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Lǐ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福建之清流、浙江之余姚、甘肃之舟曲、山西之临汾及雁北地区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郑樵注云: “咎繇为尧理官,子孙遂为理氏。商末有理徵,改姓李,望出河南。” 此以官为氏。 咎繇,或作 “皋陶”。“理” 氏,或改为 “李”氏; 亦有将 “李” 改为 “理” 者,明末清初,李鬯和李嘉兆等不愿与李自成同姓,改姓 “理”。或省而为“里”。 明代有理英,龙溪知县; 清代有理安和。
理lǐ ❶治理。杜篤《論都賦》:“非夫大漢之盛,世藉廱土之饒,得御外理內之術,孰能致功若斯。” ❷治,指清醒。與“亂”相對。《後漢書》張衡《思玄賦》:“魏顆亮以從理兮,鬼亢回以敝秦。”《文選》作“治”。亦指政治清明安定。杜篤《論都賦》:“佞邪之臣不列於朝,巧偽之物不鬻於市,故能理升平而刑幾措。” ❸修飾,裝飾。傅毅《舞賦》:“埒材角妙,夸容乃理。” ❹調協。見“理音”。 ❺溫習。馬融《長笛賦》:“然後退理乎黄門之高廊。” ❻辨析。枚乘《七發》:“使之論天下之釋微,理萬物之是非。” ❼顧。張衡《思玄賦》:“私湛憂而深懷兮,思繽紛而不理。” ❽物之紋路。張衡《西京賦》:“剖析毫釐,擘肌分理。”《藝文類聚》劉楨《瓜賦》:“藍皮密理,素肌丹瓤。” ❾道理。趙壹《刺世疾邪賦》:“乘理雖死而非亡,違義雖生而匪存。”
理(三) 通“履”,行。 《楚辞》战国 楚 屈原《天问》:“环理天下,夫何索求?”
理(一)-通假字-可可诗词网
理(一) 1.通“俚”。 《庄子·盗跖》:“胜子不自理。”唐 陆德明《经典释文》:“一本‘理’作‘俚’。” 2.通“裏”,裏面。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理,叚(假)借为‘裏’。”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葉皆杀。”注:“理,裏也。”王冰注:“理,裏也。”高士宗注:“‘理’、‘裏’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桂心即是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理而有味者。” 3.通“礼”。 元 秦简夫《翦髮待宾》第三折:“虽然是饭蔬食,薄酒味,大刚来是俺主人家情意。……量这些藜羹黍饭不成席,则是个理,理。”《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妾女流也,不知理法。”清 金埴《不下带编》:“宋赠岳鄂王谥忠武,其文略曰:‘……易名之典,虽行议理之言,未一始为忠愍之号,旋更(平)武穆之称……” 4.通“李”。行理,即“行李”,外交使者。 《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晋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国语·周语》:“敌国宾至,阙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汉 贾逵注:“理,吏也,小行人也。”按:清 王念孙据此谓“理”与“李”通(《广雅疏证》卷四下)。《周礼·地官·小行人》孔晁注:“亦作‘李’。”《郙阁颂》:“行理咨嗟。”
理 - 可可诗词网 主页 > 古籍古文 > 古文知识 > 理 宋代以后儒家哲学关于宇宙本原及其规律的核心范畴。“理” 的观念在战国时就已出现,指事物的原理、条理、道理等。《庄子·则阳》: “万物殊理,道不私也。” 《韩非子·解老》: “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 都是以 “道” 为宇宙的共同规律,“理” 为万物的特殊规律,“物理”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宋代程颐始将 “理” 与 “道” 划上等号,名曰 “天理”。程颐说: “理在天下只有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 又说: “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其实,“天理” 二字在 《庄子·天道》中已经出现: “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 其所谓 “天理” 指自然之理,也就是 “道”。程颐赋予 “天理” 以儒家伦理的内涵,并将其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朱熹进一步发挥说: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若其消息盈虚,循环不已,则初未始有物之前,以至人消物亡之后,终则复始,又未尝有顷刻之或停也。”也就是说,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万物不过是此 “理” 的具体体现。朱熹曾经借用佛教 “月映万川” 的比喻来说明 “理一分殊”的道理,这非常近似黑格尔的“绝对理念”,自有其深刻之处。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就对宋代理学家这一点独具慧心,甚至声称他的哲学就是接着朱熹写下来的。宋代理学家的局限或者说偏见,在于他们试图探索宇宙万物的规律而又不能超然物外,要将传统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念无限绝对化,以证明人类社会的某一历史阶段为千年不变的铁打江山。事实上,这正是儒家哲学的通病。
理(四)-通假字-可可诗词网
理(四) 通“赉”,赏赐。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理,叚(假)借为‘赉’。” 《史记·殷本纪》:“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南朝 宋裴骃《集解》:“《尚书》‘理’字作‘赉’。郑玄云:‘赉,赐也。’”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之部大韵证》:“理,古读如‘赉’。《史记·殷本纪》云‘予其大理女,’即《书·汤誓》之‘予其大赉汝’也。”
理(二)-通假字-可可诗词网
