, 治疗气滞、气逆、气虚的方法。气虚用补益中气药, 见补气条。气滞宜疏, 气逆宜降, 故又分疏郁理气、和胃理气、降逆下气等。详各条。 理气li qi【医学】regulate qi energy 理气lǐ qìregulating qi;regulation of q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