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琅玡台刻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琅玡台刻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用“威德”巩固自已的统治,曾五次“亲巡天下,周览远方”,所到之处,先后七次刻石,以颂“秦德”,《琅玡台刻石》便是其中的一块。
 琅玡台位于山东诸城东南百六十里,相传该刻石至明代时,石中偏西开始出现裂痕,至清乾隆时由泰州宫懋让知事用熔铁将石固束起来。流传至今的传世拓本,都是铁束以后的本子。道光间铁束散,石碎,后知县毛澂筑亭护之。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雷击毁失,直至1921年才有人从棘丛中找出几块断石,並将其粘合。原石建国后藏山东博物馆,1959年移置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现存《琅玡台刻石》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刻石原有文字576个,其中有秦二世时补刻的诏书287字。今天流传下来只存诏书文字13行,每行8字,共计85字,並损泐严重。据传,秦始皇时所刻文字于北宋时已泯灭不存了。
 这块刻石与《泰山刻石》同是典型的小篆。结构由金文、大篆的繁杂错落变为整齐划一,形体修长,平衡对称,展现了严肃、齐整、统一的风格,很富理性的时代精神。这种形式正是适应了秦代统一天下以后政治上的需要。如笔画平正,字形长方,给人稳定之感; 纵向取势,结构重心提高,示人以崇高之态;还有严格匀圆的线条和精确的中轴对称,以追求华美的姿致,也是与刻石颂德、美化当时统治的目的相一致的。
 经过规范整饬、笔画省减的小篆,从书法美学上来看,是将大小参差、繁复重叠、自然活泼、带有朴素原始美的大篆,变成整齐华美,类似图案的装饰文字,使大篆原来所具有的图画性趋于消失,而由小篆抽象的图案性替代,这反映了对文字形式美追求的一种倾向。这种倾向,也使文字造型美在书法中更具有明显独立的意义。
 《琅玡台刻石》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所书,从文字结构与书写风格来看,与商周铜器铭文是一脉相承的。如“大夫”写成合文,这是袭用甲骨、金文中的书写习尚,形体上也与《秦公钟》和《秦公簋》十分接近,线条柔曲,有古厚之气。如果与《泰山刻石》的风格作一比较,《泰山刻石》的线条平直严谨偏于静,而《琅玡台刻石》的线条则婉曲流丽偏于动。两者的风格迥异,很可能不是同出李斯手笔,这在结构上的差异可以看得更明显。《泰山刻石》接近正方,显得宽博典雅,端庄宏伟; 而《琅玡台刻石》则趋于狭长,纵势明显,上密下疏,加上曲笔舒放,显得刚柔相合,端姿旁逸,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
 唐代张怀瓘在《书断》中对李斯的小篆有“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长风万里、鸾凤于飞”等评语。“画如铁石”是讲线条劲健的骨力: “字若飞动”、“鸾凤于飞”是说线条的柔曲飞动; “长风万里”比喻线条的舒放,这些特点《琅玡台刻石》可谓兼而有之。因此,《琅玡台刻石》的书法风格比较接近传统对李斯书法的评述,可以说是李斯比较可靠的代表作。《琅玡台刻石》灵动的用笔和流美的线条,对汉篆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以后各种书体的用笔开启了新的法门。

琅玡台刻石

245 琅玡台刻石

秦代刻石,小篆,相传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登琅玡台,李斯等为其歌功颂德,于二世元年 (前209)立此刻石于琅玡台 (今属山东),传为李斯书。原刻石今存残文86字,书法气象雄浑肃穆,严谨整饬,为存世秦篆之代表作之一。刻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峄山刻石   袁安碑 ☛

琅玡台刻石

秦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东行郡县,登琅玡台,刻石纪功。琅玡台在山东渚县东南160里。台为三层,三面环海。琅玡刻石在台之最上层。石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该刻石上窄下宽,历久漫漶,仅存始皇从臣及官职姓名和二世时补刻的诏书及从臣姓名,计13行87字。其原文《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录。全文为:“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义,显白道理。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应时动事,是维皇帝。匡饬异俗,陵水经地。忧抚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咸知所辟。方伯分职,诸治经易。举措必当,莫不如画。皇帝之明,临察四方。尊卑贵贱,不踰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效忠,事业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极。诛乱除害,兴利致福。节事以时,诸产繁殖。黔首安宁,不用兵革。六亲相保,终无寇贼。 心奉教,尽知法式。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玡。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道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方未殁,诸侯信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二世时加刻:“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