理(二) 通“吏”。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太子怒,入为(谓)王泣曰:‘为我诛谬廷理。’”
理
理lǐ 练习,演奏(乐器)。姜夔《湘月》:“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下片)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3—2184)。(2)检看,整理,史达祖《三姝媚》:“倦出屏帷,频梦见,王孙骄马。讳道相思,偷理绡裙,自惊腰衩。”(4—2330)讳道,不敢说。陆游《鹊桥仙》:“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3—1595)
☚ 里许 历头 ☛
理
理lǐ 治理。《小雅·信南山》一章: “我疆我理,南东其亩。”毛《传》:“理,分地理也。或南或东。”朱熹《集传》:“疆者,为之大界也。理者,定其沟涂也。亩,垄也。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得田之。于是为之疆理,而顺其地势水势之所宜,或南其亩,或东其亩也。”《大雅·绵》四章:“迺疆迺理,迺宣迺亩。”郑《笺》:“乃疆理其经界,乃时耕其田亩。”朱熹《集传》: “疆,谓画其大界。理,谓别其条理也。宣,布散而居也。或曰,导其沟洫也。亩,治其田畴也。”《大雅·公刘》六章:“止基迺理,爰众爰有。”朱熹《集传》:“止,居。基,定也。理,疆理也。众,人多也。有,财足也。既止基于此矣,乃疆理其田野,则日益繁庶富足。”
☚ 琐琐 琇 ☛
理 读音l·i(ˇ),为i韵目,属i—er韵部。良士切,上,止韵。 ❶道理。 ❷治理;料理;管理。 ❸木理,木质组织的条纹。 ❹治玉,即对玉进行加工。
上一条: 娌 下一条: 锂
理 〔li〕 lis: 合~。hol lis. 理睬 〔li cai〕zhangd:他不~人.wudjexzhangdnex. 理发〔lifa〕bisbleid. 理亏〔likui〕shudlis. 理论〔jilun〕lislenb. 理想〔lixiang〕lisxangt。 理由〔liyou〕ghoblis;ghobmleus。
理 {} 四 5246 ① 动 复习;重新通读。 北京官话。 北京〖li214 〗。 把书~一遍‖又把那封信~了一遍。 ② 动 审问全部案件。 北京官话。 北京〖li214 〗。 ③ 动 管;管理。 粤语。 广东广州〖lei13 〗。 ~佢死人咩管他死啦活的‖唔~咁多嘞不管了。 ④ 动 舌上下左右转动。 吴语。 浙江宁波。 应钟《甬言稽诂・释动作》:「甬俗称舌扰动上下左右,呼为~。」 理li ❶加工玉石。《战国策·秦策》:“郑人谓玉未~者璞(pu)。”(谓:把……叫做。璞:未加工的玉石。)《韩非子·和氏》:“使玉人~其璞而得宝焉。”(其:那。焉:语气词。) ❷治理,整理。《战国策·秦策一》:“万端俱起,不可胜~。”(胜:尽。)《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红妆。”(当户:对着门。) ❸治理得好。《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焉。”《后汉书·蔡邕传》:“运极则化,~乱相承。”(运极:天运到了极点。化:变化。)《后汉书·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肃然:有条有理。) ❹纹理。沈括《梦溪笔谈》:“文~有疏密。”(文:纹。)晁错《言守边备塞疏》:“其人密~。”(密理:皮肤纹理细密。)
理;理睬;理会lǐ lǐcǎi lǐhuì 【同】 都可以用作动词;都可以指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明态度或发表意见;都常用于否定;有时3个词可以换用,例如:“无人理(理睬/ 理会)他的建议”。 【异】 “理”着重指做出反应;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口语;可以构成成语“置之不理”等;可重叠成AA式。此外,还有办理、管理、整理等意思,例如:“她很会当家理财”;“理睬”和“理会”没有这样的用法。除用作动词外,还可用作名词,表示道理、事理等意思,例如:“他很讲理”;“理睬”和“理会”没有名词用法。[例]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理睬”着重指用目光招呼人或表示对别人的态度或意见;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而较多用于书面语。只有动词用法。[例]无论张大妈如何殷勤,张大爷就是不~她。“理会”着重指对别人的言行会意而搭理、过问;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可以重叠成ABAB式。此外,还有理解、领会、评理等意思,例如:“他理会不了老师的用意”,“不要同他理会是非曲直”;“理”和“理睬”没有这些意思。只有动词用法。[例]这些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谁也不~它们。 【反义】 理会—曲解
道理;理dào·li lǐ 【同】 都可以用作名词;都有理由、事理、情理的意思;都可以与“懂”、“讲”、“有”等动词搭配;都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异】 “道理”只用作名词。此外,还有事物的规律的意思,例如:“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是有科学根据的”;“理”没有这个意思。[例]真正的~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理”除作名词外,还可作动词,表示治理、管理、整理、理睬等意思,例如:“别人找上门来,他理也不理”;“道理”没有动词用法。[例]有~走遍天下,无~寸步难行。
理lǐ ❶治理;管理 △ 处~|~财。 ❷理睬 △ 搭~|置之不~。 ❸修整 △ 清~|修~。 ❹物质上自然形成的条纹 △ 肌~。 ❺事物的规律;道理 △ 合~|以~服人。 ❻自然科学;特指物理学 △ ~化|~疗。 ❼姓。
