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理性预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人们利用目前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对未来做出合乎理性和未来客观事实的预期。它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当代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析工具。按照这一假设,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具有理性的各个经济主体,在对未来进行预测时,总是尽可能地利用各种信息 (包括过去的经验、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等) 而形成未来客观事实的无偏估计。因此,人们在预期中不会犯系统错误,对未来所做的预期等于未来客观事实的数学期望值。理性预期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思 (1961) 提出,并在70年代由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经济学家引入了一般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模型,成为当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之一 (货币主义和市场出清是另外两大前提)。尽管其他学派的经济学家仍对以理性预期为基础构建的经济理论持不同意见,但理性预期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已获得了绝大多数人的接受、并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之中。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亦称“理性预期假说”,或称“合理预期”、“理性假说”。在有效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对经济变量作出的在长期中平均来说最为准确的,而又与所使用的经济理论、模型相一致的预期。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理性预期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J.F.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适应性预期中的非最优特性而提出,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人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

人们在搜集尽可能多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或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变量的未来变化作出估计。参见“预期”。

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导致个体行为的预测不会包含系统性误差的一种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们对于产生未来事件的原因有足够的信息。即人们拥有一个未来事件决定因素的相当好的模型,只有真正的信息才能影响他们的行为和预期。这种模型并不意味着预期永远是准确的; 事实上,由于预测模型的不完善,总是会产生随机的、非系统性的误差,但是一个具有理性预期的人形成的预期 “平均”来看是准确的,也就是说,一个人不会长期地犯系统性的错误。其他预测未来的模型的缺点是可能导致人们犯系统性的错误,如适应性预期 (Adaptive Expectation)。根据理性预期模型可以得到两个有争议性的结论。其一是刺激需求的政府政策的无效性: 如果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给量5%,每个人都相信价格会上升。这会使人们要求增加5%的货币工资,厂商会提高5%的产品价格,对产出和就业没有任何积极影响的5%的通货膨胀率就会出现。其二是市场有效性问题。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反映了公司的预期盈利情况。如果预期是理性的,股票价格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都要以考虑了所有有关公司状况的信息的预期为基础。这样会有两个结果: (1) 如果传播的表明公司状况的 “消息” 的内容变化了,股票价格就会立即改变。(2) 如果传播的 “消息”仅仅反映了随机的、非系统的情况,公司股票价格的移动轨迹一定是一个 “随机行走” 的路径。可见,在某些投机市场上 (证券、商品等) 要取得一贯的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 过度敏感性   线性消费系统 ☛
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s

亦译为合理预期,是人们事先充分掌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而作出的预期。这种预期之所以被称为理性的或合理的。因为,它是人们参照过去历史提供的所有知识,对这种知识加以最有效的利用,并经过周密思考之后才作出的一种预期。
理性预期理论指出,参加市场活动的人在进入市场以前,已经了解以往市场变化的情况,从而在思想上是有准备的。进入市场之后,人们就把过去的信息和现在的信息结合起来,根据它们做出判断。这样,人们就不会因市场上的价格变化而受到欺骗,他们的决策是有根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因而就不会轻易加以改变。
由于人们对未来发生的变化作了周密的思考,又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们就会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诸如“留一手”、“打埋伏”,把“保险系数”搞大一点等,以免自己吃亏。
在美国,坚持理性预期理论观点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假说最初出现于1961年。当时经济学家约翰·穆思 (John Muth)在美国《经济计量学》杂志(1961年7月号)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理性预期与价格变动理论》的论文,首次提出理性预期的概念。在60年代,这一概念曾被应用于货币市场分析。70年代初,罗伯特·卢卡斯 (Robert Lucas) 、托马斯·萨金特 (Thomas Sargent) 、尼尔·华莱士 (Nell Wallace) 等人对理性预期假说做了重大发展,从而形成了理性预期理论,并且逐步形成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理论和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是对西方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的挑战。这个学派根据其理性预期的理论对凯恩斯主义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批评。他们认为,政府在经济领域里是无能为力的,它在财政金融政策上耍的花样,只有在完全出乎公众意料之外的情况下,才可能影响经济。但是,人们认识到真理,就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就取消了政策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因此,理性预期学派持有这样一种怀疑的态度: 经济学家究竟懂得多少,政府究竟有多大的作为?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的说法,在经济生活中,由于人们的理性预期,常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且,由于政府决策慢,公众决策快 (灵活、及时),政府的信息来源也不如公众完备、准确; 因此,政府在同公众打交道时,总是被动的,并常常被迫放弃原来的打算。政府决策人只能在很短时期内运用出人意料的手段欺骗公众,暂时地达到某种政策目标。但是公众是不会长久地受骗的。他们对于政策措施,第一次也许无法预料,但是,第二次就会警觉起来,产生合理的预期,从而抵消国家干预的预期效果。总之,在理性预期学派看来,政策措施的成功,仅仅在于“出奇制胜”,一旦引起公众的警觉和提防,重复使用的政策措施就没有不失效的。

☚ 适应性预期   需求 ☛
理性预期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理性预期的概念是经济学家约翰·穆思于1961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五六十年代建立的各种预期模型,尤其是适应性预期模型没有重视人们的理性。他指出,对实际预期数据的研究表明,厂商在现实中所作出的预期平均地来说比当时的各种模型所作的预测要准确。因此,他对人们的预期行为提出一个新的假设:人们的预期都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期,这种预期本质上和相关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他称这种预期为理性预期,即在一定的信息集下,厂商的预期趋于完全正确描述现实的理论所作出的预期。
理性预期模型。它是综合变量本身和相关变量信息的模型。某个时期的理性预期价格综合考虑供求和价格等信息。实际价格是需求的递减函数,与之相关的参数是B;预期价格是供给函数,与之相关的参数是R;实际价格、预期价格和供求数量构成联立方程。由这个联立方程求得的预期价格是历史上实际价格的函数,各时期价格的权数是B和R的函数。理性预期模型从以下几方面纠正了适应性预期模型的缺陷:理性预期模型中的权数、参数R和B与模型的结构有关,从而纠正了适应性预期权数为既定的缺陷;理性预期经济模型充分利用稀缺的信息资源;经济预期中一个公开的预期对经济的运行没有实质性影响,它不会给任何人以特殊的获利机会;理性预期模型的形成方式不仅与各种变量的过去值有关而且与模型的结构有关。现实经济中的厂商并不依据复杂的理论模型去进行预测,而是依照过去的经历本能地进行判断,其结果却像是按照模型进行预期。就像鸟儿没有学过空气动力学,能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这表明厂商的预期是理性的预期。因此,理性预期较好地反映了现实的厂商微观行为,从而理性预期具有微观经济基础。
在西方经济学中理性等价于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理性预期已经成为西方宏观经济学各派广泛使用的概念。不仅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也为其对立的学派,如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所采用。

☚ 近似理性周期模型   理性预期的非理性 ☛
0000060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