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怍(zuò):惭愧。 |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表示为人正派,未做过亏心之事。 语出《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人,内不愧于心,仆之所得如此。”《儿女英雄传》三〇回:“何小姐笑道:‘咱们这堂屋里,正少一块匾,等喝完了酒,何不趁兴就写起来?’公子道:‘用什么字呢?’何小姐道:‘四乐堂’。公子道:‘怎的叫四乐?’何小姐道:‘把你这席酒算作第一乐,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只好算第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只好算第三乐了,还数余著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凑起来,可不是四乐堂?’”陈玙《夜幕下的哈尔滨·六二》:“只有这样,才能挺起胸膛做一个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正派人。’” |