理 ❶物质组织的条纹:木~︱肌~︱腠(cou)~。 ❷条理:~路︱文~︱顺~成章︱有条有~。 ❸道理;事理:~由︱~当︱~应︱~合︱~亏︱~论︱按~︱合~︱说~︱讲~︱评~︱论~︱推~︱有~︱在~︱无~︱正~︱歪~︱定~︱真~︱物~︱情~︱天~︱学~︱法~︱医~︱药~︱乐(yue)~︱玄~︱~所当然︱~直气壮︱~屈词穷︱据~力争︱无~取闹︱以~服人︱至~明言︱天~难容︱天~昭彰︱不可~喻︱心安~得︱岂有此~︱强(qiang)词夺~︱通情达~︱合情合~︱入情入~︱伤天害~︱言之成~︱人同此心,心同此~。 ❹管;办:~财︱~事︱护~︱受~︱审~︱署~︱董~︱代~︱助~︱经~︱协~︱襄~︱总~︱自~︱调(tiao)~︱摄~︱处(chu)~︱管~︱办~︱燮(xie)~︱日~万机。 ❺整理;使整齐:~发(fa)︱整~︱清~︱调(tiao)~︱修~︱梳~。 ❻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睬(cai)︱答(da)~︱置之不~。 ❼领会;了解:~会︱~解。 ❽指物理学或泛指自然科学:~疗︱~科︱数~化。 ○~想((一)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二)符合希望的) ︱~性((一)指属于判断、推理等活动的。(二)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心~(㈠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二)泛指人的内心活动)︱伦~(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理lǐ ❶ 物质组织的纹路:肌理│纹理。 ❷ 道理,事物的规律:合理│条理。 ❸ 物理学,泛指一切自然科学:理科│数理化。 ❹ 管理:理财│处理。 ❺ 使事物整齐:理发│整理。 ❻ 对别人的语言或行动表示态度,做出反应:置之不理。 【提示】多用于否定。 ❼ 姓。
理lǐ 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 【词汇】答理︱理睬︱理会 【组词】置之不理︱不理不睬︱爱答不理 【例句】树上的花喜鹊很有礼貌地向他点头问好,他理也不理。 ❍ 对那些流言蜚语,他一概置之不理。 【近义】管︱睬
理 (6次) ❶纹理。梗其有~兮《章·桔》 ❷治理。万民~只《大》 ❸做媒的使者。即媒人。吾令蹇修以为~ ~弱而媒拙兮《离》 ~弱而媒不通兮《章·抽》 令薜荔以为~兮《章·思》 另见[環理][腻理]
理lǐ ❶ 治理。《诗经 · 大雅 · 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郑玄笺:“理,治理土地。”《大招》:“万民理只。”汤炳正今注:“理,治理。” ❷纹理。《荀子·正名》:“形体色理以目异。”《礼记·内则》:“渍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绝其理,谓横断其文理筋络。《橘颂》:“梗其有理兮。”马茂元《楚辞选》:“理,文理,指橘树的纤维。”《招魂》:“靡颜腻理。”汤炳正今注:“腻理,肌理柔滑。” ❸使者。亦指媒人。《左传· 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预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也。”《离骚》:“吾令蹇修以为理。”朱骏声补注:“理,读为使,使从也。”胡绍煐《文选笺证》:“理,亦媒也。此云‘吾令蹇修以为理’,犹下云‘吾令鸩以为媒’。理、媒二字,互文见义,故下又云‘理弱而媒拙’。”姜亮夫通故:“理,王注:‘治也。’甚牵强。按《广雅·释言》:‘理,媒也。’是其义。《左传·昭公十三年传》:‘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杜注:‘行理使人通理问者。’此古以理为媒之证。下文亦云:‘理弱而媒拙’,理媒对言,理亦媒矣。字又作礼,《思美人》:‘令薜荔以为礼,因芙蓉以为媒。’礼、媒对举,正同‘理弱媒拙’之句。” ❹ 法纪,法则。《韩非子·安危》:“先王寄理于竹帛。”陈奇猷集释:“理,法纪也。”《七谏· 沈江》:“明法令而修理兮”,黄寿祺、梅桐生《楚辞全译》:“修理,修明法令,治理国家。”一说“修理”指美善而有条理。汤炳正今注:“修理,美善而有条理。《汉书·薛宣传》谷永上疏:‘崇教养善,威德并行,众职修理,奸轨绝息。’正与‘明法令’相成。” ❺理,通“履”,行走。《天问》:“环理天下,夫何索求?”闻一多疏证:“理读为履,字一作里。《穆天子传》四:‘乃里西土之数’,注曰:‘里谓计其道里也。’注并引《竹书纪年》云:‘穆王西征,还里天下,亿有九万里。’今本《竹书纪年》作履。……《十洲记》:‘其王母所道数,禹所不履。’《晏子春秋·外篇》:‘昔者秦缪公乘龙[舟]而理天下,以黄布裹烝枣,至东海而捐其布。’皆理、履、里通用之证。此曰:‘环理天下,夫何索求。’似只谓环行天下,然义亦相成。(《左传》昭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案环理犹周行也。”
理lǚ ❶温习(读过的书)。如:把书~一遍。 ❷从头至尾通读。如:我又把那封信~了一过儿。 ❸审问全部案件。
理li 理财 理睬 理当 理短 理发 理该 理合 理化 理会 理家 理解 理据 理科 理亏 理疗 理路 理论 理念 理赔 理气理屈 理事 理顺 理想 理性 理学 理应 理由 理喻 理智 按理 办理 悖理 病理 操理 常理 处理 答理 达理 代理 道理地理 定理 法理 服理 公理 管理 合理 护理 肌理1 讲理经理 连理 料理 伦理 论理 明理 评理 清理 情理 入理 摄理2 审理 生理 事理 受理 梳理 输理 说理 死理 天理 条理 调(tiao)理 推理 歪理 违理 文理 纹理 无理 物理 协理心理 修理 学理 玄理 药理 医理 义理 有理 原理 乐(yue)理 在理 哲理 真理 整理 正理 至理 治理 助理 自理 总理佐理 理发店 理发师 理工科 理解力 理论家 理事会 理想化处理品 大理石 代理人 合理化 天理教 协理员 冷处理 逆定理热处理 一面理 理解万岁3 理屈词穷 理所当然 理想教育 理想境界 理想主义 理性决策 理性认识 理性消费 理直气壮 理真情切 爱理不理 顺理成章 无理取闹 以理服人 至理名言 不可理喻心安理得 变态心理 不近情理 合情合理 慢条斯理 岂有此理 强词夺理 入情入理 伤天害理 通情达理 晓之以理 言之有理 有条有理 知书达理 置之不理 理论联系实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理li ❶道理;事理:~当如此|岂有此~|你讲不讲~? |你们双方都有~,不要争执了。 ❷管理;处理;使事物或事情有条理,有秩序:食宿自~|他虽是学经济学的,可还是不善~财|把桌上的东西~一~|~了头发精神爽|把事情的头绪~顺。 ❸对别人的言语行为表示态度;理睬(多用于否定句):置之不~|你别~他,他闹一会儿就算了|我叫了你几声,你怎么~也不~?
理 (同)治
理lǐ ❶理睬(多用于否定):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我一~儿。(二十·452) ❷办理;治理:那时李纨正因兰哥儿病了,不~事务,只命去见探春。(六一·1436)(尤二姐)原来已有了婆家的,女婿现在才十九岁,成日在外嫖赌不~生业。(六八·1661) ❸整理使有条理,能把握:箱子笼子一大堆,还没~清,知道在那个里头呢。(五二·1213)(宝玉)想来想去,别无他法,且~熟了书预备明儿盘考。(七三·1772) ❹道理;事理: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十六·331)我把这~说出来,大家评一评谁糊涂。(三一·722)
理lǐ ❶指温习:黛玉本是个绝顶聪明人,又在南边学过几时,虽是手生,到底一~就熟。(八七·1130)你且把从前念过的书,打头儿~一遍。(八一·1056) ❷讲解:妈妈说我哄他,要请二叔叔得空儿的时候给我~~。(九二·1183)明儿叫你二叔~给他瞧瞧,他就信了。(九二·1183)
理lǐ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1623年艾儒略《职方外纪》卷之二:“优者进于中学,曰理科,有三家: 初年学落日加,译言辩是非之法;二年学费西加,译言察性理之道;三年学默达费西加,译言察性理。”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余记》:“学科凡四: 曰理化,曰博物,曰文,曰女子师范。”
理 ❶治獄官也。《禮記·月令》: “命理瞻傷,察創,視折。”鄭玄注: “理,治獄官也。有虞氏曰士,夏曰大理,周曰大司寇。” ❷分也。《禮記·樂記》: “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 鄭玄注: “理,分也。” ❸猶“性” 也。《禮記·樂記》: “好惡無節於内,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鄭玄注: “理,猶性也。” ❶猶“事” 也。《禮記·樂記》:“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鄭玄注:“理,猶事也。” ❺容貌之進止也。《禮記·樂記》: “理發諸外而民莫不承順。”鄭玄注: “理,容貌之進止也。” ❻謂言行也。《禮記·祭義》: “故德煇動乎内,而民莫不承聽;理發乎外,而衆莫不承順。”鄭玄注: “理,謂言行也。” ❼義也。《禮記·喪服四制》: “知者可以觀其理焉。”鄭玄注: “理,義也。”
理lǐ 旧时北京和天津的瑞蚨祥号绸布洋货店常用货价暗码、谓数目七。参“心、田、辅、百、世、义、理、助、千、秋”条。
理 理
理 中国古代文论中属于内容范畴的概念之一。在《文心雕龙》 中常与“文”、“辞”对称,也和“心”并列,指文学作品的立意或中心思想。《文心雕龙·情采》:“设模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心定而后结音,理正而后摛藻”; 《附会》:“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辞当”。又常独出,泛指原理、道理; 《情采》:“立文之道,其理有三”。《夸饰》:“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在中国古典诗论中,又指反映对象的规律。清·叶燮《原诗·内篇》 下:反映对象可以“三语蔽之,曰理、事、情……譬之一草一木……草木气断,则立萎,是理也”; 《宋诗话辑佚·附辑·诗学规范》:“欧阳永叔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 袖中谏草朝天去,头上宫花侍燕归,诚为佳句矣; 但进谏必以章疏,无直用藁草之理”。或指议论、说理。钟嵘《诗品序》:“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李梦阳《空同集》卷五十二《缶音序》:“宋人主理,作理语。诗何尝无理: 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耶!“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卷一:“理语不必入诗中,诗境不可在理外”。在肌理说中,又指诗的“义理”、“条理”。参阅“肌理说”条。
☚ 采 风 ☛
理lǐ 〖名词〗 一、事理,道理,情理(23)。《驳复仇议》: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穷究事理来决定赏罚,根据情况来作出褒贬。《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人为的吗?《心术》:知理而后可以兴兵。——明白情理以后才可以动员士兵。 二、纹理。指皮肤、肌肉的纹理(2)。《报任安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第一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不使自身受辱,其次不在脸面神色上受辱。《贾谊治安策一》: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顿者,所排击剥割,皆众理解也。——屠牛坦一个早上宰了十二头牛,可他的刀刃不会钝,就在于他剔除、砍击、剥离、切割,都是顺着骨肉的纹理剖开的。 三、指法官。理,大理,即廷尉,九卿之一,掌诉讼刑狱事(1)。《报任安书》: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圣明的君主没有明白我的意思,认为我诋毁贰师将军,并替李陵游说,就把我交给法官审判。
理lǐ 〖动词〗 整治,治理,整顿(17)。《苏秦以连横说秦》: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种种事端都发生了,却不能全部整治。《种树郭橐驼传》: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问的人说:“把你的种树的方法移到做官治理人民方面可以吗?”《卖柑者言》:法斁而不知理。——法制败坏却不知道整顿。
理lǐ ❶ 加工玉石,雕琢。《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者璞。”《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其璞而得宝焉。”(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 ❷ 整理,治理。《墨子·节葬下》:“实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乱乎!”韩愈《原毁》:“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欤!” ❸ 治理得好。《吕氏春秋·劝学》:“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焉。”《后汉书·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 ❹ 整理,料理。《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红妆。”黄宗羲《柳敬亭传》:“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故业。” ❺ 纹理。《荀子·正名》:“形体色~,以目异。”《梦溪笔谈·技艺》:“不以木为之者,文~有疏密。” ❻ 道理,事理。苏洵《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当与秦相较。”方苞《狱中杂记》:“吾辈无生~矣。” ❼ 法官或狱官。司马迁《报任安书》:“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 ❽ 申辩,辩明。《庄子·盗跖》:“申子不自~,廉之害也。”《后汉书·冯绲传》:“应奉上疏~琨等,得免。” ❾ 理睬。《抱朴子·讥惑》:“虽见耻笑,余亦不~也。”
理* li C0ED ❶打磨玉石。 ❷整治:整~/治~。 ❸管,办理:管~/~财。 ❹玉石或其他东西的条纹:肌~/纹~。 ❺事物的规律,道理:合情合~/~所当然。 ❻自然科学:~科/重~轻文/~工大学。 ❼对别人言行的应答,反应:~睬/~会/置之不~。
办理
办理 办(承~) 理(料~;处~;治~) 处 举 管当 团弄 整治干事 营干 管干处理,办理: 处制商量办理: 商办 计议办理: 计办筹划办理: 措(措办) 备办 筹办 操办置办 营办 供应措办: 供办 谋划措办: 筹措 筹厝 负责筹办: 操办 营办斟酌办理: 斟办申请办理: 申办接受办理: 承办 营办操持办理: 操办主管办理: 掌理 主持办理: 主办事情归某人负责办理: 着落 安顿,着落: 终薄 确实着落: 的着责成办理: 责办调查办理: 查理审查办理: 审办督促办理: 督办 征收督办: 恢办核实办理: 核办整治,办理: 整办 (处理事务: 办理)
另见:处理 事务 仿照 置办
☚ 办理 按某种方式办 ☛
处理
处理 处(处置;处治;处法;区处;设处) 理(理处;料理;经理;打理;办理) 措(措置;措注) 支(支理;支划) 厘 釐 办法 开发 开销 张罗 摆布 摆张 摆弄 摆划 摆置 断置 按置 施置 错置 扑断 结束 科治 整治 施为 应副 行遣 从事 闹唤 撕掳 安排 发脱 发遣 发落 发付 发行 发放 图计安置处置: 居处 谨慎居处: 谨处处理完: 办妥 了却 销号处理好: 停当自己把事情处理好: 自行了断 (安排事物,解决问题: 处理)
另见:负责 安排 处治 解决 问题 果断
☚ 处理 处理事情 ☛
道理
道理 理(理道;理信;理论;说~;医~) 揆(古今同~) 路(理路) 迪 度数 机彀 伦脊 名堂 分晓(全无~) 说道 说则 讲究(里面有~) 关捩 谊谛 所以然有道理: 有理 再理 在理说话有道理: 言之有理言辞流利而很有道理: 辞顺理正包含着博大精深的道理: 孕大含深无道理: 无理 理曲 无理和有理: 曲直 十分黑暗,没有公理: 有天无日 有天没日道理上不容许: 理所不容道理本来如此: 理有固然 理有必然 道理正当: 理正道理得当: 理当道理正确: 理真(话丑~) 道理顺当、正确: 理顺 调顺 事理正确,不可改动: 一定不易 一定不移 道理正确不容怀疑: 天经地义 真理无法推翻: 颠扑不破道理准确: 理准言辞简约,道理清楚: 辞约理畅言辞简约,道理精辟: 辞约理精道理或意趣奥妙,难以说清: 只可意会表示道理显而易见: 嘛 表示事实或道理明显,很容易了解: 呗(讲~) (事物的规律: 道理)
另见:规律 意思 意义 理由
☚ 道理 各种道理 ☛
媒人
媒人 媒(媒妁;媒介;媒娉;原媒;冰媒;鸾媒) 理 妁 蹇脩 保山玉斧 冰台 冰月 冰斧 冰人 行人 牵头 掌判 月下(月下老;月下老人;月下老儿;月下老翁)月老 冰上人 撮合山 系足人 伐柯人男女婚姻的撮合者、媒人: 氤氲使者 氤氲大使男女媒人: 男媒女妁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 媒婆 媒妇 媒妪 媒媪 媒姥 喜娘婚姻介绍人: 媒主 媒证 媒保 媒伯 好媒人: 良媒善于说话的媒人: 鸩媒惯于说媒提亲、牵线撮合的人: 穿针老手 说谎的媒人: 盲妁撮合男女搞不正当关系的人: 马伯六 马八六 马百六 马泊六 (说合婚姻的人: 媒人)
另见:婚姻 介绍
☚ 介绍人 亲近的人 ☛
治理
治理 治(治办;治辨;治辩;治抚;平治;敷治;营治;班治;诘治;养治;葺治;辩治;条治) 理(理治;运理;干理;修理;辑理;长理;抚理) 尹(以~天下) 经(经理) 艾 乂 涖 莅 为 厘 釐(釐治) 统 综(综釐) 调 讨(讨理) 诛 匠 领 脩(脩领;脩平;脩缮) 宰(宰治)乱 甸 体 处 稽 正(正治;修正) 相 驭 御 靖 康 拨清 律 事(事修) 纲纪 纪纲 敦比 平济 汩越治理的范围: 尺幅治理与教化: 理育 理化教化治理: 化理规划治理: 经纬 筹划治理: 经治经营治理: 经略领率治理: 统治掌管治理: 典治统辖治理: 统理 综理 天子统理国政: 御政 总揽,统理: 揽统 揽总统治,治理: 治牧修治,治理: 陈修管束治理: 钤摄协助治理: 赞治 佐理辅佐治理: 佐治辅助治理: 济治 济理协和治理: 燮理调和治理: 调理审察治理: 校理得到治理: 理治 (统治,管理: 治理)
另见:统治 管理 处理 整顿
☚ 治理 治理方式 ☛
各种道理
各种道理 事物变化的道理: 机理万物的事理: 万物之宜事情的道理: 理(事理) 事宜 眼前的事理: 睫眸诗中的道理: 诗理陈说的道理: 陈义 陈谊为人处事的道理: 人情事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经验: 人情世故 人情世路 人情世务 世道人情 世故人情 世路人情 人情世故和风俗习惯: 民情土俗为臣的道理和本分: 臣道 做臣子的应尽臣道: 君君臣臣旧指为妇的道理: 妇道佛家的道理: 法(~门;~力;说~)某一宗教所信奉的道理: 教义 佛教的教义: 佛法 真法 玄轸 象驾空门 道教的教义: 高真
☚ 道理 各种程度的道理 ☛
表示意见
表示意见 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意见: 理(理会;理识;理睬;招理;答理;搭理)偢(偢睬;偢采;偢采) 睬(睬理;睬瞅;揪睬;瞅睬) 揪采 揪采 瞅问 愀问 领略 招惹 答嘴表示态度: 表态(正式~)公开表示态度或说明真相: 声明 宣言 事前已有过声明: 有言在先 有言在前对人或事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 论议 论议并答复: 议覆对下级文件表示意见: 批(批示;~改;朱~) 审查批示: 核批 审批
☚ 表示诚意 表示决心 ☛
纹路
纹路 纹(笑~;裂~;螺~;平~;斜~;罗~) 理 道子纹理,纹路: 理路石头的纹路: 石纹物体镶嵌的纹路: 痕路凹下的纹路: 阴纹 阴窍黑色的纹路: 黑路弓形的纹路: 弓鳞片状的纹路: 鳞文雷纹形状的纹路: 雷篆秀美的细纹: 凤尾 (皱纹;条纹;纹理: 纹路)
另见:皮肤 物体 花纹
☚ 纹路 绉纹 ☛
理lǐ 良士切,上止。 ❶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其璞而得宝焉。” ❷治理,整理。《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 ❸治疗,调理。《后汉书·崔寔传》:“德教者,兴平之梁肉也。夫以德政除残,是以梁肉~疾也。” ❹纹路,纹理。《梦溪笔谈·技艺》:“文~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❺皮肤,腠理。张衡《西京赋》:“剖析毫厘,擘肌分~。” ❻法则,道理。《孟子·告子》:“故~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理〗 粵 lei5〔李〕普 lǐ
❶ 雕琢玉石。許慎《說文解字》:「〜,治玉也。」韓非《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其璞而得寶焉。」(王:指楚文王。玉人:玉石加工匠。璞【粵 pok3〔噗〕普pú】:未經加工的玉石。) ❷ 治理,整理。俞長城《全鏡文》:「~其首,滌其面。」 ❸ 紋理,條理。荀況《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也。」 ❹ 道理,規律。蘇洵《六國論》:「勝負之數,存亡之〜。」 ❺按理。《六國論》:「至於顛覆,〜固宜然。」(宜然:應該這樣。)理 古代法官。《吕氏春秋·孟秋》:“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又称理官。《汉书·艺文志》:“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理 即腠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理 即腠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理
192 理 主要指法则或规律。如战国韩非认为:“理者,成物之文 (指规律) 也。” (《韩非子·解老》) 《孟子》、《庄子》、《荀子》等书中“理”字时有出现,其含义或谓物之形式,或谓物之法则和规律。唐华严宗将理与事物分开,提出“理事无碍”的命题。北宋张载视“理”为物质运动的规律,说:“天地之气,虽聚散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正蒙·太和》)二程则以理为总一之理,视为宇宙之本原。程颢提出“天理”说,程颐强调形上之理支配形下之气。南宋朱熹发挥程颐的观点,不仅强调物之理,而且强调人的本性之理。“道是在物之理,性是在己之理。然物之理,都在我此理之中”(《朱子语类》卷一百)。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明王守仁亦主此说。王廷相发挥张载的观点。明清之际王夫之认为气是根本,理依赖于气。清戴震反对程朱一元之理,强调“一本万殊”,“不徒曰事物之理,而曰理散在事物。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理散在事物,于是冥心求理,谓一本万殊。” ( 《孟子字义疏证·理》)。
☚ 命 气 ☛
理
理li 主要指法则、规律或规范。最早出现于战国,《孟子·告子》:“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以理为当然之则,人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荀子》、《韩非子》中所讲的理,其基本含义,乃一物之理,即一物之条理、法则或规律。唐代华严宗将世界分为“事法界”(指形形色色的现象世界)和“理法界”(指清净的本体世界),把理看作一种精神性的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共同本质,世界的本体。北宋张载则视“理”为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程颐则以“理”为“天理”,为宇宙的本原,世界的根本,又把理看作一物之所以成为那个样子根据。朱熹发挥了程颐的观点,对“理”作了系统的论述,认为理是形而上的,是构成万物的根本,它不生不灭,永恒存在。其所谓“理”,既指当然之则,一物之所以然,又指事物变化的条理、法则或规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明王守仁加以发挥,认为“心外无理”。王廷相提出“理根于气”,无悬空独立之理的观点,认为天有天之理,地有地之理,人物有人物之理,各个差别,“气万则理万。理随气变,物变则理迁”。王夫之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成果,以为理气不可分离,理既是无形不可得而见的,又是气之条绪节文,通过气可以把握。理既指自然界的秩序、规律,万物的本性、条理,事之所以然,又指封建道德规范。戴震则以“必然”表述理,认为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明确提出了“分理”的概念,即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本质。
☚ 朱熹 陆王心学 ☛
理
理 官名。掌主狱讼。《吕氏春秋·孟秋纪》: “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 决狱讼,必正平; 戮有罪,严断刑。”
☚ 里魁 理官 ☛
理
理 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苏洵《谥法》曰: “才敏审谛曰理。”郑樵《通志·谥略》把“理”列为上谥。
☚ 达 知 ☛
理lǐ ❶物质组织的条纹。如:纹理,条理。 ❷道理,事物规律。如:说理,事理,理论。 ❸指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如:理科,数理化。 ❹管理,整理。如:理财,理发。 ❺对别人言行表示态度。如:答理,不理, ❻姓。
理lǐ Ⅰ ❶ (物质组织的条纹) texture; grain (in wood, skin, etc.): 木 ~ grain in wood; 肌 ~ skin texture ❷ (道理;事理) reason; logic; truth: 合 ~ conforming to reason; 伦 ~ ethics; 不近情 ~ unreasonable; 他不讲 ~。 He is not amenable to reason. 他讲的句句是 ~。 There is truth in every word he says. ❸ (自然科学, 特指物理学) natural science, esp. physics: ~ 工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数 ~ 化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❹ (姓氏) a surname: ~ 徵 Li Zhi Ⅱ ❶ (管理; 办理) manage; run; deal with: 代 ~ act for; 处 ~ deal or cope with; ~ 家 keep house; manage family affairs; 有要事待 ~ have important business to attend to ❷ (整理; 使整齐) put in proper order; tidy up; clean up: 清 ~ clear up; 梳 ~ comb hair; arrange in proper order; ~ 一~ 房间 tidy up the rooms a bit ❸ (表示态度; 表示意见) take notice of; pay attention to: 置之不 ~ pay no attention to sth.; brush sth. aside; 不要 ~ 他 take no notice of him ◆理财 manage money matters; conduct financial transactions; 理睬 pay attention to; show interest in; take notice of; heed the presence of; 理舱 stow; 理当 of course; naturally; should; 理短 be on the wrong side; have no justification; 理发 haircut; hairdressing; 理工科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理工学院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理化 physics and chemistry; 理会 understand; comprehend; take notice of; pay attention to; 理货 tally; 理解 understand; comprehend; 理解力 faculty of understanding; understanding; comprehension; 理科 science; science department in a college; 理亏 be in the wrong; 理疗 {医} physio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理路(of ideal or articles) proper arrangement or presentation; orderliness; [方] logic; truth; 理论 theory; 理论生态学 theoretical ecology; 理念识别系统 mind identity system; 理赔 settlement of claim; settle a claim; settlement of claims; payment of claims; satisfaction of a claim; 理赔代理费 claim settling fee; 理赔费 settling fee; 理气 {中医} regulate the flow of vital energy and remove obstruction toit; 理屈 find oneself bested in argument; can not appeal to good reasoning; 理屈词穷 be condemned out of one's own mouth; be condemned on one's own showing; be unable to advance any further arguments to justify oneself; fall silent on finding oneself bested in argument; find oneself devoid of all argument; have nothing left with which to justify oneself; have nothing to say [be tongue-tied] on realizing one's own shaky stand; not have a leg to stand on; shut up when defeated in argument; unable to find a word to justify oneself; 理事 member of a council; director; 理事会 directorate; trustee; board of trustees; council; 理顺 rationalize; straighten out; 理顺关系 put relations in order; rationalize the relationship; regulate relations; straighten out relationship; 理顺经济秩序 straighten out the economic order; 理所当然 be natural and right; as a matter of course; as it ought to be; be logical and natural; in accordance with what is right;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 It is (only) natural that ...; 理想 ideal; 理想化 idealize; idealization; 理想色彩 idea colour; 理想选择 rational choice paradigm; 理性 reason; 理性社会 rational society; 理性选择 rational choice; 理学 {哲} a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philosophy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理学士 bachelor of science; 理血 {中医} regulate blood condition, including its generation; circulation and removal of stasis; 理应 ought to; should; ought to have; should have; 理由 account; regard; justification; reason; ground; argument; 理直气壮 be in the right and self-confident; A reasonable man is bold and straightforward.; be bold and straight; be courageous with sufficient reason(s); be justified and confident; 理智 reason; intellect; 理中 {中医} regulate the functions of the stomach and spleen
理lǐ regulation; rectification
理 楚人辞赋中“媒”的代称。《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王逸注:“使古贤蹇脩而为媒理也。”五臣注:“令蹇脩为媒,以通辞理。”屈原赋“媒”、“理”互文见义,《离骚》:“理弱而媒拙兮。”《九章·抽思》:“理弱而媒不通兮。”是理即媒。
理 本义为雕琢玉石。《说文》:“理,治玉也。”引申为事物的条理或性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真,不失秋毫之末。”是说《春秋》一书辨析事物的条理,为事物定名,使言辞能够十分真切地反映事物的状况。班固《白虎通·五经》:“失理则阴阳万物失其性。”郑玄《礼记·乐记注》:“理犹性也。”是说理相当于事物的性质。在秦汉时代,理还不具备宇宙本原或普遍规律的含义。
理 官名。春秋时晋国设置,《左传·昭公十四年》有“叔鱼摄理”的记载,意思是叔鱼代理“理”这个官。此官又见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郑玄注:“理,治狱官也。”
理lǐ ❶ 理 不胜辞|理 繁治剧|理 固当然|理 过其辞|理 亏词穷|理 屈词穷|理 胜其辞|理 势当然|理 所不容|理 所当然|理 直气壮|理 足气壮 ❷ 不理 不睬|据理 力争|据理 直争|揆理 度情|揆理 度势|逆理 违天|穷理 尽微|穷理 尽性|日理 万机|顺理 成章|天理 难容|天理 昭彰|推理 揆势|无理 可喻|无理 取闹|循理 安分|一理 贯之|以理 服人|至理 名言 ❸ 拨烦理 乱|不可理 喻|处繁理 剧|词穷理 尽|词正理 直|辞简理 博|肌擘理 分|莫可理 喻|难以理 喻|申冤理 枉|条析理 分 ❹ 擘肌分理 |不近情理 |格物穷理 |合情合理 |横蛮无理 |衡情酌理 |尽情尽理 |居敬穷理 |揆情度理 |蛮横无理 |慢条斯理 |漫条斯理 |岂有此理 |强词夺理 |忍心悖理 |入情入理 |丧天害理 |伤天害理 |通情达理 |通文达理 |违天逆理 |详情度理 |晓之以理 |言之有理 |有条有理 |喻之以理 |知情达理 |置之不理 |准情酌理
理 金文; 篆lǐ [王(玉,意符)+里(聲符)→ 理(《説文》:“理,治玉也。從玉,里聲。”理,古指琢磨玉石,未經琢磨叫璞,已經琢磨稱玉。這一過程叫“治理”,治理時通常按玉的“紋路”因材施治,所以有文理、條理的説法。引申爲整治〈理髮、理財、修理〉。由紋理引申爲道理,推究事物内部的規律〈物理〉,依照規律〈順理成章〉,理順鞏固已有知識〈理書、理曲〉,由治玉的態度,泛指對人事的態度〈理睬,或置之不理〉。人在追究真實道理的過程中,只能接近真理,不能窮盡真理。因爲事物也在發展,永無止境。物常變,理難窮。)] [戰國] 孔伋《中庸·第三十一章》:“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文彩條理能够仔細觀察,足以區别事理的性質類别。) [清] 曹雪芹《红楼夢》(第十四回):“那鳳姐不畏勤勞,天天於卯正二刻就過來點卯理事。”(點卯,舊時官廳于卯時(5:00~7:00)查點到班人員。王熙鳳在幫賈珍理家時也用了這個規矩。)
理lǐ (11画) 【提示】王,位于字左时,末笔横改提。里,口内一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右两边相离。
* 理lǐ11画 王部 (1) 经营;管;办: ~财|~家|处~。 (2) 修整;使整齐: ~发(fà)|整~|把报纸~一~。 (3) 物体上自然构成的条纹;纹路: 纹~|肌~。 (4) 层次: 有条~。 (5) 规律;是非曲直: ~由|道~|真~。 (6) 对别人的言行表示态度: ~睬|答~|置之不~。 (7) 指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 ~科|数~化。
理
☚ 琱 珍 ☛
理lǐ 秦代小篆至隶楷的形声字。从王(玉),里声。治玉义。引申为治理,整理。如:理发|把书理一理。组词如:治理|整理|条理。又引申为管理,办。如:理家。组词如:管理。又引申为物质组织的条纹。如:木理|肌理。又引申为道理,事物的规律。如:讲理|合理。特指自然科学。如:理科|理学院。组词如:理论|理性|常理。西汉中期或作“里”。近代又指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如:答理|理睬|置之不理。组词如:理会。
理★常◎常
lǐ形声,从王(玉),里声,本义为治玉,对玉石进行初步加工,顺着玉的纹理把它从矿石中剖分出来,引申为治理、办理、管理、修理、玉石等物体的纹路、物质组织的条纹、事物的规律、道理等。理 篆 隶lǐ 【析形】 形声字。古文字形从玉,里声。【释义】 《说文》:“治玉也。”本义是加工雕琢玉石。引申为治理、管理。理是按照玉的纹路去雕琢,故引申指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如[心理]。又表示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如[理由]。又表示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如[理财]。[不可理喻]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理直气壮]谓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shape analysis】 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In ancient character the part 玉(yù,jade)is as an ideogram and the part里(lǐ) as a phonetic sign.【original meaning】 Carved 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